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學習和識別模式中,大腦感覺皮層到底發生了什麼?
來源:生物谷
在訓練過程中神經元選擇性對序列識別和相關動作的進展近日,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學術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發表題為:《Sequence Learning Induces Selectivity to Multiple Task Parameters in Mouse Somatosensory Cortex》的研究論文。
研究表明,大腦感覺皮層中的神經元不僅能探測到感覺信息,實際上還能破譯其中的含義並調節身體的反應。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感知學習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如何在腦機接口(如假肢)的環境下解釋大腦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的發現挑戰了這一過程: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到感覺皮層,那裡的神經元甚至能夠預測動物的反應,並報告其結果——似乎完全不需要決策中心的參與。
2,NC | 神經指紋揭秘回憶中的「羅生門」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既然每個人經歷共同事件的方式都不同,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找到獨特於個人記憶的大腦表徵形式以建構「神經指紋」呢?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便是一次該議題上的嘗試和努力,該研究展示了神經成像和個性化模型如何量化想像體驗中的個體差異。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26名參與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然後,將研究參與者置於磁共振掃描儀(fMRI)中,並要求他們重新想像體驗,而研究人員則測量了大腦的哪些區域被激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以及受試者的言語描述和等級,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的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
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建構性過程
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設計了新穎的記憶任務,使用在體電生理技術,揭示了獼猴海馬神經元在記憶的運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首次為認知心理學先驅Bartlett所提出的「記憶是建構性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單細胞層面的依據。
4,Immunity | 吳船組闡明神經免疫信號快速調控外周血清素釋放
來源:BioArt
11月20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院吳船實驗室在Immunity在線發表題為 Interleukin-33 promotes serotonin release from enterochromaffin cells for intestinal homeostasis的最新論文。
作為化學感受細胞的腸道嗜鉻細胞(EC cells) ,是外周血清素(5-HT)的主要來源。該研究闡明,除感應環境化學信號和神經信號之外,嗜鉻細胞也可以同樣感受免疫信號,促進5-HT的釋放,迅速調整腸道生理狀態。
5,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劑量-療效關係及等效劑量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療效關係,所有藥物劑量轉化為利培酮當量
抗精神病藥(APs)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線治療,藥物的劑量-療效關係常呈雙曲線形狀,其中半數有效劑量(ED50)及接近最高有效劑量(ED85-ED95)在臨床醫生選擇治療劑量時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為了進一步了解APs的劑量-療效關係,Am J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探索了20種常用APs(口服藥及長效針劑)的劑量-療效關係及藥物間的等效劑量,共納入68項針對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礙急性期的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結局指標為與基線相比PANSS或BPRS量表總分的改變,效應量為標準均數差(SMD),同時評估了各APs的ED50及ED95,並基於ED95計算了各APs對利培酮、奧氮平及氟哌啶醇的等效劑量。
6,寄生蟲感染的發現可能有助於心理健康治療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感染弓形蟲的人的行為變化可能與去甲腎上腺素的減少有關。去甲腎上腺素還控制神經炎症,激活大腦的免疫系統來對抗感染。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炎症與神經心理障礙有關,如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多動症(ADHD)。
這種寄生蟲影響大腦功能的機制還不為人所知。但是現在利茲大學和土魯斯大學領導的研究表明,寄生蟲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能力中斷了對免疫系統激活的控制,導致了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這可能會改變宿主的認知狀態。研究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上。
7,重複性消極思維: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一個重要臨床目標?
來源:大話精神
重複性消極思維(RNT)是一種與一系列精神障礙相關的機制。RNT的特點是,以一種無效和難以控制的方式反覆去思考消極想法。實驗和縱向研究的結果表明,RNT的增加可能是抑鬱和焦慮的潛在原因之一,這表明有效降低RNT可能是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
Monteregge等人(2020)在最近的薈萃分析中檢驗了這一理論,旨在確定:治療對焦慮和RNT的總體影響;以RNT為中心的治療是否比非RNT為中心的治療具有更大的效果?RNT結果是否與焦慮結果相關?與非RNT療法相比,RNT治療是否與焦慮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更強?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無論是否直接針對RNT進行治療,所有的治療方法對於減輕焦慮和重複性消極思維(RNT)均有中等效果。雖然RNT和焦慮結果是相關的,但治療類型方面似乎沒有區別。
8,JAMA:30多年前成長在含鉛汽油時代的人,中年已顯示智商下降..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從童年期開始暴露於鉛環境下導致血鉛水平較高與中年期智商下降和海馬體體積減少有關。海馬體在記憶、學習和情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2,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