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劉超

■本報記者 彭科峰

有這麼一個年輕的學者,他曾經學習的是計算機科學,可在研究生階段卻中途改道,選擇做一名心理學者。最終,他找到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在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領域不斷作出成果。他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超。

近年來,劉超屢次獲得國家社科重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方面的資助,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奮力創新,不斷獲得新成果。2015年,他還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如今,在腦科學的研究道路上,劉超正在大步前進。

多學科交叉背景的心理學研究者

1997年,劉超考入武漢工業學院(現武漢輕工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如果沒有意外,和大多數同專業的同學一樣,他很可能在畢業後成為一名電腦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終身和代碼為伍。但最終他卻選擇另闢蹊徑,叩開了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大門。

「其實也是興趣的不斷深入,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對什麼是機器智能非常感興趣,而如果我們對人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都不清楚,又何談機器的智能呢?」劉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懷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在大三那年,劉超決定報考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生。

那一年,他來到北京,拜訪了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傅小蘭,一席長談後,劉超決定報考傅小蘭的研究生,探索人類智能的奧秘。「我那時將對心理學和跟隨傅老師學習的嚮往都化成了堅定的決心,在考研之前就在郵件中告訴傅老師,我要考全所第一名,最後也幸運地兌現了我的諾言。」劉超回想起那一段時光,眼中仍然滿是激動與熱忱。

3年後,當劉超拿到基礎心理學碩士學位時,已經在代表國內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心理學報》上發表了三篇第一作者的論文。碩士畢業後,他又跟著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羅躍嘉學習了一年的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羅老師是國內採用ERP、fMRI等最新技術方法研究人腦認知加工機制的權威。這段時間,我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認知神經科學技術,我的第一篇fMRI研究論文就是在羅老師那裡完成的,他是我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引路人」。

2005年,劉超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進行跨文化語言與概念加工的腦機制研究。2010年畢業後,他選擇回國,加入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了對心理與腦研究的探尋之路。

揭示中國人社會認知的心理與腦機制

目前,劉超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情緒與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試圖將傳統的社會心理學與最新的腦科學技術相結合,研究情緒在社會認知,尤其是道德認知中的調控作用和腦機制,及其在教育、管理與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應用。

劉超目前已經發表SCI/SSCI論文近30篇,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目前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情緒與健康心理學分會理事、國際社會神經科學學會中國分會理事。

近年來,他還承擔或參與了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人社會認知的特徵:心理與腦科學的整合研究》首席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多策略異常心理與行為客觀辨識技術》負責人等。

在外人看來,劉超的研究內容或許很枯燥,但社會心理學往往和大眾息息相關。比如,劉超所承擔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就是與此有關。他們從應用與發展的角度,系統研究與中國人社會認知特徵中最核心的內容——價值觀——相關的公平與道德認知過程的心理與腦機制。

「我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和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對公平、道德等核心社會觀念的理解與認知,才是決定中國人社會認知特徵的核心因素。而當前社會上許多社會心理問題的根源,如質疑社會公正、道德缺失等都和價值觀偏差或失衡有著直接關係,因此基於價值觀的社會認知特徵研究,不僅能從理論角度對揭示中國人區別於西方文化人群的社會認知特徵提供研究切入點,更重要的是能從心理與腦科學的角度對解決當前許多重大社會心理問題的應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依據。」劉超說。

專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

「為什麼要關注道德認知和人的道德情緒?因為道德問題是中國社會目前一個上到政府輿論,下到普通大眾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劉超認為,道德的本質是約束人類行為的社會規範,他們的研究認為情緒是發揮道德這一作用最關鍵的因素。

劉超舉例,人類在做了壞事之後會覺得內疚和羞愧,這種情緒可以調節你的行為,讓你以後自覺地不再做壞事或者少做壞事。那麼,這種內在源動力是怎麼來的呢?如何揭示這種道德情緒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呢?研究清楚這些問題非常重要。因為規範人的行為最好是找到他的內在源動力,從而調節人的行為多做好事少做壞事,而不是用外在的獎懲規則去強制約束,因為規則不可能覆蓋到所有時間空間,總有失效的地方,而內源動力則不會。

他表示,他們希望從道德情緒入手,研究規範人類行為方法的心理與腦機制,以及在青少年德育、公共安全、監所犯人風險評估與教育改造等各個領域的應用。「比如我們最近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就是希望能將最新的認知神經科學技術應用到監所這一特殊環境,實現有效識別高風險犯人心理與行為的『火眼金睛』,並且最終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這是我們道德認知基礎研究服務回饋社會的一個重要領域。」

《中國科學報》 (2017-09-19 第8版 科創)

相關焦點

  • 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
    請 您 注 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雖然對他人疼痛等消極情緒的共情與對他人愉悅等積極情緒的共情的腦機制存在一些差異,但是總體而言,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不僅激活了與情緒相關的腹內側前額葉、前扣帶回和腦島,而且激活了與認知相關的顳頂連接處等腦區。對內疚和道德欽佩的腦機制研究也得出大體相同的結論。由此可見,道德活動中的理性與情感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一體同心。
  • 科學網—北京師範大學成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本報訊 近日,我國高校首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師範大學成立。
  •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2008年01月16日 1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今天,北京師範大學正式成立「腦成像中心」,試圖讓科學的視野穿過厚厚的顱骨,探索大腦認知的奧秘。  該中心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向國內外研究者開放,以推動中國認識神經科學與磁共振物理學的發展。中心的大型科研設備全景成像矩陣技術系統,其先進性、功能的系統性以及研究層次的多樣性目前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 北師大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名單公布
    由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牽頭的《神經影像與人腦連接組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天文系朱宗宏教授牽頭的《引力波天文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批。這是北師大2016年之後再次獲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項目資助期限為5年,直接費用1000萬元/項,全國共計資助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7項。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提升億萬青少年心智健康
    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發育的規律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是有效促進和提升兒童青少年心智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家庭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傳統優勢。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舒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正在就兒童青少年腦發育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包括:兒童腦學習與記憶的一般規律研究,從根本上革新傳統的學習方式;兒童語言學習的特殊規律研究,促進語言與閱讀障礙的早發現與早幹預;情緒與社會行為問題對兒童腦發育的影響研究,為兒童的腦與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在清華智源中心舉行了「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被推選為中國腦電聯盟首任理事長,聯盟成立儀式由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羅躍嘉主持。 隨著信息與計算科技的進步,腦電研究正在向「大樣本、大數據、大平臺、大合作」模式轉變,為協同全國相關優勢力量,激活多學科交叉潛力,開展長期和系統的腦電聯合攻關研究,中國腦電聯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8月20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大學校長
  • 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18北京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招聘公告。更多事業單位考試題庫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誠聘英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建立,是國內最早開展並持續引領我國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的重要機構之一。在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11年由美國麥戈文基金會和國際數據集團(IDG)捐資成立了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 腦科學研究正試圖用基因遺傳機制揭開心理學的種種謎團
    大會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的腦科學已邁入從分子到行為的跨學科、多層次研究的時代,正試圖利用基因遺傳機制揭開心理學的種種謎團。  2013年美國正式公布了一項被認為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腦計劃」,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針對目前無法治癒的大腦疾病開發新療法。這一計劃將打開探索大腦如何記錄、處理、使用、存儲、找回海量信息的大門,加深對大腦功能和複雜行為的理解。
  • 北師大郭文安課題組在《科學》發表研究論文—新聞—科學網
    北師大郭文安課題組在《科學》發表研究論文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郭文安教授和他指導的博士生邵慧與波士頓大學物理系A.   傳統的量子相變理論建立在三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朗道-金茲堡-威爾遜確立的理論框架上, 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近年來人們發現這樣的理論無法描述一些重要的量子相變,為此在2004年物理學家發展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理論:去禁閉量子臨界理論(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ity theory),其核心是具有分數量子數的準粒子的禁閉與去禁閉。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文 / 吳傑、劉超(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情緒是心理現象中最豐富的部分。但在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情緒的主觀性導致相關測量和實驗操作比較複雜,因此,關於情緒的研究相對比較滯後。
  • 北師大盧春明組新綜述:適用於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
    但是長期以來,大部分關於語言腦機制的研究都脫離了交流情境,將聽和說割裂開來單獨進行考察。因此,基於這些研究建立的語言加工認知神經機制模型可能並不適用於語言交流過程的闡釋。 3.一種腦間同步模式:每一層的加工方式都對應著一種腦間神經同步模式,表現為特異性的時間、頻率和空間模式。通過特定模式的腦間同步進行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進而實現不同認知層次的有效交流。 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得到了該課題組過去10年工作的支持,同時也與國際同行的相關研究結果相切合。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旨在促進來自這些不同領域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圍繞計算機和認知領域的前沿科學進展,包括認知加工及分層計算、運動與實體、神經迴路構建、圖像處理與生物視覺、健康和疾病中的腦連接網絡,以及神經網絡中的學習、發展的自我組織等,科學家們將通過發表演講或互動討論的方式呈現關於會議主題的各種觀點。
  •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三大研究方向 劉成林指出,類腦智能研究計劃的目的是發展以下一代人工智慧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而「類腦」是實現類人智能水平的手段與途徑。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人工系統具有全方位的人類水平的智能,而作為人類智能的載體,人腦信息處理系統具有高度的自主學習能力、自適應性和語義理解能力,並能夠以高性能、低能耗的方式長期工作幾十年。
  • 科學家在抑鬱症腦影像和認知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抑鬱症往往伴隨較低的遺傳度,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因素在抑鬱症(MDD)中有重要作用。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北師大:助力中學生探秘腦科學
    學生首先參觀了北京師範大學腦調控與認知增強研究中心——腦科學與學習展廳。研究人員將測試工具貼在學生的腦袋上,讓孩子觀察顯示器上「鮮花」的「閉合與開放」的變化過程,通過認知能力增強系統觀察注意力的控制、持續和放鬆等腦狀態影射到物理或虛擬系統的變化。  在北京師範大學腦成像中心,一位學生應邀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在採集該學生腦成像數據過程中,研究人員向師生解釋了大腦結構、大腦活動等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