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2020-12-21 杭州網

杭州網訊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 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在《腦與腦機融合》主題演講時表示,大腦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

在談到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衝擊時,段樹民說其有正面和有負面。負面的,以霍金為代表的,他的擔憂也可能是很多人比較認可的,就是人工智慧有沒有可能將來是災難性的,我們人類控制不了它了。當然也有樂觀派,例如非常有理想的馬斯克,他現在也非常關心人的大腦如何能好好利用人工智慧,叫腦機融合、腦機接口。他已經做了一些技術上的突破。按照他的想法,最理想的狀態是,將來人的大腦可以很好的控制外界,不管人工智慧多發達,外部機器多發達,人的大腦都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它。如果要做到這一步,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要精細解析大腦的信號,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段樹民說,馬斯克這一看似瘋狂的想法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性的。將來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有可能通過腦機接口,逐步實現人腦和機器腦的融合。

此外,段樹民認為,現在的生活,如果和30年前、40年前相比,絕大部分人在物質生活層面都會比那個年代好得多,但並不一定會覺得幸福感比那個時候高得多。主要的原因是幸福感是一種感覺,是腦的一個活動狀態,並不完全和物質成正比。所以,調控好我們的大腦具有普遍意義,對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以下為段樹民演講實錄:

段樹民:非常榮幸能在網易未來大會上講一下腦科學,今天的主題是區塊鏈和人工智慧,實際上這個領域我是外行,但我可以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談談怎麼樣人腦能夠和人工智慧很好的、和平的相處,我們叫腦機融合!

我們知道大腦是自然界,可以說是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我們曾經認為大腦是很難以理解的。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

大腦是進化的產物,可以看到大腦進化了數億年,實際上我們人類大腦,從靈長類到人類進化的時間並不久,現代人大概是20萬年前出現,在歷史長河中還不是那麼久遠。但是人工智慧發展也就一百年的時間。尤其是最近十年的發展,令我們非常震驚,在某些方面它的智能已經超過我們人類。下圍棋,甚至其他一些事情大大超過人類。因此,它對我們的衝擊也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說在過去這些年,腦科學的研究和人工智慧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其實是交融非常少的,基本上研究人工智慧的不太關心腦子是如何工作的。我們研究大腦的人,也不太懂人工智慧。唯一有個交叉點,人工智慧這些年應用了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可能和我們大腦開始研究的行為,科學家提供一些理論學說,有那麼一些貢獻。但這兩個學科基本上還是交叉的很少。

人們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看法其實是兩方面的,有正面的,有負面的。負面的,以霍金為代表的,他的擔憂也可能是很多人比較認可的,就是人工智慧有沒有可能將來是災難性的,我們人類不能控制它了。當然也有樂觀派,例如非常有理想的馬斯克,他現在也非常關心人的大腦如何能好好利用人工智慧,叫腦機融合、腦機接口。他已經做了一些技術上的突破。按照他的想法,最理想的狀態是,將來人的大腦可以很好的控制外界,不管人工智慧多發達,外部機器多發達,人的大腦都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它。

如果做到這一步,最基本的一個東西就是你要解析大腦的信號,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只有解析好大腦,我們才知道如何將大腦的指令很好地傳到外部儀器。解析大腦實際上也是我們腦科學這些年不懈努力的工作。科學家們曾認為如果將來的研究做到極致的話,我們應該能夠在分子細胞微觀水平上解釋大腦各種功能的工作機理,包括最神秘的意識。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性格各異,所具有的特長也是各異的。如果真正能把大腦解析清楚的話,這些特異的,每個人不一樣的地方,其實就是負責某一特異功能那一塊的神經元集群及其聯繫、以及相關的分子事件是不一樣的。按照還原論,我們最終是能從分子細胞水平來解釋智能的活動。

腦科學的研究在過去這些年主要從大致兩個方面進行的:一個是微觀的分子細胞水平;另一個就是宏觀的系統,心理認知這個水平。這兩個水平的研究都可以說取得比較大的進展,尤其是微觀水平,我們現在對在微觀上神經元怎麼處理信號,是怎麼發放信號,這些已經研究的非常清楚。在系統和認知功能上,我們也研究出一些規律,但是我們仍然做不到還原論的看法,不知道這些功能是怎麼樣從分子細胞水平來完成這些系統的功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個中間的環節,我們叫神經環路。人工智慧領域稱為神經網絡,正是在這個網絡水平的活動才是大腦工作機理的關鍵,而我們對它了解的很少。為什麼很少,主要是缺乏手段,神經環路太複雜了。我們人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和成千上萬其他的神經元發生聯繫。所以過去科學家曾經認為這是不可能了解清楚的,基本上是放棄的。要麼就去研究非常微觀的東西,要麼就研究宏觀的,把它作為一個黑匣子來處理。但是近些年,腦科學領域有些技術的突破,這也是交叉科學合作的結果,使得科學家認為我們現在有可能對神經環路進行比較好的解析,這一系列技術我就不詳細說了。

一個有代表性的技術突破就是光遺傳學,什麼意思呢,可以把一個外界的對光敏感的通道通過遺傳學的方法,可以把它轉基因到特定的神經環路裡特定神經細胞上,然後就能對這個環路進行解析,甚至對它的行為學進行解析。和它相對應的還有其他一系列技術,包括形態學上的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神經元聯繫的可視化追蹤等等手段,可以從功能上和形態上對神經環路進行精細的解析。這樣的話,使得科學家有信心對動物複雜的腦功能機制進行詳細的環路解析。

腦的功能研究也有幾個層次,如果從行為學來研究,可以是簡單感覺運動,我們覺得感覺運動很複雜,其實對腦功能來說是最簡單的功能。複雜的功能,如高級認知功能,也是大腦的新皮層的功能,包括邏輯思維、抉擇、學習記憶。人工智慧的邏輯計算所模擬的智能主要是這方面的。在進化上人類新皮層是近幾十萬年的結果。但是中間環節的本能行為則是大腦數億年進化的結果,而且高度保守,一直到人類還在發揮重要作用。但過去的研究非常少,主要也是研究手段的限制。本能行為其實非常重要,對我們的潛意識、我們意識不到的東西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它也是目前人工智慧所不具備的功能。手人工智慧遇到的計算瓶頸就是高能耗、依賴大數據學習。而這些恰恰是本能行為的優勢,大多數本能行為都是生來就有的,或者只需要經過簡單的學習,不需要大樣本學習就可以高效運行。另外,它的耗能也是非常少,這些都是人工智慧需要向大腦學習的地方。

心理學的研究中,我們知道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那時候他遇到問題,他要解析的東西其實都是本能的行為。他是個精神科醫生。遇到了很多病人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焦慮症、抑鬱症。他們的主訴可以是全身的症狀,主要的功能就是本能功能出現的障礙和問題。這些問題過去沒有神經科學辦法去研究,所以要通過精神分析和心理學手段進行研究和判斷。

本能功能出現的問題,在現代社會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對我們身心健康影響可以非常廣泛。社會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增加,使得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在中國的疾病總負擔中已經佔20%,超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所以腦科學的研究的意義,無論對基礎、交叉學科還是實際臨床應用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簡單舉一個本能行為的例子——恐懼。如先天性恐懼,最著名的例子是老鼠怕貓,小老鼠不一定被貓咬過,它生下來就會怕貓,當然恐懼也會後天性,如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恐懼對生物,包括到人類都有重要影響。現在很多焦慮,你為什麼焦慮?就是你在害怕一些東西,所以恐懼的情緒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影響。

這種情緒,你能否解析甚至控制它?其實我們在動物裡面可以做得很好。這個圖像裡面用TMT這三個字標記燒杯,燒杯裡面放的液體是含有小鼠天敵的味道,就是狐狸尿或者貓尿的味道,它聞到這種氣味就一點都不敢動。我們找到腦內的某個部位的一些神經細胞,讓他們表達光敏感通道,就可以用光控制他們的活動。你可以發現用光刺激它們,就可以讓小鼠克服恐懼心理,它可以向周圍跑去探索環境,可以看到非常有效地控制了恐懼行為。光滅了以後,它聞到氣味又躲避,恐懼行為又出現了。

反過來我們可以控制另外一群神經細胞,刺激它們後則會產生恐懼行為。小鼠本來是自由活動的,但當光刺激這些神經元時,小鼠馬上就不敢動,產生本能的恐懼反應。

我們已經可以在動物裡面對各種行為進行精細的解析和調控。將來是否可以造福於人類,比如人類的焦慮抑鬱症?當然不能埋光纖,所以科學家們想辦法用無創的方法來調控腦的特定部位,比如聚焦超聲和其他一些辦法。將來隨著我們技術手段的發展,有可能做到通過腦機接口實現人腦和外界機器腦的融合,不但發揮腦的巨大的功能,也可以讓我們的大腦處於一個很好的狀態。其實我們大腦能夠產生內源性獎賞物質,使得我們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做事情會有動力;但如果發生抑鬱症,這些物質就不分泌,就會產生問題。當然如果過度去刺激它也會出現問題,如吸毒,就是過度刺激這個系統,最終造成成癮。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幸福腦」,我們對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你的一種認識,而不是絕對依靠物質生活。絕對的物質生活再豐富,也不一定愉快。現在的生活,如果和30年前、40年前相比,絕大部分人在物質生活層面都會比那個年代好得多,但並不一定會覺得幸福感比那個時候高得多。主要的原因是幸福感是一種感覺,是腦的一個活動狀態,並不完全和物質成正比。所以,調控好我們的大腦具有普遍意義,對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2020網易未來大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網易公司聯合主辦,杭州市商務局、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政府、北京網易傳媒有限公司以及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移動總冠名。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

相關焦點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將來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有可能通過腦機接口,逐步實現人腦和機器腦的融合。此外,段樹民認為,現在的生活,如果和30年前、40年前相比,絕大部分人在物質生活層面都會比那個年代好得多,但並不一定會覺得幸福感比那個時候高得多。主要的原因是幸福感是一種感覺,是腦的一個活動狀態,並不完全和物質成正比。所以,調控好我們的大腦具有普遍意義,對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 院士段樹民:我覺得未來人工智慧總是要被人控制的
    2、幾乎所有的抑鬱症的病人,都會有睡眠障礙,而睡眠有問題的人也容易患焦慮和抑鬱症。3、很多研發的藥物在動物身上的實驗效果都很好,可是最後用到人身上就失敗了。主要原因就是動物腦與人腦還是有很大差別的。4、目前來看,人工智慧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它要達到我們人腦的水平,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 浙大開設國內首個「腦科學」學院 未來還要助力人工智慧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在論壇上表示,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嚴格來說,『腦科學』是『神經科學』的組成部分,而『腦科學』的叫法也比『神經科學』來得更加通俗易懂。」 他介紹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
  • 浙大設立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作為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該學院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學院院長段樹民說,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均開設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
  •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目前腦科學的研究生主要是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在本科生階段幾乎沒有受到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教育,這不利於他們科研工作的開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腦科學是高度交叉融合的專業,需要數理化、計算機、信息學、生物學、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背景知識。
  • 全國首個 「腦科學」本科專業在浙江大學設立
    腦科學研究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2019年12月27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院長由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這是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初期規劃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
  • 浙大新成立了一個很酷的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
    校長吳朝暉院士為醫藥學部主任、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院士頒發聘書。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發言。副校長周天華主持成立儀式。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羅建紅出席會議。在這個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年代,發展腦科學與腦醫學是浙江大學在戰略前瞻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也將成為未來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辦學基礎和創辦時機看,學校具有發展腦科學與腦醫學的卓越學科生態,其成立大勢已成。
  •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
    12月2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成立儀式在紫金港校區舉行。學校相關部門、醫學院、附屬醫院負責人,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全體師生等參加會議。校黨委書記任少波出席會議並講話。校長吳朝暉院士為醫藥學部主任、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院士頒發聘書。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發言。副校長周天華主持成立儀式。
  • 浙江大學設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院士任院長,將「全力以赴為本科生上課」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由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段樹民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專家學者日前做了詳細介紹。
  •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填補「腦科學」本科專業空白
    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將下設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本科專業。此前,「腦科學」本科專業在國內尚屬空白。據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12月28日消息,作為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致力於成為國際一流人才匯聚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腦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 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為本科生上課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專家學者日前做了詳細介紹。院士任院長,將「全力以赴為本科生上課」「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段樹民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的專業。為填補空白,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宣布成立。
  • 開闢新技術「無人之境」腦科學的「後浪」來了
    腦科學作為人類最有發展前景的基礎科研領域,近年來吸引了全球的科學家為之努力。在這股新興的科研浪潮中,被視為「後浪」的中國年輕一代腦科學家正在崛起,他們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全球頂尖科學家的關注。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的一場腦科學會議上,來自中國的青年腦科學家與諾獎得主展開一場長達兩小時的「頭腦風暴」。
  • 段樹民團隊2020年連續在Neuron、elife和Glia等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浙江大學腦科學和腦醫學學院講師孫麗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劉瑞為共同第一作者。孫麗和段樹民為共同通訊作者。用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LPBN穀氨酸神經元則在正常小鼠也產生神經病理性痛的行為反應,而光遺傳學抑制LPBN穀氨酸能神經元則對急性的生理性疼痛和慢性的神經病理性疼痛都能阻斷。有意思的是,光遺傳學激活GABA能神經元(只佔整體LPBN神經元的10%)選擇性抑制神經病理性痛,但不影響生理性疼痛。
  • 關於「意識、腦與人工智慧」浙大專家提出十大前沿科學問題
    據了解,浙大今年4月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半月談|腦科學專業:我的未來不是夢
    為什麼要專門設立腦科學學院和本科專業?這個專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腦科學的發展又將給未來的科學研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聚焦國際腦科學前沿的美國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員已達到3萬到4萬人;構成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學科評價系統的22個基本學科裡,有兩個學科和腦科學相關。而今,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均已開設神經科學本科專業,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400多種,卻還沒有一個專注神經科學的專業。
  • 剛剛,浙大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2019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2019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全國各大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神經科學家、專家及腦科學教育家等3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