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020-11-30 騰訊網

1,在學習和識別模式中,大腦感覺皮層到底發生了什麼?

來源:生物谷

在訓練過程中神經元選擇性對序列識別和相關動作的進展近日,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學術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發表題為:《Sequence Learning Induces Selectivity to Multiple Task Parameters in Mouse Somatosensory Cortex》的研究論文。

研究表明,大腦感覺皮層中的神經元不僅能探測到感覺信息,實際上還能破譯其中的含義並調節身體的反應。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感知學習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如何在腦機接口(如假肢)的環境下解釋大腦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的發現挑戰了這一過程: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到感覺皮層,那裡的神經元甚至能夠預測動物的反應,並報告其結果——似乎完全不需要決策中心的參與。

2,NC | 神經指紋揭秘回憶中的「羅生門」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既然每個人經歷共同事件的方式都不同,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找到獨特於個人記憶的大腦表徵形式以建構「神經指紋」呢?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便是一次該議題上的嘗試和努力,該研究展示了神經成像和個性化模型如何量化想像體驗中的個體差異。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26名參與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然後,將研究參與者置於磁共振掃描儀(fMRI)中,並要求他們重新想像體驗,而研究人員則測量了大腦的哪些區域被激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以及受試者的言語描述和等級,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的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

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建構性過程

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設計了新穎的記憶任務,使用在體電生理技術,揭示了獼猴海馬神經元在記憶的運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首次為認知心理學先驅Bartlett所提出的「記憶是建構性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單細胞層面的依據。

4,Immunity | 吳船組闡明神經免疫信號快速調控外周血清素釋放

來源:BioArt

11月20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院吳船實驗室在Immunity在線發表題為 Interleukin-33 promotes serotonin release from enterochromaffin cells for intestinal homeostasis的最新論文。

作為化學感受細胞的腸道嗜鉻細胞(EC cells) ,是外周血清素(5-HT)的主要來源。該研究闡明,除感應環境化學信號和神經信號之外,嗜鉻細胞也可以同樣感受免疫信號,促進5-HT的釋放,迅速調整腸道生理狀態。

5,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劑量-療效關係及等效劑量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療效關係,所有藥物劑量轉化為利培酮當量

抗精神病藥(APs)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線治療,藥物的劑量-療效關係常呈雙曲線形狀,其中半數有效劑量(ED50)及接近最高有效劑量(ED85-ED95)在臨床醫生選擇治療劑量時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為了進一步了解APs的劑量-療效關係,Am J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探索了20種常用APs(口服藥及長效針劑)的劑量-療效關係及藥物間的等效劑量,共納入68項針對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礙急性期的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結局指標為與基線相比PANSS或BPRS量表總分的改變,效應量為標準均數差(SMD),同時評估了各APs的ED50及ED95,並基於ED95計算了各APs對利培酮、奧氮平及氟哌啶醇的等效劑量。

6,寄生蟲感染的發現可能有助於心理健康治療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感染弓形蟲的人的行為變化可能與去甲腎上腺素的減少有關。去甲腎上腺素還控制神經炎症,激活大腦的免疫系統來對抗感染。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炎症與神經心理障礙有關,如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多動症(ADHD)。

這種寄生蟲影響大腦功能的機制還不為人所知。但是現在利茲大學和土魯斯大學領導的研究表明,寄生蟲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能力中斷了對免疫系統激活的控制,導致了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這可能會改變宿主的認知狀態。研究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上。

7,重複性消極思維: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一個重要臨床目標?

來源:大話精神

重複性消極思維(RNT)是一種與一系列精神障礙相關的機制。RNT的特點是,以一種無效和難以控制的方式反覆去思考消極想法。實驗和縱向研究的結果表明,RNT的增加可能是抑鬱和焦慮的潛在原因之一,這表明有效降低RNT可能是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

Monteregge等人(2020)在最近的薈萃分析中檢驗了這一理論,旨在確定:治療對焦慮和RNT的總體影響;以RNT為中心的治療是否比非RNT為中心的治療具有更大的效果?RNT結果是否與焦慮結果相關?與非RNT療法相比,RNT治療是否與焦慮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更強?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無論是否直接針對RNT進行治療,所有的治療方法對於減輕焦慮和重複性消極思維(RNT)均有中等效果。雖然RNT和焦慮結果是相關的,但治療類型方面似乎沒有區別。

8,JAMA:30多年前成長在含鉛汽油時代的人,中年已顯示智商下降..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從童年期開始暴露於鉛環境下導致血鉛水平較高與中年期智商下降和海馬體體積減少有關。海馬體在記憶、學習和情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2,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1,【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來源:轉化醫學網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研究顯示,AD腦中N-糖基化受到多種失調的過程和途徑影響,包括細胞外基質功能失調、神經炎症、突觸功能失調、細胞粘附改變、溶酶體功能失調、內吞性運輸失調、內質網功能失調和細胞信號失調。TDP43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腦部神經元的胞漿或軸漿中廣泛性聚集。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額顳葉痴呆(FT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遺傳學研究發現,疾病相關的TDP43錯義突變主要分布在其羧基端的低複雜度結構域(LCD)內。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圖註:背部體感刺激從腦幹傳入下丘腦小細胞OT神經元,後者同步激活大細胞OT神經元,釋放催產素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從而增加社交動機心理學上認為擁抱和撫摸能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增加親密感情並保持身心健康。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這項工作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hNPCs)和類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的證據。該研究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人神經祖細胞,神經球和腦類器官為感染模型,探索新冠病毒在生理相關模型中直接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iPSC衍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有效感染新冠病毒,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卻不能感染。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圖註:背部體感刺激從腦幹傳入下丘腦小細胞OT神經元,後者同步激活大細胞OT神經元,釋放催產素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從而增加社交動機 心理學上認為擁抱和撫摸能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增加親密感情並保持身心健康。
  • 腦科學日報|最新文章總結:咖啡因對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意義
    3,Nat Neurosci:獨特的指紋印記或讓神經細胞變得與眾不同來源:生物穀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選擇性剪接過程所產生的蛋白質變異體或能控制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特性和功能,這就使得有機體能夠利用有限數量的基因來構建一個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
  •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或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當人們想像相似類型的事件時,每個人都會做不同的事情,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3,Neuron | 深圳先進院朱英傑團隊發現阿片類藥物成癮記憶的丘腦環路機制 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這些獨特的神經系統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當人們想像相似類型的事件時,每個人都會做不同的事情,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經歷。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2,何生團隊發現表徵視知覺特徵的反饋信號主導視覺敏感性適應來源:細胞圖註:Flash-Grab效應中朝向信息引起的腦電信號8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揭示靈活行動選擇的神經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次級運動皮層在靈活視覺分類行為中參與適應性行動選擇的控制》的研究論文。
  • 腦科學日報:開發多通道神經修復導管;AI揭示人類心臟未知秘密
    基於形狀記憶納米纖維構建的多通道神經導管有效的促進了神經組織再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中心趙曉麗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範存義教授團隊合作,研究團隊提出將溫度響應的形狀記憶聚合物引入神經導管的構建,通過靜電紡絲技術製備雙層納米纖維膜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escape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
  • 教師節特刊| 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他目前的研究興趣是從基因-腦-行為的結合上, 從分子、細胞、迴路、網絡直到行為多層次研究果蠅的學習、記憶、注意和抉擇機制,開創了果蠅的兩難抉擇的研究, 發現了果蠅在視覺和嗅覺之間跨模態的記憶協同和傳遞。除此之外,他還從事果蠅的熱傷害性感受、時鐘節律、雄-雄求偶、運動知覺、藥物成癮以及神經退行性機制等課題研究。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這裡聚集了國內腦科學高端人才,來自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等一級學科,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研究院有29個研究組,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腦發育及其機制神經活動基本過程、腦的高級認知功能、神經系統重要疾病機制和防治等。研究院院長馬蘭教授介紹說:「我們要發揮綜合優勢、組織跨學科的力量,強強聯合,衝擊全球腦科學研究的前沿。」
  • 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以果蠅為模式生物的學習與記憶實驗室;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學習記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5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200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10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哲和楊競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NAD+-mediated self-in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