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揭示: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組普通野生型小鼠和一組5-羥色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敲除小鼠(SERT-KO)暴露於捕食者氣味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小鼠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的反應,並捕捉了它們的核磁共振圖像(MRI),以確定焦慮的神經關聯。
他們確定了大腦中45個亞區域的神經活動差異。一些區域會被捕食者氣味激活,而另一些則是後來才被激活的。焦慮的易感性與更多區域的更多活動相關。在焦慮狀態中,各區域之間的協調性發生了改變,這可能代表整個大腦的焦慮信號,也可能意味著大腦區域之間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經常發生在我們感到恐懼或焦慮的時候。此外,在恐懼演變成焦慮的過程中,血清素的參與也提示了藥物靶點,可以幫助降低焦慮的可能性。此外,冥想、音樂、詩歌、鍛鍊和其他減少壓力的活動也會有所幫助。總之,早期幹預將會帶來持久的益處。
2,王濤實驗室發現新型E3泛素連接酶SORDD1/2介導的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通路
來源:細胞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王濤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uppression of retinal degeneration by two novel ERAD ubiquitin E3 ligases SORDD1/2 in Drosophil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了兩個全新的E3泛素連接酶,命名為SORDD1和SORDD2,並報導了依賴SORDD1/SORDD2的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通路(ERAD)在維持蛋白的質量控制和神經細胞正常功能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sorrd1/2和hrd1的雙突變導致光感受器神經元的功能障礙和退行性死亡而單突變體表現正常,這些結果揭示SORDD1/2和HRD1獨立降解錯誤摺疊的視紫紅質並共同維持感光細胞的功能和完整性。SORDD1/2的人類同源基因RNF185也可以抑制了Rh1G69D介導的視網膜病變。這些發現鑑定了一種與HRD1平行的ERAD途徑,對SORDD1/2的同源基因RNF185的調節可能成為治療色素性視網膜炎有效手段。
3,Sci Adv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代承凱團隊揭示HSF1直接調節澱粉樣蛋白的新功能
來源:BioArt
在阿爾茨海默症和一些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腦中,存在被稱為amyloid的蛋白斑塊。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澱粉樣蛋白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代承凱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文章HSF1 physically neutralizes amyloid oligomers to empower overgrowth and bestow neuroprotection ,研究發現了HSF-1能直接阻斷澱粉樣蛋白多聚化,從而防止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機制。
這篇論文利用由過表達的PI3K信號驅動的巨腦小鼠模型揭示了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分子機制。HSF1缺失會加劇澱粉樣蛋白生成並引發凋亡,從而抵抗細胞過度生長。HSF1可競爭性的結合AOs以保護HSP60免受AOs的直接攻擊,避免HSP60的不穩定、線粒體蛋白質組的崩潰以及最終導致的細胞凋亡。這些發現表明澱粉樣蛋白的生成可能是限制細胞不受控制生長的檢查機制,這與其新興的腫瘤抑制功能是一致的。HSF1通過充當抗澱粉樣蛋白因子,促進過度生長綜合症和癌症,但可能抑制神經變性疾病。
4,JAMA Neurol:Ezogabine對ALS患者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
來源:梅斯神經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運動神經系統進行性退行性疾病。通過經顱磁刺激和閾值追蹤神經傳導研究證明了ALS患者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較高,儘管興奮性指標尚未作為臨床試驗藥效學的生物標誌物。Ezogabine是一種癲癇病成年患者局部發作輔助治療藥物。
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Ezogabine對ALS患者皮質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研究發現,Ezogabine降低了ALS患者的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提示這種神經生理學指標可以作為臨床試驗的藥效學生物標誌物。
5,做孕婦,開心最重要!科學證明壓力會影響不同性別新生兒的大腦發育
來源:生物探索
皮質醇由腎上腺素分泌,皮質醇分泌過量會直接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功能紊亂。已有研究報導證明,孕婦孕期的壓力影響新生兒杏仁核發育。杏仁核作為大腦中控制和學習的組織,有著產生情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的重要作用,自閉症似乎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
11月24日,期刊《eLife》發表了英國愛丁堡大學MRC生殖健康中心的一支研究團隊名為「Maternal cortisol is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amygdala microstructure and connectivity in a sexuallydimorphic manner」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在母體中使用客觀的皮質醇激素測量方法,探究與嬰兒大腦發育之間的聯繫,並證明孕婦皮質醇濃度與杏仁核發育之間因嬰兒性別不同而產生不同影響(母親分泌過高的皮質醇會影響男性新生兒杏仁核微觀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女性新生兒杏仁核連接性的變化)。
6,研究表明,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
來源:大話精神
孤獨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健康、福祉和壽命。為了尋求有效的幹預措施,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查了導致不同年齡段孤獨模式的心理和環境因素。研究發表在2020年11月10日的《臨床精神病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網絡對全美2843名參與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年齡在20歲到69歲之間。結果發現,年齡與孤獨感呈非線性二次關係(Wald statistic=5.48, P=.019);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45歲左右是另一個孤獨高峰。這項研究證實了之前的報告,即孤獨和智慧之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係,尤其是在親社會行為方面(同理心和同情心)。
7,人怎樣理解複雜關係?PNAS刊文提出「圖學習」,認知科學與網絡科學擦出火花
來源:集智俱樂部
人類的大腦具有很多高級的功能,例如接受、存儲和交換信息,並且從很小時候開始,人類就有了把環境抽象成網絡的能力,從而認識各種複雜關係,包括人際關係、事件關係等等。11月23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作者引入「圖學習」這一交叉領域,探索了人類如何學習網絡結構,網絡結構又如何影響人類認知。
8,世界首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在測試中取得可喜結果
來源:cnBeta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在真實世界的重症監護環境中測試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機的可喜結果。該突破性設備有效地檢測到了幾乎所有被研究的患者的腦部異常,為新的床旁診斷能力鋪平了道路。
由醫療技術公司Hyperfine開發的護理點(POC)磁共振成像(MRI)系統於去年首次亮相。該設備的成本據稱只有目前的MRI機器成本的1/20,耗電量是後者的1/35,重量是後者的1/10。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耶魯醫學的研究人員在耶魯紐哈芬醫院神經科學重症監護室收治的30名患者中測試了新的MRI設備的功效。新設備檢測到了其中29名患者的各種異常,從腦腫瘤到缺血性中風。該研究還藉此機會對20名入住重症監護室的患者進行了COVID-19的神經系統影響研究。在20名COVID-19成像的患者中,有8名患者出現了與疾病相關的急性神經系統異常。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2,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