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北京腦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基因」

■吳昊

由李德毅、高文等數十位院士、專家指導,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十多家單位參與,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從設立之初,就帶著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基因」。

2015年9月,北京市科委宣布啟動「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並確定將從腦認知與腦醫學、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個方向重點開展研究。

儘管我國還沒有把腦科學研究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北京的各個科研院所已開始深度融合。在推動學科交叉、促進協同創新的機制框架下,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的創新力。

依託資源優勢 研究初有成績

「腦科學研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漫長的,需要逐漸深化、不斷深入的過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表示。

路途雖漫長,腳步卻從未停滯。據了解,北京市早已在自然科學基金、G20工程、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4G工程和精機工程等重點科技專項中布局了腦科學研究的相關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等相繼資助的多項重點支持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的應用研究項目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閆傲霜表示,在腦認知領域,北京擁有兩個國家級腦科學重點實驗室,分別在北京師範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分別成立了腦科學研究所。

在腦醫學研究方面,北京擁有中國醫科院及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及其附屬天壇醫院等一批腦醫學研究和腦疾病研究的優勢機構。在類腦計算方面,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在內的全國骨幹研究單位都在北京聚集。「北京一直將腦科學作為重點支持領域,近5年支持腦認知和腦醫學相關經費1億多元。」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範明在談到北京市發展腦科學研究時介紹,這大大提升了我國認知神經心理學、結構生物學、腦重大疾病診療方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類腦計算」全面發力

「中國在類腦計算方面已有十幾年的研究歷史。」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黃鐵軍表示,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院從2006年開始研製神經形態器件,2012年實現了神經突觸模擬器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出世界上首款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和北京印刷學院等單位在神經系統高效模擬、神經形態器件印製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工作基礎。

「『類腦計算』的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黃鐵軍說,一旦類腦計算機能夠產生部分類腦功能,揭示大腦智能奧秘也就為期不遠了。

然而,要讓計算機產生類腦功能,並非易事。閆傲霜在北京大學調研腦科學和類腦研究時指出,要打破瓶頸,找到結合點,推動學科交叉。

北京大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高家紅詳細介紹了中心專門用於腦科學研究的4臺高場磁共振成像儀和1臺腦磁儀,同時展示了心理學系的腦電、近紅外成像、穿顱磁刺激等實驗儀器,信息學院研製的機器人和模擬神經突觸的微納器件和光器件。

2015年,北京大學成立了由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學院、工學院、心理學系、基礎醫學部等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大的跨學科、交叉合作研究很成功。」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饒毅在腦科學研究和發展討論交流會上表示。

同時,清華大學成立了跨七個院系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從基礎理論、晶片、軟體系統展開全方位研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融合腦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智能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從認知腦計算模型、類腦信息處理和類腦智慧機器人三個主要方向展開研究。

「目前,集中北京地區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優勢研究力量的十多項類腦計算研究項目已經全面展開。」黃鐵軍表示。

推進協同創新 促進成果轉化

「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的實施既要『頂天』,鼓勵科學家攀登高峰,同時也支持『立地』,注重現實應用。」閆傲霜提出。

據悉,為促進腦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實現研究成果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北京市科委將整合優勢資源力量,建立以「腦科學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為核心的工作組織模式,不僅鼓勵研究機構內部整合力量,更支持在北京地區用新體制、新機制整體構建跨部門的腦科學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同時成立以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專項指導組,把握腦科學專項研究總體布局和方向,推進創新主體間協同創新,並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工作模式,鼓勵企業早期進入。

北京市計劃到2020年腦科學研究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四大類腦計算研究平臺,突破感知覺認知、兒童腦發育與認知發展、認知老化、物質依賴、失眠、腦疾病等領域關鍵技術。

北京市腦科學研究計劃到2025年對接國家腦科學研究,積極布局腦科學研究前沿技術,在腦認知活動神經原理、腦健康水平提升、腦重大疾病預防治療、類腦計算機和類腦人工智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將北京市建設成為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報》 (2016-01-12 第8版 首都科技)

相關焦點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隨著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迅速展開,它們之間的交叉演變出了新的形式:神經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正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於大數據分析,並提出有關大腦的新的研究問題;仿生計算力圖模擬大腦的能源效率和適應性;越來越多關於生物計算和人工計算之間相似之處的新想法和看法隨之出現;機器人技術和腦機接口的進步不斷挑戰著生物有機體與人造工具相交和協作的界限。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提升北京腦科學全球影響力  腦科學,是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成為發達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世界各國相繼啟動腦科學研究計劃。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會上發布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腦科學研究」專項實施方案》。  該計劃提出未來兩個五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北京市科委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同時,著力突破腦疾病領域關鍵技術,儘快實現成果轉化惠及於民,提升人民腦健康水平。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主攻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等
    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等本質與規律的腦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已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發達國家近年來先後啟動了相關研究計劃。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腦科學中心)分別召開理事會,總結回顧北京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腦科學中心下一步工作
  • TCCI腦科學前沿實驗室落成,專注創新臨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轉化
    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將以國際化和產業化為核心特色,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TCCI創始人陳天橋在落成儀式上致辭中說,腦科學前沿實驗室是TCCI進行腦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也是TCCI捐助5億人民幣支持中國腦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步。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 2018-03-23 01:1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 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論壇舉辦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認知神經生物學分會共同舉辦了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論壇暨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年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是當前國際重要前沿科學領域,此次活動旨在探討、分享該領域前沿科技進展和最新成果,促進我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的交流與發展。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仁全,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強伯勤,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聯合主任饒毅、羅敏敏出席開幕式。
  • 59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將接受評估—新聞—科學網
    本年度參評的工程研究中心共涉及46所高校。其中,北京科技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分別涉及3所工程中心,為所有高校中涉及工程中心最多的高校。此外,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各有兩所工程研究中心參評。 根據通知要求,這些中心將被細分為5個組,評估工作擬於今年6~7月進行。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在北京成立,共有全國70家機構代表及腦電研究學術帶頭人近200人參加了此次成立大會。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對聯盟的成立表示祝賀,並鼓勵與會專家為中國腦電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隨後,堯德中圍繞以往腦電大型研究隊列做了總結報告,並指出中國腦電聯盟的願景是,整合全國優勢力量,加速推進符合倫理的腦功能和腦疾病研究,促進兒童青少年教育變革,提升國人腦健康水平,推動智能科學發展,提升國家的國際學術地位,促成從局部並跑到多領域領跑的轉變。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領域取得新突破
  •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腦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是當前國際科學前沿的熱點領域。上海正不斷完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科學布局,吸引了眾多院校成立腦科學研究中心,推動腦科學領域的發展。  當前,腦科學研究的視角也在不斷垂直細化,涵蓋了分子、細胞、組織、環路、個體、群體等層面。但腦科學在商業領域的研究非常少,腦科學在商業中的應用幾乎是空白。
  •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 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新聞—科學網
    最終,他找到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在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領域不斷作出成果。他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超。 近年來,劉超屢次獲得國家社科重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方面的資助,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奮力創新,不斷獲得新成果。2015年,他還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宋博士具有豐富的轉化醫學工作經驗,包括GMP工作間操作,細胞產品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等。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北京上海兩中心並肩前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起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在2018年3月22日正式成立。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將由上海市政府發起成立獨立法人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積極探索開放、協同、高效的新型管理和運行機制,著力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激發各類創新人才活力,探索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薪酬激勵機制,建立智慧財產權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科技成果應用技術的轉移轉化。
  •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三大研究方向 劉成林指出,類腦智能研究計劃的目的是發展以下一代人工智慧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而「類腦」是實現類人智能水平的手段與途徑。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人工系統具有全方位的人類水平的智能,而作為人類智能的載體,人腦信息處理系統具有高度的自主學習能力、自適應性和語義理解能力,並能夠以高性能、低能耗的方式長期工作幾十年。
  • 腦科學+虛擬實境 科斗腦機將迎重大發展契機—新聞—科學網
    、虛擬實境、增強現實……這些曾經出現在科幻故事中的技術已經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不過可能在你還沒開始真正體驗這些技術之前,這些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產生的新的技術和產品可能離我們的生活也不是太遠了。    科斗(蘇州)腦機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從事腦科學硬體與軟體開發、意念控制技術與產品開發的公司之一,這家由高校創客創辦的公司,如今在植入式腦電極、意念控制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記者了解到,科斗腦機目前正在開發包括「最小系統」等在內的意念控制產品,研發完成後預計將能夠在軍事、教育、醫療、娛樂等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