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腦科學研究新發現:控制腦內杏仁核可消除恐懼記憶

2020-11-30 騰訊大申網

恐懼記憶消散不掉怎麼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神經元》雜誌。

禹永春介紹,遭遇沉重打擊後產生的恐懼情緒,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性記憶,一旦為外物刺激,會引發強烈精神性疾病(即創傷後應激綜合症,簡稱「PTSD」)。PTSD患者通常表現出強烈焦慮和抑鬱,同時伴有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藥物濫用等症狀。數據顯示,8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創傷性事件,其中5%至10%有嚴重心理創傷,可診斷為PTSD患者。

負性恐懼記憶衍生為創傷性精神疾病時,一般通過心理幹預、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這兩種療法效果並不顯著。一旦停止治療,負性恐懼記憶有可能再次喚起,精神症狀捲土重來。禹永春領銜的團隊設計了實驗新思路。大腦皮層有兩類神經元,即興奮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前者促進人腦的興奮性,後者則抑制前者。興奮、抑制平衡保證大腦的正常活動。大腦的神經核團——杏仁核,是處理恐懼信息產生恐懼記憶的關鍵部位。受到強烈刺激後,杏仁核高度興奮,正常平衡被破壞,這也是恐懼記憶產生的源頭。

團隊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將胚胎時期中間基底神經節隆起的抑制性神經元,移植到成年小鼠雙側杏仁核區域。研究人員通過聲音結合足底電刺激方法,使小鼠獲得強烈恐懼記憶;隨後,給予小鼠恐懼消除訓練(僅給予小鼠聲音而不施加足底刺激)以抑制恐懼記憶。研究結果表明,恐懼消除訓練可持久地壓抑恐懼記憶的自發性恢復,以及恐懼記憶重喚醒。團隊還發現只有移植年輕的、未完全成熟狀態的抑制性神經元,才能有效促進負性恐懼記憶的消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在杏仁核移植後兩周就與宿主神經元形成廣泛的突觸聯繫。移植的年輕神經元不但可調節杏仁核興奮、抑制平衡,還增強了宿主神經環路的突觸可塑性。研究人員還證實,移植的年輕神經元,可將成年杏仁核突觸可塑性水平由成年狀態轉變為年輕狀態,使得負性恐懼記憶不易被喚起。

目前,胚胎抑制性神經元移植後,小鼠產生恐懼的能力並未受到影響。禹永春表示:「選擇性地刪除具有負面影響的恐懼記憶,有益於大腦健康。不過,該研究尚處於動物實驗階段,想要真正應用於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播到騰訊微博

在魔都上學掃 我就對啦~

回復「幼升小」、「小升初」獲取入學攻略

回復「中考」、「高考」了解最新資訊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大申教育微信:上海升學攻略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新發現:幹擾腦內杏仁核活動可促進消除恐懼記憶
    恐懼記憶為何總是消散不掉?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他們的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這也為消退恐懼記憶提供新策略。相關成果今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Neuron)雜誌。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腦科學研究成果將促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發,這一領域的研究突破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使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的局面。科研成果不斷誕生10多年的努力,一個個腦科學難題在復旦腦科學研究院得到解答,一項項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團隊發現丘腦室旁核(PVT)通過投射到中央杏仁核(CeA)和伏隔核(NAc)的兩條通路分別調控阿片類物質成癮相關記憶的形成和維持。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上丘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會特異性地響應天敵威脅的視覺刺激,通過丘腦的快速中繼通路將信號傳輸至外側杏仁核,並持續激活杏仁核神經元的活動。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特異性的「關閉」或者「打開」這條通路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這條通路特異性地介導了動物本能恐懼反應的產生。此項研究成果有望為進一步解析包括恐懼情緒在內的物種繁衍生存的基本神經環路特徵和精神疾病的發生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你被「情緒腦」控制了嗎?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腦進化實驗室的主任保羅•麥克萊恩提出了「邊緣系統」的概念。1990年,麥克萊恩正式提出「三重腦」理論,認為人腦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層:最下層為「爬行腦」(即腦幹),主要負責心跳、呼吸等軀體自身的運轉;中間層為「古哺乳腦」(即邊緣系統),很多情緒的產生都與這個區域密切相關;最上層為「新哺乳腦」(即大腦皮層),是意識理智產生的區域,負責語言、預測、策劃、抽象思維等。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圖註:杏仁核、外側隔和伏隔核的CFP記憶恢復分布式環路本研究通過使用條件喜愛偏好範式,將口味與胃內輸注葡萄糖聯繫起來,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食物口味的評估,研究表明對攝食後營養條件記憶的檢索可刺激小鼠的多個腦區,包括杏仁核的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 CeA)。
  • 電刺激杏仁核可增強人類陳述性記憶
    既往研究認為,這是由杏仁核與記憶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所致,杏仁核能夠調節海馬及其周圍皮質的記憶鞏固過程。事實上,對齧齒動物的研究,已經證明直接激活杏仁核可以增強非情緒性事件的記憶鞏固。然而,既往沒有直接測試過杏仁核能否增強人類的陳述性記憶。美國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神經外科的Cory S.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課題組研究人員首先在大鼠海馬腦區的星形膠質細胞中特異性表達光敏感通道蛋白(ChR2),採用光遺傳學方法特異性操控星形膠質細胞鈣活動;發現在恐懼學習後特定時間窗內興奮星形膠質細胞能引起顯著並持久的恐懼記憶降低,同時對伴隨恐懼相關的焦慮樣行為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有趣的是,這種操作只會影響操作前時間窗內偶聯的恐懼記憶,動物再次學習和記憶能力不受影響。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圖說: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傳統認為,中性粒細胞可通過形成細胞外誘捕網(NETs)來對抗外源入侵的病原體。細胞外誘捕網是以核內或線粒體內DNA為骨架,負載蛋白酶和水解酶組成的網狀結構。
  • 腦科學日報:母親消極教養的影響;科學家眼中的長壽身材
    研究者使用了大量的split-Gal4品系,對不同的神經元進行操控,並同時觀察雌蠅行為的變化,最終在雌蠅的大腦中發現了一對控制產卵器伸出行為的神經細胞DNp13。研究進一步發現,一群分布在產卵管周圍的pickpocket神經元可能負責感受卵的存在,並促進產卵器伸出。研究結果提示,產卵器伸出行為既受到DNp13細胞的控制,也受到雌蠅交配情況的間接調控。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研究人員通過體內細胞剔除實驗,又發現脾神經和需要感知乙醯膽鹼的B細胞之間, 起「換元」作用的可能是可感受去甲腎上腺素而分泌乙醯膽鹼的T細胞。研究人員還通過偽狂犬病毒逆行追蹤,發現脾神經與室旁核(PVN)和中央杏仁核(CeA)之間存在神經連接。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是腦內多巴胺系統的重要「剎車」。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人員以可編程NOR門為演示對象,證明了該設計可以簡單地擴展以實現更複雜的可編程邏輯和功能完整的操作集。研究展示了原子層超薄半導體二維材料在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巨大應用前景,為類腦晶片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礎。 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人員以可編程NOR門為演示對象,證明了該設計可以簡單地擴展以實現更複雜的可編程邏輯和功能完整的操作集。研究展示了原子層超薄半導體二維材料在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巨大應用前景,為類腦晶片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礎。
  • 了解「腦科學」,助力娃成長
    圖/ unsplash以下是三位媽媽在心理諮詢室裡問我的問題,我將從腦科學研究的角度做一點拋磚引玉的解讀,供新時代的爸媽們參考。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已經在我們人類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系統,該系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人行動和動作的意圖[3][4]。近期的研究發現,鏡像機制也存在於情緒的大腦中樞,無論是自然刺激還是觀察他人引起的情緒感受,都會激活我們對情緒進行綜合與控制的腦結構(如杏仁核、前扣帶回等區域)。
  • 2009年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開放研究課題基金申請指南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是在復旦大學各學院(系、所)已有的神經科學研究基礎上建設的一個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為了促進腦科學研究院與院外研究人員的合作研究,加強腦科學研究院與校內本學科和相關學科非腦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的聯繫和交流,推動神經科學學科建設和腦科學與醫學的結合,充分發揮腦科學公共技術平臺的作用,促進資源共享,腦科學研究院特設開放課題,進行公開招標。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阻止對真核生物起始因子4E(eIF4E)和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磷酸化(p-eIF2α)敏感的細胞類型特異性翻譯程序,表明在中央外側杏仁核中表達生長激素抑制素(SOM)的抑制神經元中的從頭翻譯對於條件性恐懼反應的長期存儲是必要的,而表達蛋白激酶Cδ(PKCδ)的抑制性神經元中從頭翻譯對於存儲條件性安全反應是必要的。
  • 大腦情緒控制系統——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在情緒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同時也在學習、記憶、行為中起關鍵作用。邊緣系統命名來源大腦邊緣系統最早是由美國神經學家Paul D. MacLean提出並命名的。邊緣系統也叫古哺乳動物腦,是Paul提出的三重腦模型的「一重腦」。另外「兩重腦」分別是爬行動物腦、新哺乳動物腦(或叫新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