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為滿足群體協作的需要而產生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大部分關於語言腦機制的研究都脫離了交流情境,將聽和說割裂開來單獨進行考察。因此,基於這些研究建立的語言加工認知神經機制模型可能並不適用於語言交流過程的闡釋。
為此,盧春明課題組於2020年11月21日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s》(SCAN)雜誌發表了題為「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interpersonal verbal communication」 的綜述文章,提出了適用於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圖1)。
圖1 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
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包括:
1.三個認知過程: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主要涉及三個層次的認知過程,分別是互動式語音加工、語義概念的相互理解以及通過言語交流實現的社會關係構建與維繫。為了促進言語交流的順利進行,不同層面的認知過程通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動態調節。
2.兩種加工方式:每一層的交流過程包含兩種加工方式,即人際間的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前者既涉及對外在刺激或環境的表徵,也包含對內在心理過程,如句法、語義、社會關係等的表徵,因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共享表徵。後者則是通過動態預測交流雙方將要出現的言行來調整自己的預期,進而縮小交流雙方的表徵差異,從而實現有效交流。
3.一種腦間同步模式:每一層的加工方式都對應著一種腦間神經同步模式,表現為特異性的時間、頻率和空間模式。通過特定模式的腦間同步進行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進而實現不同認知層次的有效交流。
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得到了該課題組過去10年工作的支持,同時也與國際同行的相關研究結果相切合。模型為從交流的角度深入理解語言與人腦和人類智能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作為國際上最早通過超掃描技術開展社會交流與互動研究的課題組之一,近年來,盧春明課題組建立並拓展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的超掃描方法體系,多角度深入探討了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的認知神經機制。課題組之前的多項研究工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等國際權威期刊。
文章第一作者蔣靜博士是盧春明課題組的第一位碩士(2010-2013),在德國馬普人類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及柏林洪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13-2017),並先後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工作(2017-現在)。蔣靜博士的長期研究目標是採用多模態行為和腦成像技術,如近紅外超掃描(fNIRS-based hyperscanning),同步眼動/磁共振( concurrent eye-tracking/fMRI), 同步經顱磁刺激/磁共振( concurrent TMS/fMRI) 等,考察正常人和病人在社會性和情緒方面的認知神經機制。其研究工作主要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PNA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CAN等期刊上。
蔣靜博士今年還獲得由美國腦與行為研究基金會(Brain & Behavior Research Foundation, BBRF)選拔並資助的NARSAD青年研究者獎,以支持其在接下來兩年裡在抑鬱等情緒、社交障礙研究方向的工作。
論文的第二作者鄭麗芬博士目前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興趣是將認知神經科學與與教育科學交叉,開展有效教學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相關成果以第一作者和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Human Brain Mapping、SCAN等期刊。該綜述中的部分重要觀點來自鄭麗芬博士的博士論文。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977008,31622030)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的資助。
以上內容來自北師大,僅用於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