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2020-11-30 復旦大學

研究人員在觀察新生雪貂

虛擬實境實驗系統

復旦大學楓林校區明道樓10樓張嘉漪研究員的實驗室裡,小鼠正奮力在一隻白色的大圓球上奔跑著,注視著圍繞它的三塊顯示屏。驀然,前方的屏幕上出現了一道牆,一會又顯現左右通道,小鼠如身臨其境,左突右閃。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

國內頂尖人才匯聚

成立於2006年的腦科學研究院是復旦大學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與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位一體」。

這裡聚集了國內腦科學高端人才,來自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等一級學科,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研究院有29個研究組,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腦發育及其機制神經活動基本過程、腦的高級認知功能、神經系統重要疾病機制和防治等。研究院院長馬蘭教授介紹說:「我們要發揮綜合優勢、組織跨學科的力量,強強聯合,衝擊全球腦科學研究的前沿。」

人腦研究迫不及待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蘭參加全國兩會時,曾多次闡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設立腦計劃的建議,她常用四個字「迫不及待」。

人類思維的物質載體是大腦,組成人腦的神經細胞數量上千億,與銀河系星體總數相當;而作為神經細胞的連接點「突觸」數量,又是神經細胞的1000倍,達到10的14次方。正是這些龐大數字的細胞構成的神經環路和網絡,使人類得以產生感覺、形成意識、能學習記憶,擁有思維和認知能力。然而大腦神經環路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實施功能,始終是未解之謎。馬蘭告訴記者,雖然現代科學研究解釋了大腦許多的奧秘,但總體而言,大腦依然是隱藏著大量奧秘的「黑箱子」,而腦科學則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另一方面,從醫學角度來看,認識腦的發育形成和工作原理對於維護腦健康,治療眾多複雜的大腦疾病具有關鍵的意義。

促進人工智慧研發

近年來,「人機大戰」「人工智慧」熱潮又將腦科技推向了全球競爭的一個新高峰。馬蘭進一步介紹,由於長期進化的推動,人腦工作原理有其顯著的特點和優勢,借鑑這些特殊的工作原理,科學家們正在設計出精巧的、具有強大學習和運算能力的機器,或計算機算法。腦科學研究成果將促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發,這一領域的研究突破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使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的局面。

科研成果不斷誕生

10多年的努力,一個個腦科學難題在復旦腦科學研究院得到解答,一項項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馬蘭領銜的團隊發現,已經形成的記憶被再度激活時,會引起偏向性的β腎上腺素受體信號通路的活化,導致神經元的形態和功能的可塑性改變,使已經存在的記憶得到鞏固,或者被更新。這一研究對於研發治療記憶相關疾病的藥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恐懼記憶可以消除嗎?禹永春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向腦中一個叫杏仁核的特殊細胞核團中移植未成熟的抑制性神經元可使杏仁核「年輕化」,有效地促進小鼠恐懼記憶的消除。禹永春研究組的這一發現不僅對深入理解杏仁核恐懼記憶環路有重要意義,還為人類創傷後應激症候群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思路。

腦研究的新發現有可能使失眠得以根治。黃志力教授研究團隊發現,激活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引起運動皮層興奮,並抑制睡眠中樞神經元的活性。該結果提示: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活性增強可能是睡眠深度下降的重要原因,降低膽鹼能神經元活性可有效幹預淺睡眠。

通過對大腦的幹預還可能緩解疼痛。人們熟知疾病能引起厭惡情緒。張玉秋教授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獨特的突觸相關蛋白信號傳遞通路,如果抑制該信號通路,就有可能抑制痛厭惡情緒的產生。

腦科學正孕育突破

在全球人腦研究、人工智慧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國腦計劃啟動在即,而上海也將「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列入《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中,作為22個重大戰略方向中8個基礎工程之首。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裡院士指出,這對於腦科學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意義深遠。

「在光遺傳學、醫學影像、神經標記等新技術的強有力推動下,腦科學領域正孕育著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在此時無疑應有所作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努力實現彎道超車。作為中國腦科學研究的重鎮之一,復旦腦科學研究院將勵志圖強,在中國腦科學的百花園中蒔花栽木,展現出獨特的風採。」

相關焦點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圖說: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來源/科研團隊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腦卒中患者多數會留有半身不遂和言語困難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一直是困擾國際醫學界的一個難題。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創建,研究院於2019年7月正式開始籌建,坐落於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首任院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
  •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炯強     新民網編輯:戴慧菁    2016-07-26 12:28
  • 2009年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開放研究課題基金申請指南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是在復旦大學各學院(系、所)已有的神經科學研究基礎上建設的一個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一、資助領域 1.神經信號轉導和突觸傳遞 2.感覺信息處理及其機制 3.神經系統發育、再生和可塑性 4.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5.睡眠覺醒調節和呼吸睡眠疾病的分子與中樞機制 6.腦複雜認知活動的功能成像研究 7.急性神經損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制及防治研究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自2016年底成立腦科學研究機構以來,盛大網絡創始人、慈善家陳天橋在腦科學方面的進展也引人關注。日前,陳天橋夫婦出資成立的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Chen Institute,以下簡稱TCCI)公布了第一份年度報告。
  • 腦科學,探索「小宇宙」的奧秘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網站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破譯大腦運轉密碼、揭開生命之謎,是令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的艱難課題。2013年,美歐先後公布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人腦研究計劃。加速腦科學研究不僅有助於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5月31日,歐洲「腦科學月」落下帷幕。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 為科學家描繪探索大腦「地圖」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腦機接口,腦疾病、腦發育等熱門的腦科學研究,都與「腦圖譜」息息相關。作為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根基,中國科學家與本土頂尖企業攜手探索「腦圖譜」進入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  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邵志成課題組誠聘co-PI和...
    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基於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及腦科學的發展趨勢,復旦大學依託於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新成立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開展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課題組介紹  宋彬,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課題組長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2021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神經生物學考研成功經驗指導
    一、關於考研擇校和定專業首先呢,想要做好神經生物研究就要做好讀博的心理準備,同時考慮自身興趣和家庭經濟能力做取捨。要做基礎研究,有一個好的平臺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選了神經生物學排名最高的院校—復旦大學。其次,對於本科雙非的我來說,復旦大學對本科學校不歧視,平臺好,資源多,即使複試不過,過了初試的話在調劑中也有競爭力。而我報的腦科學研究院院內只有神經生物學這個專業,不能院內調劑,相對基礎醫學院來說風險比較大,今年複試進了18人,錄取了13人,整體來說還是可以的。
  • TCCI腦科學前沿實驗室落成,專注創新臨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轉化
    今天,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第一個腦科學前沿實驗室,在大型神經醫學中心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落成投入使用。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TCCI創始人陳天橋在落成儀式上致辭中說,腦科學前沿實驗室是TCCI進行腦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也是TCCI捐助5億人民幣支持中國腦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步。
  • 揭秘浙江唯一的人腦庫 存儲大腦機密 破解智慧之謎
    腦庫為他們設立了檔案間,檔案袋裡記錄著每位捐贈者的捐贈知情同意書、生前主要病史、神經病理學診斷等重要信息,以便科學家們用於進行科學研究。而捐贈者的身份等信息都被嚴格保密。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表示,7年接受165例人腦算是不小的數據,但對比國外仍有不少差距。腦庫建立之初,浙大醫學院曾派人趕赴荷蘭腦庫進修學習。
  • 匯創新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描繪大腦「地圖」
    該項目由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和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4家頂級醫學機構——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共同開展。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觀察結果還有助於衛生當局在未來疾病暴發時更好地預測誰的風險最大。從理論上講,這些免疫系統"標誌物"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哪些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症狀,哪些病人有死亡的危險。2,復旦Adv. Sci.:比人腦更出色!超低功耗可穿戴異質突觸來源:奇物論儘管受生物系統啟發的報告的神經形態計算設備的能量消耗已經低於傳統記憶,但它仍然大於生物突觸(每個尖峰≈10FJ)。
  • 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團隊在BRAI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腦功能網絡動態特性的神經、電生理和解剖關聯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近年來,馮建峰教授與其帶領的復旦大學團隊和英國華威大學團隊,一直致力於利用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以千計被試者的大腦靜息態磁共振數據,定量刻化人腦的動態變化,識別人腦不同區域之間動態相互作用的機制以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這項研究發現,人腦中與學習、記憶緊密關聯的腦區表現出高度的「可變性」。這意味著這些區域同大腦其他部分之間的連接模式變動更加頻繁,可發生在短短幾分鐘甚至數秒之間。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學院是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健康與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衛生部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實體支撐單位。腦科學轉化研究院有志於發展前沿腦科學交叉研究技術和轉化研究,為推動腦科學的發展建立一個交叉研究和相互融合的平臺和機制。研究院於2019年7月正式開始籌建,坐落於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首任院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教授擔任。研究院直接隸屬於學校,同時接受上海醫學院的領導,實行院長負責制,探索獨立、靈活、高效的管理支撐機制,著力為科研人員打造安心的科研環境和高水平的科研平臺。
  • 張旭院士領銜,共同探討中國人腦圖譜研究
    就在前幾天,科技狂人馬斯克通過腦機接口將直徑23mm的晶片植入豬腦,實現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及寫入!這一實驗的成功,讓人們產生更多的遐想:腦機接口能否應用於臨床疾病的治療?能否實現人與外界的「心靈感應」?能否將記憶通過晶片上傳雲端,實現「永生」?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