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新發現:幹擾腦內杏仁核活動可促進消除恐懼記憶

2020-11-30 上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恐懼記憶為何總是消散不掉?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他們的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這也為消退恐懼記憶提供新策略。相關成果今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Neuron)雜誌。

 

禹永春研究員介紹,恐懼是高級的心理情緒,恐懼情緒賦予生命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可激發潛能、增強生存能力。不過,遭遇沉重打擊後產生的恐懼情緒,潛伏於腦中,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性記憶;一旦為外物刺激,會引發強烈精神性疾病(即創傷後應激綜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PTSD患者通常表現出強烈焦慮和抑鬱,同時還可能伴有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藥物濫用(如毒品、菸草和酒精依賴)等情況。數據顯示,8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創傷性事件,其中5%至10%有嚴重心理創傷,可診斷為PTSD患者。

 

負性恐懼記憶衍生為創傷性精神疾病時,一般通過心理幹預、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這兩種療法效果並不顯著。一旦停止治療,負性恐懼記憶有可能被再次喚起,精神症狀「捲土重來」。正因如此,如何抑制恐懼記憶的喚醒,成為腦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

 

禹永春領銜的團隊,設計實驗新思路。專家介紹,大腦皮層有兩類神經元,即興奮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這兩類神經元的協調放電平衡保證了大腦的正常活動。大腦的神經核團——杏仁核,是處理恐懼信息產生恐懼記憶的關鍵部位。受到強烈刺激後,杏仁核內神經元網絡發生改變,達到了興奮、抑制的新平衡,部分神經元被特異性地激活。

 

增強抑制過程是否有利於恐懼記憶的消退呢?

 

研究團隊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將胚胎時期中間基底神經節隆起的抑制性神經元,移植到成年小鼠雙側杏仁核區域。研究人員通過聲音結合足底電刺激方法,使小鼠獲得強烈恐懼記憶;隨後,給予小鼠恐懼消除訓練(僅給予小鼠聲音而不施加足底刺激)以抑制恐懼記憶。研究結果表明,恐懼消除訓練可持久地壓抑恐懼記憶的自發性恢復、以及恐懼記憶重喚醒。

 

有趣的是,團隊還發現只有移植年輕的、未完全成熟狀態的抑制性神經元,才能有效促進負性恐懼記憶的消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在杏仁核移植後2周就與宿主神經元形成廣泛的突觸聯繫。移植的年輕神經元不僅可調節杏仁核的興奮/抑制平衡,而且還可以增強宿主神經環路的突觸可塑性。他們還證實,移植的年輕神經元可將成年杏仁核突觸可塑性水平由成年狀態轉變為年輕的狀態,使得負性恐懼記憶不易被喚起。

 

目前,胚胎抑制性神經元移植後,小鼠產生恐懼的能力並未受到影響。禹永春表示:「選擇性地刪除具有負面影響的恐懼記憶,有益於大腦健康。不過,該研究尚處於動物實驗階段,想要真正應用於臨床,還有很長路要走。」

 

業內專家評價,這一研究不僅對深入理解杏仁核恐懼記憶環路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為創傷後應激綜合症的治療提供全新策略。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相關焦點

  • 復旦腦科學研究新發現:控制腦內杏仁核可消除恐懼記憶
    恐懼記憶消散不掉怎麼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神經元》雜誌。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腦科學研究成果將促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發,這一領域的研究突破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使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的局面。科研成果不斷誕生10多年的努力,一個個腦科學難題在復旦腦科學研究院得到解答,一項項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圖說: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傳統認為,中性粒細胞可通過形成細胞外誘捕網(NETs)來對抗外源入侵的病原體。細胞外誘捕網是以核內或線粒體內DNA為骨架,負載蛋白酶和水解酶組成的網狀結構。
  • 2009年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開放研究課題基金申請指南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是在復旦大學各學院(系、所)已有的神經科學研究基礎上建設的一個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為了促進腦科學研究院與院外研究人員的合作研究,加強腦科學研究院與校內本學科和相關學科非腦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的聯繫和交流,推動神經科學學科建設和腦科學與醫學的結合,充分發揮腦科學公共技術平臺的作用,促進資源共享,腦科學研究院特設開放課題,進行公開招標。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該團隊在既往對星形膠質細胞的系列研究基礎上(如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不僅對神經元活動產生異突觸抑制,而且ATP和其降解產物腺苷反向調控不同類型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有效調控神經網絡活動等工作),進一步對星形膠質細胞在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尤其是是否和如何調控恐懼記憶展開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調控星形膠質細胞活動以阻斷恐懼記憶鞏固的新策略。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包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課題組、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徐富強課題組、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課題組、昆明動物研究所徐林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聯合合作的研究論文Processing of visually-evoked innate fear by a non-canonical thalamic pathway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團隊發現丘腦室旁核(PVT)通過投射到中央杏仁核(CeA)和伏隔核(NAc)的兩條通路分別調控阿片類物質成癮相關記憶的形成和維持。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創建,研究院於2019年7月正式開始籌建,坐落於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首任院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課題組介紹  宋彬,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課題組長2020年10月起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將開展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細胞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圖註:杏仁核、外側隔和伏隔核的CFP記憶恢復分布式環路本研究通過使用條件喜愛偏好範式,將口味與胃內輸注葡萄糖聯繫起來,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食物口味的評估,研究表明對攝食後營養條件記憶的檢索可刺激小鼠的多個腦區,包括杏仁核的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 CeA)。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邵志成課題組誠聘co-PI和...
    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基於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及腦科學的發展趨勢,復旦大學依託於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新成立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開展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
  • 電刺激杏仁核可增強人類陳述性記憶
    既往研究認為,這是由杏仁核與記憶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所致,杏仁核能夠調節海馬及其周圍皮質的記憶鞏固過程。事實上,對齧齒動物的研究,已經證明直接激活杏仁核可以增強非情緒性事件的記憶鞏固。然而,既往沒有直接測試過杏仁核能否增強人類的陳述性記憶。美國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神經外科的Cory S.
  • 復旦大學腦科學2016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通知
    二、活動內容:  1、學術報告;  2、參觀、了解;  3、交流、考核,優秀學員可成為腦科學研究院及相關專業2017年直博生和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候選人。  四、費用安排:  向學員提供免費食、宿,並按不高於火車硬座的標準實額報銷往返路費(復旦本校學生不提供住宿和路費)。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完成。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研究人員通過體內細胞剔除實驗,又發現脾神經和需要感知乙醯膽鹼的B細胞之間, 起「換元」作用的可能是可感受去甲腎上腺素而分泌乙醯膽鹼的T細胞。研究人員還通過偽狂犬病毒逆行追蹤,發現脾神經與室旁核(PVN)和中央杏仁核(CeA)之間存在神經連接。
  • 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馮建峰課題組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
    復旦大學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攜手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在大規模人群中揭開了兒童發育時期的睡眠時長與腦結構,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關係。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是腦內多巴胺系統的重要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