從國家到學校,減負已提了好十幾年了吧。怎麼減負,是減輕書包的重量?是減少作業的布置?是讓課程高效增值?
從來不可低估,成都去探索新事物的魄力與力度——為什麼不能在國家把「腦科學」發展作為重要戰略的時刻去探索,更科學的認識到每個孩子因為大腦構造不同,而有不同的學習接受度,再從源頭去幫孩子減負呢?
現在,或許還達不到真正的用腦科學去指導教學,但現在,成都已有20所學校作為「腦·育」實驗學校,走在了探索的路上。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科學就是一邊探索、一邊證明、一邊前行。
學生們已放假,教師們還在進行密集的學習與頭腦風暴。2020年1月14日,成都市東城根街小學舉行第5屆教育節,每一年,這所學校都是以教學研討的形式迎接新年。連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崔昌宏也對此「守正創新」做了點讚。
這一年,學校全體教師進行了基於腦科學的PBL——全學科整本書閱讀的探究。
專家、老師一同把在實驗室裡研究的大腦科學帶到學校,共同通過製造場景,深刻反思腦科學如何在教育一線運用。
人的大腦,就是一個小宇宙。在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大腦奧秘與開發的探索,是主角們的終極探究夢。
而在生活中,中國的「腦科學計劃」作為重大科技項目被列入「十三五」規劃,「國家科技創新-2030」項目戰略部署、北京腦科學中心的成立……都說明了國家對於腦科學的重視。
最接近「大腦培育「的行業,就是教育。教育如何更加科學地能運用「科學」,讓塑造一個個大腦變得更高效與有針對性呢?這就是在東城根街小學舉辦的此次活動的初衷。
此次活動的主辦方,是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018年接觸到這個領域後,2019年成都市全面在20所中小學相繼展開的課程試點。東城根街小學把這一年多的師生試點與研究成果在這次教學節上做了一個全面的呈報,目的是讓專家與一線進行互動指導,為2020年,教育一線的腦科學探索與運用再指明方向。
「我們常說,教育者應該眼中有人,心中有愛。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老師們在設計一堂課程的時候,眼中看到的不是整齊劃一穿著校服的學生,而是一個個不同差異的大腦;如果心中裝著的不是一個整塊的課程,而是一個個可能被激發的每個孩子的「大腦區域分布」,那這堂課,一定會比之前更高效。」2018年,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羅清紅就是那個拍板要將腦科學引入成都教育的人。
方向上,按照大腦解剖的角度來說,大腦的左半腦、右半腦、額葉、頂葉、枕葉、顳葉等都有不同的作用。東城根街小學一直以來在做閱讀教學,成為成都市「腦·育試點學校」後,學校集全體之力,去探索閱讀與大腦分區等等的關係,深化校本課程的研究。
▲學校用閱讀項目推動深度學習,讓思維可「見」、可「建」可「鑑」
方法上,想要探尋科學,得使用科學工具。在近一年的教學實踐中,學校和北京師範大學多位學者合作,通過專業的方法和孩子喜愛的遊戲對同學們進行包括「五力」在內的多維度測評,同時生成的數據僅供一線教學使用。
教師以此調整教學方式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測評結果與日常教學觀察吻合,「這與老師們靠教學經驗了解學生不同,能夠更科學和客觀的了解每一個孩子。」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博士斯佩裡教授的左右腦分工,網絡圖片
研究途徑中,學校以整本書的閱讀為選題,去貫穿腦科學與教育的結合。在教學節上,師生們共同用TED、戲劇、美術等等形式共同展現了《藍色海豚島》這本163頁85000字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品,在經過閱讀後,數學、語文、英文、美術等等學科的融合激發。
這些現場圖片,是學校在探索後用適宜於學生的形式進行展示:↓↓↓
▲閱讀後的多學科表達
▲科學等學科表達
▲語文學科表達
▲戲劇課程表達
通過向大家展示的兩節課,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觀摩的老師們現場感受到學生從接受信息到反饋指令,其大腦神經元始終處於強烈的有效聯結中,從而培育他們的閱讀腦。
腦科學常識被帶到教室
教授告知大腦可終身開發,不在一時
基於東城根街小學一年的研究,結合主題,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國盛與老師們進行了一天的深度互動。
看了東小以上的創設課程,他用老師們「聽得懂的話」,將在實驗室裡對腦科學的一些認識講述出來。例如,複雜的腦科學參與閱讀的機制,高效閱讀需要多種認知成分密切協同,兒童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閱讀障礙兒童應該怎麼對待等。
他在現場提出了很多教育小啟示,啟發教師們從教育角度去思考。教授還講到,大腦的開發是終身性的。故而結合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學,他鼓勵老師們要回到源頭去育人,去綜合的觀察與教育學生。
老師們也在丁教授的講解中受益:「大腦開發、育人都是一輩子的事情,並非只是在學校裡,故而我們對於學生的眼光,也要用全人眼光。」
專家圓桌討論:
腦科學的一線探索,未來會與實驗室並行
「我們經常都在說給孩子減負,讓書包更輕了,是身體的減負;作業更有針對性了,是刪掉重複的工作;那如果未來我們真正能根據不同的孩子的特點,去刪繁就簡與各個激發,去擴散他的興趣與特長,而這種他的優勢可能是來源於他的大腦具有的先天優勢,那這,是不是真正的減負呢?」東城根街小學校長賴晗梅說。
現場,專家們在觀摩了教師一年的研究成果後,進行了圓桌討論。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羅清紅院長:
「教育應該儘量讓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思維可見。希望的的教育教學行為都應明確科學可謂與不可為的邊界。記得多、記得快的是圖靈計算機,有溫度、有情感的是我們的精神空間。他也猜測,如果精神空間有承載,或許會是在六維空間裡,而我們的大腦與「卡-丘空間」一樣,不就是高度蜷縮的嗎?」
教科院曹璇主任:
這一年,成都教育先後做了4次種子教師培訓,請了很多專家交流,促使思考我們去了解大腦「黑箱」的運作到底有什麼規律與機制,怎麼作用於學生未來的有效學習、深度學習,幫助我們未來去強健體魄、溫暖心靈、完善人格。
成華區成華實驗小學張家明校長:
有幸成為腦育實驗學校中的一員,這一年我們在去嘗試。今天的活動也給我們一線教師以2020年如何去做的啟示。科學探索,我們作為育人者,有責任。
蒲公英教育智庫內涵發展研究院總經理胡明明:
建議學校可以更多元地探索PBL閱讀校本課程的模式,第一次層次是關注測評與興趣的關聯,第二層次是關注興趣與如何把這個項目做得更加深入(大意整理)。
腦科學最大的研究價值還是在於塑造大腦本身。學習的本質是建構人的大腦,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人的生命。2020年,寄望腦科學的探索在成都更多學校、更多的範圍獲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