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2020-12-04 騰訊網

1,研究揭示: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組普通野生型小鼠和一組5-羥色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敲除小鼠(SERT-KO)暴露於捕食者氣味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小鼠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的反應,並捕捉了它們的核磁共振圖像(MRI),以確定焦慮的神經關聯。

他們確定了大腦中45個亞區域的神經活動差異。一些區域會被捕食者氣味激活,而另一些則是後來才被激活的。焦慮的易感性與更多區域的更多活動相關。在焦慮狀態中,各區域之間的協調性發生了改變,這可能代表整個大腦的焦慮信號,也可能意味著大腦區域之間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經常發生在我們感到恐懼或焦慮的時候。此外,在恐懼演變成焦慮的過程中,血清素的參與也提示了藥物靶點,可以幫助降低焦慮的可能性。此外,冥想、音樂、詩歌、鍛鍊和其他減少壓力的活動也會有所幫助。總之,早期幹預將會帶來持久的益處。

2,王濤實驗室發現新型E3泛素連接酶SORDD1/2介導的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通路

來源:細胞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王濤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uppression of retinal degeneration by two novel ERAD ubiquitin E3 ligases SORDD1/2 in Drosophil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了兩個全新的E3泛素連接酶,命名為SORDD1和SORDD2,並報導了依賴SORDD1/SORDD2的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通路(ERAD)在維持蛋白的質量控制和神經細胞正常功能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sorrd1/2和hrd1的雙突變導致光感受器神經元的功能障礙和退行性死亡而單突變體表現正常,這些結果揭示SORDD1/2和HRD1獨立降解錯誤摺疊的視紫紅質並共同維持感光細胞的功能和完整性。SORDD1/2的人類同源基因RNF185也可以抑制了Rh1G69D介導的視網膜病變。這些發現鑑定了一種與HRD1平行的ERAD途徑,對SORDD1/2的同源基因RNF185的調節可能成為治療色素性視網膜炎有效手段。

3,Sci Adv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代承凱團隊揭示HSF1直接調節澱粉樣蛋白的新功能

來源:BioArt

在阿爾茨海默症和一些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腦中,存在被稱為amyloid的蛋白斑塊。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澱粉樣蛋白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代承凱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文章HSF1 physically neutralizes amyloid oligomers to empower overgrowth and bestow neuroprotection ,研究發現了HSF-1能直接阻斷澱粉樣蛋白多聚化,從而防止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機制。

這篇論文利用由過表達的PI3K信號驅動的巨腦小鼠模型揭示了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分子機制。HSF1缺失會加劇澱粉樣蛋白生成並引發凋亡,從而抵抗細胞過度生長。HSF1可競爭性的結合AOs以保護HSP60免受AOs的直接攻擊,避免HSP60的不穩定、線粒體蛋白質組的崩潰以及最終導致的細胞凋亡。這些發現表明澱粉樣蛋白的生成可能是限制細胞不受控制生長的檢查機制,這與其新興的腫瘤抑制功能是一致的。HSF1通過充當抗澱粉樣蛋白因子,促進過度生長綜合症和癌症,但可能抑制神經變性疾病。

4,JAMA Neurol:Ezogabine對ALS患者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

來源:梅斯神經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運動神經系統進行性退行性疾病。通過經顱磁刺激和閾值追蹤神經傳導研究證明了ALS患者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較高,儘管興奮性指標尚未作為臨床試驗藥效學的生物標誌物。Ezogabine是一種癲癇病成年患者局部發作輔助治療藥物。

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Ezogabine對ALS患者皮質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研究發現,Ezogabine降低了ALS患者的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提示這種神經生理學指標可以作為臨床試驗的藥效學生物標誌物。

5,做孕婦,開心最重要!科學證明壓力會影響不同性別新生兒的大腦發育

來源:生物探索

皮質醇由腎上腺素分泌,皮質醇分泌過量會直接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功能紊亂。已有研究報導證明,孕婦孕期的壓力影響新生兒杏仁核發育。杏仁核作為大腦中控制和學習的組織,有著產生情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的重要作用,自閉症似乎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

11月24日,期刊《eLife》發表了英國愛丁堡大學MRC生殖健康中心的一支研究團隊名為「Maternal cortisol is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amygdala microstructure and connectivity in a sexuallydimorphic manner」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在母體中使用客觀的皮質醇激素測量方法,探究與嬰兒大腦發育之間的聯繫,並證明孕婦皮質醇濃度與杏仁核發育之間因嬰兒性別不同而產生不同影響(母親分泌過高的皮質醇會影響男性新生兒杏仁核微觀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女性新生兒杏仁核連接性的變化)。

6,研究表明,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

來源:大話精神

孤獨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健康、福祉和壽命。為了尋求有效的幹預措施,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查了導致不同年齡段孤獨模式的心理和環境因素。研究發表在2020年11月10日的《臨床精神病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網絡對全美2843名參與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年齡在20歲到69歲之間。結果發現,年齡與孤獨感呈非線性二次關係(Wald statistic=5.48, P=.019);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45歲左右是另一個孤獨高峰。這項研究證實了之前的報告,即孤獨和智慧之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係,尤其是在親社會行為方面(同理心和同情心)。

7,人怎樣理解複雜關係?PNAS刊文提出「圖學習」,認知科學與網絡科學擦出火花

來源:集智俱樂部

人類的大腦具有很多高級的功能,例如接受、存儲和交換信息,並且從很小時候開始,人類就有了把環境抽象成網絡的能力,從而認識各種複雜關係,包括人際關係、事件關係等等。11月23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作者引入「圖學習」這一交叉領域,探索了人類如何學習網絡結構,網絡結構又如何影響人類認知。

8,世界首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在測試中取得可喜結果

來源:cnBeta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在真實世界的重症監護環境中測試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機的可喜結果。該突破性設備有效地檢測到了幾乎所有被研究的患者的腦部異常,為新的床旁診斷能力鋪平了道路。

由醫療技術公司Hyperfine開發的護理點(POC)磁共振成像(MRI)系統於去年首次亮相。該設備的成本據稱只有目前的MRI機器成本的1/20,耗電量是後者的1/35,重量是後者的1/10。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耶魯醫學的研究人員在耶魯紐哈芬醫院神經科學重症監護室收治的30名患者中測試了新的MRI設備的功效。新設備檢測到了其中29名患者的各種異常,從腦腫瘤到缺血性中風。該研究還藉此機會對20名入住重症監護室的患者進行了COVID-19的神經系統影響研究。在20名COVID-19成像的患者中,有8名患者出現了與疾病相關的急性神經系統異常。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2,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腦科學研究院朱景寧教授團隊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並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1,近日,腦科學重大突破!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來源:腦友記BrainUpPNOC的表達定義了adBNST內GABA能神經元的亞群諸如恐懼和焦慮之類的強烈情緒往往伴隨著可測量的身體變化,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瞳孔擴大。這些所謂的「生理喚醒反應」在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中通常異常地偏高或偏低。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與此同時,研究表明,在社交焦慮的個體中,人格特徵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對五大人格維度的聚類分析,可以區分出三種人格類型。研究者稱,這三組人(第一組是典型的社交焦慮,第二組是「內向盡責型社會焦慮」的人,第三組是患有不穩定-開放型社會焦慮障礙)社交焦慮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在大腦神經遞質水平和遺傳因素的異常方面。對於不同類型的社交焦慮障礙,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 做孕婦開心最重要!科學證明壓力會影響不同性別新生兒的大腦發育
    而孕婦作為一類特殊群體,已有研究報導證明,孕婦孕期的壓力影響新生兒杏仁核發育。杏仁核作為大腦中控制和學習的組織,有著產生情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的重要作用,自閉症似乎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但孕婦情緒如何影響新生兒杏仁核發育,尚無具體研究。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黃蘇雲/何川揭示m6A影響腫瘤腦轉移機制 來源:丁香學術 N6- 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細胞 mRNA 中含量最豐富的修飾,它通過調節 RNA 加工、翻譯和降解等多個過程,在細胞分化和組織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施加在大腦中微小淋巴管上的壓力嚴重損害了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而且這種損害會長期持續下去。4,Brain:DBS為什麼能迅速改善強迫症的負性情緒?來源:神經調控圖註:vALIC-DBS對額葉-邊緣系統環路模型的影響強迫症(OCD)除了具有侵入性思維和(或)重複行為等核心症狀,OCD患者還往往伴有焦慮、痛苦等負性情緒。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4,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來源:Nature自然科研>針對兒童的腦掃描系統。GPT-2的生成結果,有獨立客觀第三方的檢驗:團隊在康奈爾大學的合作夥伴,對人類做了問卷調查,給GPT-2輸出的文本打出可信分 (Credibility Score) ,各種大小的模型都參與了。OpenAI做了一個檢測模型,識別15億模型生成的文本,準確率大約95%。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在《腦與腦機融合》主題演講時表示,大腦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在談到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衝擊時,段樹民說其有正面和有負面。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知道大腦是自然界,可以說是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我們曾經認為大腦是很難以理解的。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
  • 腦科學日報: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腦震蕩」的長期後果
    研究充實了針灸等體表療法的現代科學內涵,為臨床優化針刺參數、提升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2,Cell Reports | 彭勃組成功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 來源:BioArt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韁核、杏仁核和內側前額葉的TNF-α和IL-1β (A,B,C);糖皮質激素受體GR和pGR-Ser246(D,E)以往研究已證明慢性應激能導致神經炎症, 使腦內免疫因子-促炎性細胞因子增加,而抑鬱、焦慮等心理障礙的發生與促炎性細胞因子的過量增加有關。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3,長期高血壓與腦小血管病增加痴呆風險來源:阿爾茨海默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高血壓會導致中風,過去的研究也將其與阿爾茨海默病聯繫起來。7月31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高血壓》(Hypertension)上的這項新研究集中探討了高血壓是如何影響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腦小血管病是中風和痴呆患者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參與者患高血壓的時間越長,他們患腦小血管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 孕婦什麼時候補充葉酸最好?孕婦如何科學補充葉酸?
    原標題:孕婦什麼時候補充葉酸最好?孕婦如何科學補充葉酸? 4、促進胎盤發育:影響DNA和細胞的基本結構,因此,獲得充足的葉酸,對快速增長的胎盤和和寶寶都特別重要。 5、預防孕婦患先兆子癇:服用含葉酸的多種維生素,可以減少孕婦患先兆子癇的風險。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新發現:幹擾腦內杏仁核活動可促進消除恐懼記憶
    恐懼記憶為何總是消散不掉?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他們的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這也為消退恐懼記憶提供新策略。相關成果今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Neuron)雜誌。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來源:生物探索小鼠腹腔注射TAT-DP-2可減少腦梗死體積7月1日,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其發現了一種新的可注射具有血腦屏障滲透性的神經保護治療肽TAT-DP-2,能夠減少梗塞面積並保護改善中風後的長期神經功能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作者認為,這一系列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他更多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焦慮、恐懼和羞恥感作祟。焦慮、恐懼和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常常不請自來,使我們倍感煎熬。沒有人喜歡恐懼、焦慮和羞恥感,但是,也沒有人能夠將它們拒之門外。諺語有云:「懦夫死千遍,勇士亡一回。」面對死亡,勇者安之泰然,而懦夫卻惶惶終日,把死亡這一次性的痛苦硬生生變成了日日夜夜的恐懼折磨。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在大腦前腦中存在一個叫做終紋床核的腦區能夠調節焦慮情緒;研究人員在這一腦區發現了一類抑制性神經元,當動物出現焦慮情緒時,這類神經元被激活,將「焦慮」信息傳遞到下丘腦中的神經元。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調控技術,激活這條從前腦到下丘腦的環路,發現可以誘發焦慮及骨丟失;而抑制這條環路可以預防壓力應激誘發的焦慮及骨丟失。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澳大利亞對450多名失眠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證實,針對失眠的有針對性的認知行為療法不僅有助於緩解失眠,而且對抑鬱、焦慮和壓力等症狀也有積極的影響。該研究發表在Sleep Medicine雜誌上。 弗林德斯(Flinders)的失眠治療方案包括一系列由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和專門從事睡眠障礙管理的醫生提供的治療,以及一些可獲得的最高質量科學證據的治療方法。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這些發現為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來源:環球科學近期,兩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獨立研究均表明,當小鼠受到刺激時,小鼠大腦中的一種特定神經元能誘導它們進入低體溫狀態。這些工作能為理解如何引發和控制這些狀態鋪平道路,最終或可以發現一些在人體中誘導這種低溫狀態的方法,並有效應用於醫療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