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研究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2019年12月27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院長由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這是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初期規劃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介紹,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這是一種高度交叉融合的專業,需要數理化、計算機、信息學、生物學、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背景知識。尤其是近年來腦科學發展的重大突破往往都來源於交叉學科發展的關鍵技術突破。從本科生階段就給學生提供這些交叉學科教育訓練,將為這些學生腦科學研究的職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雙聘教授、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兼職教授周煜東表示,中國疾病負擔比例中,神經精神疾病高達20%。《「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腦醫學等社會緊缺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培養。但是,目前腦醫學相關領域醫生定向培養極其稀少。據統計,全國精神科醫生缺口在十萬人以上。因此培養高水平腦醫學人才已經成為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社會需求。國際上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一流大學均開設「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然而國內「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仍屬空白。浙江大學在兩個本科方向的培養中,會設置人工智慧相關的課程。另外,很快也會設置與人工智慧交叉的神經工程本科專業方向,培養精通大腦工作原理並將其應用於類腦人工智慧的創新人才。
有了腦科學的「加持」之後,人工智慧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應用場景?浙江大學教授、博導、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副院長、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主任助理斯科說,腦科學研究不僅要解決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也將為發展類腦計算系統和器件、突破傳統計算機架構,即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束縛提供重要依據。除了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外,浙江大學還組建了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屬於教育部第一批前沿科學中心,其中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打通兩者之間的聯繫,實現生物腦與機器腦的融合。目前的人工智慧還不能像人一樣思考,無法模擬出人類複雜的情緒和情感,對人腦工作模式的解析,如人類情緒和情感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等,將促進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質的飛躍,但這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