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2020-12-04 新民晚報

圖說: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來源/科研團隊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腦卒中患者多數會留有半身不遂和言語困難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一直是困擾國際醫學界的一個難題。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

傳統認為,中性粒細胞可通過形成細胞外誘捕網(NETs)來對抗外源入侵的病原體。細胞外誘捕網是以核內或線粒體內DNA為骨架,負載蛋白酶和水解酶組成的網狀結構。趙冰樵研究團隊發現腦卒中引起腦內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產生大量的NETs,然而其對腦損傷並無保護作用。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闡述了中性粒細胞NETs是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採用中性粒細胞選擇性清除、DNA酶、PAD4基因敲除和藥物幹預等多種方法和手段,進一步研究證明抑制NETs產生或促進其降解,都可以有效促進腦卒中後的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並改善受損的神經功能。

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以「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損害腦卒中後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released by neutrophils impair revascularization and vascular remodeling after stroke)」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康黎靜、餘慧林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趙冰樵教授、範文英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治療 神經幹細胞 caspase-3 科學家 元兇 幹細胞 神經功能障礙...
    東方網9月1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為什麼腦卒中會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並且醫學科學家至今沒有有效治療手段?昨天,復旦大學宣布,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教授團隊,經3年多艱苦攻關,首次發現了阻礙腦卒中後神經幹細胞再生的「元兇」。目前該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著名學術期刊《幹細胞》雜誌上,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圖1 Par複合物相分離調控神經幹細胞極性建立  05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新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新方法▲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新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趙冰樵研究團隊發現腦卒中引起腦內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產生大量的NETs,然而其對腦損傷並無保護作用。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闡述了中性粒細胞NETs是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宋彬,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課題組長,獨立PI,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邵志成課題組誠聘co-PI和...
    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基於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及腦科學的發展趨勢,復旦大學依託於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新成立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開展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
  • 2009年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開放研究課題基金申請指南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是在復旦大學各學院(系、所)已有的神經科學研究基礎上建設的一個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一、資助領域 1.神經信號轉導和突觸傳遞 2.感覺信息處理及其機制 3.神經系統發育、再生和可塑性 4.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5.睡眠覺醒調節和呼吸睡眠疾病的分子與中樞機制 6.腦複雜認知活動的功能成像研究 7.急性神經損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制及防治研究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是腦內多巴胺系統的重要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國內頂尖人才匯聚成立於2006年的腦科學研究院是復旦大學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與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位一體」。研究院有29個研究組,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腦發育及其機制神經活動基本過程、腦的高級認知功能、神經系統重要疾病機制和防治等。研究院院長馬蘭教授介紹說:「我們要發揮綜合優勢、組織跨學科的力量,強強聯合,衝擊全球腦科學研究的前沿。」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創建,研究院於2019年7月正式開始籌建,坐落於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首任院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腦室內或靜脈移植間充質幹細胞後,幹細胞能自動遷徙到受傷的腦組織處並分化為神經元,同時還能通過旁分泌方式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otrophic factor,BDNF)等,以提高幹細胞的增殖、分化為神經元的能力,促進腦功能恢復,為幹預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帶來新途徑。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作者 孫國根 王毅群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和曲衛敏教授課題組,攜博士研究生李亞東和羅豔佳,經4年多研究有了重要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
  • 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馮建峰課題組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
    復旦大學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攜手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在大規模人群中揭開了兒童發育時期的睡眠時長與腦結構,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關係。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新發現:幹擾腦內杏仁核活動可促進消除恐懼記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他們的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這也為消退恐懼記憶提供新策略。相關成果今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Neuron)雜誌。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圖1 發表論文的摘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最近發表一篇綜述,主要討論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療法改善運動和認知功能在神經可塑性方面的機制,包括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多、突觸結構和功能的改善、腦半球間聯繫的增加、神經再生以及神經功能重組和未梗死腦區功能代償。
  • 臨床探究:幹細胞促進腦卒中後的神經修復
    腦卒中:俗稱中風,它是一種突發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主要由大腦缺血或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其中由大腦缺血引起的腦卒中佔極大部分。臨床手段主要採用溶栓方法,但由於溶栓時間窗短、出血概率大,多數患者預後較差。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12月20日,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華山醫院手外科開展的「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研究成果。這種方法通過手術,將健側(健康的一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復功能。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目前,關於整合覺醒與動機行為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不明。近日,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課題組聚焦腹側蒼白球對覺醒與動機行為的作用,在該領域取得新突破。黃志力課題組先前的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中的多巴胺D1受體和D2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調控覺醒和睡眠,腹側蒼白球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核團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
  • 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原標題: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據統計,我國現有腦梗死(腦卒中)患者7000萬人,每年新發腦卒中200萬人,約70%-80%的腦梗病人會造成身體殘疾。如何有效地治療腦梗死,讓腦部損傷的病人儘可能恢復機體功能,是醫學界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