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記憶消散不掉怎麼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神經元》雜誌。
禹永春介紹,遭遇沉重打擊後產生的恐懼情緒,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性記憶,一旦為外物刺激,會引發強烈精神性疾病(即創傷後應激綜合症,簡稱「PTSD」)。PTSD患者通常表現出強烈焦慮和抑鬱,同時伴有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藥物濫用等症狀。數據顯示,8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創傷性事件,其中5%至10%有嚴重心理創傷,可診斷為PTSD患者。
負性恐懼記憶衍生為創傷性精神疾病時,一般通過心理幹預、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這兩種療法效果並不顯著。一旦停止治療,負性恐懼記憶有可能再次喚起,精神症狀捲土重來。禹永春領銜的團隊設計了實驗新思路。大腦皮層有兩類神經元,即興奮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前者促進人腦的興奮性,後者則抑制前者。興奮、抑制平衡保證大腦的正常活動。大腦的神經核團——杏仁核,是處理恐懼信息產生恐懼記憶的關鍵部位。受到強烈刺激後,杏仁核高度興奮,正常平衡被破壞,這也是恐懼記憶產生的源頭。
團隊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將胚胎時期中間基底神經節隆起的抑制性神經元,移植到成年小鼠雙側杏仁核區域。研究人員通過聲音結合足底電刺激方法,使小鼠獲得強烈恐懼記憶;隨後,給予小鼠恐懼消除訓練(僅給予小鼠聲音而不施加足底刺激)以抑制恐懼記憶。研究結果表明,恐懼消除訓練可持久地壓抑恐懼記憶的自發性恢復,以及恐懼記憶重喚醒。團隊還發現只有移植年輕的、未完全成熟狀態的抑制性神經元,才能有效促進負性恐懼記憶的消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在杏仁核移植後兩周就與宿主神經元形成廣泛的突觸聯繫。移植的年輕神經元不但可調節杏仁核興奮、抑制平衡,還增強了宿主神經環路的突觸可塑性。研究人員還證實,移植的年輕神經元,可將成年杏仁核突觸可塑性水平由成年狀態轉變為年輕狀態,使得負性恐懼記憶不易被喚起。
目前,胚胎抑制性神經元移植後,小鼠產生恐懼的能力並未受到影響。禹永春表示:「選擇性地刪除具有負面影響的恐懼記憶,有益於大腦健康。不過,該研究尚處於動物實驗階段,想要真正應用於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播到騰訊微博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