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轉化應用入歧途 教育神經科學鬚髮力

2020-11-30 央視網

腦科學轉化應用入歧途 教育神經科學鬚髮力

原標題:

  教育神經科學之於教育,正如生物學之於醫學,教育神經科學的發展將為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它注重學與教的腦生理機制,強調教育的實證研究範式,明確指向教育決策與實踐的科學化,近年來已成為許多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基礎,其發展對國民素質的提升與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如今除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全腦教育」亂象外,還有很多腦科學轉化與應用的亂象遍及出版業、培訓市場、學校、兒童玩具市場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在我國,還沒有教育神經科學的實體研究機構,接受過教育神經科學系統培養的專業人員還嚴重匱乏,非專業人員出版的沒有腦科學證據支持的所謂基於腦的教育書籍、文章、資料充斥市場與網絡、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培訓機構大行其道,甚至有的機構打著「國家標準、權威機構」的旗號,在中小學開展所謂的「腦科學與教育」的培訓,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我國教育神經科學的專業研究機構相對較少

  專業組織、專業研究機構的建立是學科發展的保障。

  迄今為止,筆者通過英文和中文網站已經查到80多個教育神經科學的專業研究組織與專業人才培養機構(這裡沒有包括除英文和漢語之外的語言如法文、俄文、日文等提供的信息,因此實際的組織與機構會更多)。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範德堡大學(全美教育學連續排名第一),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2018年QS世界大學教育學專業排名第一)等國際頂尖大學都設立了教育神經科學的專業研究機構與專業人才培養機構,招收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人員。最近這些年來,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哈佛大學等機構還在全球範圍內招聘人才。

  相比較而言,我國教育神經科學的專業研究機構相對較少,專業人才培養機構嚴重匱乏,學科整體發展速度緩慢,與國際教育神經科學的迅猛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亟須進一步加強。

  教師的教育神經科學知識水平能影響學生的腦發展

  目前,教育神經科學在我國越來越被重視起來,教育部教育學類專業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已將《教育神經科學》列為第一批教材編寫基金重點項目。我國也有不少教育神經科學研究者開始將研究成果聚焦於中小學的教育問題。

  這裡以乘法口訣表為例。九九乘法口訣表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沿用至今。乘法口訣表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十進位制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的基本計算規則,也是我國小學生必須背誦的。我們發現,很多國家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沒有教乘法口訣表,大英國協國家小學生背誦的乘法口訣表也和我國的不一樣,他們背誦的是全表,既背誦小數字在前的乘法算式,也背誦大數字在前的算式(即,背誦了3×7=21,還要背誦7×3=21)。在2009年和2012年,我國學生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在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位居榜首之後,上海的數學教學方法輸入英國等國家,中國的乘法口訣表讓英國的一些教師們「震驚」。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乘法口訣表的不同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的腦產生不同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周新林教授等人考察了內地和香港澳門的大學生背誦乘法口訣表時的大腦加工機制。香港、澳門的大學生背誦的是全表。研究發現,內地大學生在背誦乘法口訣表時與香港澳門的大學生不僅在反應時上表現出不同,而且在腦電波的反應上也顯著不同。在背誦大數在前和小數在前的乘法算式時,內地大學生在腦電模式上是不同的,而香港澳門的大學生則基本相同。這表明乘法口訣表的學習與應用經驗對大腦中的表徵有顯著影響。周新林教授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的這種數學教學方式對成年後的腦電模式仍然有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的腦產生終身的影響。

  由此可見,教師們的教育神經科學的知識水平不僅決定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更重要的是,還會影響學生的腦發展。

  應儘快建立教育神經科學的實體研究機構

  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在傳統的教師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培訓體系中,都沒有開設過教育神經科學的課程。為此,2012年,聯合國學術影響力組織邀請了該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共同撰寫了國際宣言,號召全世界的大學無論是在在職的教師教育,還是在未來教師的培養中,都要開設《教育神經科學》的課程。

  目前,腦科學在教育中的轉化與應用的培訓包括四種:研究者的培訓、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職前培訓與在職培訓、家長的培訓、社會教育人員的培訓等。其中,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職前培訓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即將走上教學崗位,如何科學地設計課程與教學方案,如何科學地評價學生都需要教育神經科學的知識,這樣才能夠使之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對科學的崇拜與信任,使得家長和社會教育人員更容易接受根據神經科學的證據而設計的教育方案與教育產品。因此才會有那些以營利為目的的人為了增加教育方案與教育產品的銷售量,打著腦科學的旗號,向家長和社會教育人員推銷商業產品,讓望子成龍的家長趨之若鶩。所以,家長和社會教育人員的培訓也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必須儘快建立教育神經科學的實體研究機構,啟動教育神經科學的智庫建設,招收教育神經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後,制定教育神經科學的培養與培訓標準,審查專業論文、書籍、影像產品等的出版質量,規範教育神經科學的轉化與運用。同時,具備教育神經科學的知識才能使教師與家長具備批判性的思維能力與判斷能力。要做好師範生的職前教育工作和在職教育者的培訓,我們必須儘快培養一支能夠講授《教育神經科學》課程的教師隊伍。(作者:周加仙,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心理學系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全國各大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神經科學家、專家及腦科學教育家等3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腦科學不僅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使我們洞悉課堂內一些複雜問題行為背後的神經加工過程。對教育研究者、中小學教師而言,了解腦科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個體發展規律和特點,更好地理解學習的發生和過程,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仔細通讀中科院心理所楊志老師的譯著《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很有收穫。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將帶來腦科學、腦科技的突飛猛進中國要在信息技術產業上成為世界領軍人,應該大力發展神經科學,帶動下一個信息技術產業革命。在美國, 矽谷一些公司(高通(Qualcomm), IBM等)已開始向這一新興的「腦科技」(NeuroTech)產業進軍。同時,發展神經科學也具有戰略意義。
  •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的專業。為填補空白,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宣布成立。
  • 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2015年9月,北京市科委宣布啟動「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並確定將從腦認知與腦醫學、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個方向重點開展研究。 儘管我國還沒有把腦科學研究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北京的各個科研院所已開始深度融合。在推動學科交叉、促進協同創新的機制框架下,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的創新力。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主要開展腦科學的基礎和轉化研究。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多個課題組招聘青年副研究員和博士後,誠邀青年研究人員加入。青年副研究員待遇面議;博士後待遇以及在站時間請見文底。宋博士具有豐富的轉化醫學工作經驗,包括GMP工作間操作,細胞產品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等。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國內外學術大咖聚青島,聚焦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
    院士、國內外腦科學、神經科學家聚青島,就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閱讀與腦發展等10個議題做主旨演講,為教育與腦科學的未來發展提供啟示借鑑和價值引領。日前,「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舉行。5月11日,由青島市教科院承辦的「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腦科學、教育、醫學領域專家以及學校一線教師圍繞腦科學原理如何指導教育實踐展開交流研討。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宋博士具有豐富的轉化醫學工作經驗,包括GMP工作間操作,細胞產品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等。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清華大學主辦的《臨床轉化神經科學》英文雜誌正式創刊
    清華大學主辦的《臨床轉化神經科學》英文雜誌正式創刊   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的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臨床轉化神經科學)雜誌,經過層層遴選
  • 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數創新高,陳天橋資助的數字藥物研究落戶上海
    中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腦科學計劃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針對大腦研究與教育的關係發表演講。楊雄裡院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歐盟和中國都在積極推動腦計劃,並且各具優勢。美國的基礎研究根基比較深厚,歐盟在人腦圖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國發力較晚,要趕上歐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2019國際腦科學學術峰會在西安舉行
    為促進教育腦科學的研究與實踐,加強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的交流互動,推進教育腦科學研究與應用工作的發展,由西安絲路類腦科學研究院和深圳市科愛腦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2019國際腦科學學術峰會(IBSS『2019)於2019年12月14日在西安隆重召開。
  • 半月談|腦科學專業:我的未來不是夢
    半月談記者 朱涵 張璇腦科學是科學探知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明珠」。2019年底,浙江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並籌備在國內率先創設腦科學專業、開展本科生教育。聚焦國際腦科學前沿的美國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員已達到3萬到4萬人;構成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學科評價系統的22個基本學科裡,有兩個學科和腦科學相關。而今,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均已開設神經科學本科專業,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400多種,卻還沒有一個專注神經科學的專業。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以復旦大學為例,2015年,學校就成立了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作為跨學科國際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試驗田,學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大腦機制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構建了全球腦與類腦國際合作網絡。
  • 國內腦科學「天團」聯合撰文:計算神經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同時,這類系統的內在層級結構也需要一種「共同語言」來保證從單神經元到微電路到腦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流。展望未來,快速發展的神經科學領域充滿機遇和挑戰。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是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之間富有成果的交流[11]。機器學習在大腦研究中的數據分析和計算建模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 國內腦科學「天團」聯合撰文:計算神經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同時,這類系統的內在層級結構也需要一種「共同語言」來保證從單神經元到微電路到腦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流。展望未來,快速發展的神經科學領域充滿機遇和挑戰。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是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之間富有成果的交流[11]。機器學習在大腦研究中的數據分析和計算建模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 河北師大舉辦腦科學教育研究與課程創新培訓研討會
    河北師範大學腦科學教育研究與課程創新培訓研討會現場,吳祖仁教授作報告。    河北新聞網6月21日訊(見習記者董全柱)河北師大腦科學教育研究與課程創新培訓研討會今天舉辦,來自石家莊、邢臺等地的小學教師代表、河北師範大學各學院教學副院長、學科教學論教師及碩士研究生、免費師範生等70餘人參加研討會。
  • ...大腦找答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_網易科技
    在問答環節裡,六位嘉賓探討了腦科學為AI提供了哪些思想、技術和方法,同時進行了相應的轉化,而AI也為研究腦科學提供了分析工具,並提供了更多思路。「我們理解一個事情,我們需要能創造它才能做它。」從AI和腦科學的整體關係,是科學和工程的關係。作為正在被打開的兩個「黑箱」,二者在互相影響和碰撞,等待更大空間的研究被發現和釋放。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研究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大腦機制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