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的專業。
為填補空白,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宣布成立。該學院下設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本科專業。浙江大學成為國內首個開設「腦科學」本科專業的高校。
重視腦科學研究,除了腦科學本身具有重要價值,還在於釋清社會對腦科學、全腦教育的誤解。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在回答澎湃新聞提問時表示,當前市面上以腦科學為名的培訓可能「噱頭大於實際」,而所謂「全腦教育」可能很多時候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本科生學習和研究生科研的「脫軌」
談及開展「腦科學」本科教育的初衷,段樹民表示,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在最具影響性的ESI學科評價系統裡,所有學科被劃分為22個學科,其中就有兩個學科和腦科學相關。
腦科學研究的規模和需求已經大大超過了眾多的一級學科 (教育部共有140多個一級學科)。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的專業,這也造成了本科生學習和研究生科研的「脫軌」。
段樹民稱,目前腦科學方向的研究生考生來源主要是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在本科生階段幾乎沒有受到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教育,很不利於科研工作的開展,「實際上這些學生入學面試時,大多數都顯示了從小就對腦科學的興趣,但在本科生階段沒有他們能選擇的神經科學專業」。
此外,他表示,腦科學是高度交叉融合的專業,需要數理化、計算機、信息學、生物學、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背景知識。尤其是近年來的腦科學發展的重大突破往往都來源於交叉學科發展的關鍵技術突破。從本科生階段就給學生提供這些交叉學科教育訓練,將為這些學生的腦科學研究職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之前,段樹民就一直在給本科生上課。未來等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本科生入學後,他也將親自上陣,「我肯定會上很多課,學院的優秀教師都會全力以赴上好課,而且我們會邀請國內最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及國際專家來學院授課。」
腦科學課程需根據規律進行,不可「拔苗助長」
腦科學作為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科學家們尚感嘆對其知之甚少,但目前市面上,卻出現不少培訓機構宣稱,其課程利用腦科學技術,可進行「全腦教育」 如此云云。
對此,王立銘認為,當前市面上以腦科學為名的培訓可能「噱頭大於實際」,更多的是把傳統課程套用了幾個腦科學的名詞。而所謂「全腦教育」可能很多時候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他舉例,有一個廣為傳播的誤解,就是人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其他部分是閒置的。但是實際上,腦科學工作者早就知道,人腦沒有「浪費」。在進行複雜認知任務的時候,大腦的大多數區域都能夠被有效調用。
具體到很多腦科學或全腦教育的課程,王立銘表示,雖然課程本身可能有它的道理(比如參考了教育學、心理學的不少知識),但是如果站在腦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課程培訓特別需要注意大腦發育和大腦功能的個性化和時間特徵,「不能拔苗助長」。
「比如在特定年齡階段,孩子的大腦可能只能完成特定的認知任務。」他強調,腦發育存在一定的特異性,即所謂培訓課程也必需做到個體化、精準化。目前很多培訓課程設置也只是盲目地進行,並沒有做到個體化、精準系統化。
王立銘指出,如果真的把教育和培訓建立在腦科學的堅實基礎上,就需要深入理解腦發育規律,特別是腦的可塑性、腦的關鍵期、軸突髓鞘化、神經元的修剪等,也需要能夠對腦功能進行專業的、動態的腦功能評估過程。
如何更好地運用腦科學推動教育?
王立銘提出,大量腦科學研究支持這樣一個觀點:剛剛出生的大腦,不管是功能、結構還是內部連接,其實都還非常粗糙和原始。大腦的發育和功能的增強,是和後天的經驗和環境密切相關的。
因此,他談到,從這個角度出發,怎樣為孩子提供友善、豐富、安全的環境,可能是腦科學對教育工作的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