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2021-01-13 騰訊網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奧地利科學院Jürgen A.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研究人員表徵了IER3IP1(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3 Interacting Protein 1)調節的未摺疊的蛋白應答(UPR)和細胞外基質(ECM)蛋白質分泌對於組織完整性至關重要,其失調會導致小頭畸形。這一人體組織篩選技術可鑑定涉及大腦大小控制的小頭畸形基因和機制。

2,Nature Biotechnology:近紅外編碼鈣指示劑用於體內成像

來源:奇物論

iGECI報告了體內視覺誘發和自發的神經元活動

神經科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在概念上將複雜的神經現象與神經迴路的結構和功能聯繫起來。基於螢光蛋白的用於神經元活動的遺傳編碼生物傳感器,包括遺傳編碼的Ca2 +指示劑(GECI),與現代體內成像技術相結合,克服了這些限制,並允許在體內進行高解析度功能成像。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Vladislav V. Verkhusha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體內成像的近紅外遺傳編碼鈣指示劑。與傳統的螢光生物傳感器不同,NIR指示器可以更深地穿透組織,使其成為功能性成像的強大工具。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

3,化學所毛蘭群JACS:電化學動態監測活大鼠腦細胞毒性水腫過程中抗壞血酸

來源:奇物論

細胞毒性水腫是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腦損傷的重要第一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毛蘭群等研究人員,實現活大鼠腦細胞毒性水腫過程中抗壞血酸的電化學動態監測。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定製的腦植入抗壞血酸傳感器(CFEAA2.0),具有出色的選擇性和時空解析度,從而有助於首次觀察到體內由細胞毒性水腫引起的抗壞血酸釋放。揭示了這種釋放與細胞毒性水腫誘導劑的量增加有關,並且阻止細胞毒性水腫消除了抗壞血酸的釋放,進一步證明了抗壞血酸的外排是細胞毒性水腫依賴性的。

4,Cancer Cell重磅!黃蘇雲/何川揭示m6A影響腫瘤腦轉移機制

來源:丁香學術

N6- 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細胞 mRNA 中含量最豐富的修飾,它通過調節 RNA 加工、翻譯和降解等多個過程,在細胞分化和組織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m6A 修飾的 RNA 的命運和功能主要通過「閱讀器」蛋白(包括 YTH 結構域家族蛋白 YTHDF1,YTHDF2,YTHDF3 和 YTHDC1)介導。

10 月 29 日,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黃蘇雲教授和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團隊在 Cancer Cell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YTHDF3 Induces the Translation of m6A-Enriched Gene Transcripts to Promote 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is 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 YTHDF3 與乳腺癌腦轉移密切相關,YTHDF3 通過增強 m6A 富集的 mRNA 的翻譯,從而促進癌細胞 - 腦微環境的相互作用和腫瘤腦轉移的發生。

5,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資料庫

來源:BioArt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和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鮑一明研究組、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發表文章Aging Atlas: a multi-omics database for aging biology,建立了Aging Atlas資料庫(https://bigd.big.ac.cn/aging/index)。

該資料庫從常規轉錄組、單細胞轉錄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及藥物基因組等不同層面整合了衰老相關數據集,實現了不同條件下基因表達調控隨衰老變化趨勢的匯聚融合。在該資料庫中,用戶可實現對不同層次組學數據的交互查詢和聯合分析等功能,同時資料庫還將不斷完善建立多層次組學間的整合分析和數據呈現,並形成升級版本。此外,資料庫提供了歸屬不同通路的衰老相關基因集,使得用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特定基因和通路在衰老生物學中的意義。

6,減肥失敗了?也不能全賴「意志力」,還有更多「掉鏈子」的因素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一種主流神經學觀點認為,當看到或聞到食物時的神經反應會導致該個體過量飲食,從而導致體重不斷增加。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內蓋夫本-古裡安大學(BGU)的多學科研究團隊通過一項前瞻性、開放性和三臂試驗加強了上述觀點。他們發現,一個主要由感覺和運動皮層區域組成的強大子網絡,這些子網通常參與認知控制、身體意識和食物感知,該子網的邊緣強度與未來的體重減輕呈正相關;而胃基礎電頻率控制著與飢餓和飽腹感相關的胃波,與未來的減肥效果呈負相關。此外,大腦的距狀溝,即初級視覺皮層的解剖位置,是這個子網絡中最活躍的節點。

7,Nature揭示: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來源:生物探索

交配後,由Ms介導的「crop」擴大增加了食物攝入和生殖產量

繁殖導致許多物種的雌性動物食物攝入量增加,這為調節食慾的探索提供了生理相關的範例。10月28日,英國MRC倫敦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雖然簡單但生理上較複雜的果蠅腸道,確定了具有性別和生殖狀態特定活動的腸道神經元在維持母親生殖過程中食物攝入量增加中的關鍵作用。

具體而言,類固醇和腸內分泌激素在功能上重塑了腸神經元,導致它們的神經肽在交配後釋放到「crop」的肌肉上。神經肽的釋放改變了「crop」擴大的動態,從而導致食物攝入量增加。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上。

8,蜜蜂與人類內隱視覺統計學習的不同機制

來源:科技部官網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蜜蜂具有自主學習自然環境中常見複雜特性統計信息的能力。此前,人們認為這種視覺能力只存在於人類和更高級別的物種中,而在擁有微型大腦的蜜蜂身上的發現將激發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研究還報告說,蜜蜂和人類使用了根本不同的計算方法來進行學習,這可能是人類發展出卓越學習能力的關鍵原因之一。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細胞;吃太多糖易患多動症

2,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 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預測結合親和力變化的檢測轉錄因子結合位點(TFBSs)自適應進化的新方法,使他們能夠識別大腦中大量的基因調控區域,這些區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被選擇。該方法將機器學習模型與實驗數據相結合,實驗數據涉及基因調控中的蛋白質與不同組織中調控序列的結合強度。該研究首次查明人類大腦中基因調控方式的特有適應性變化,得以區分人類和黑猩猩的區別。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1,Nature子刊綜述:APOE家族與阿爾茲海默的相愛相殺來源:解螺旋載脂蛋白E(APOE)是一類糖蛋白,參與脂質代謝調控,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於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血管壁細胞以及脈絡叢細胞。APOE有三個等位基因突變體,分別是APOE*ε2、APOE*ε3和APOE*ε4。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Tuszynski的團隊發現,「再生轉錄組」,即皮質脊髓神經元使用的信使RNA分子的集合,是由HTT基因維持的。在缺乏HTT基因的小鼠中,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元軸突出芽和再生明顯減少。Tuszynski說:「這項新研究表明,亨廷頓基因對於促進大腦神經元的修復至關重要。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腦科學日報: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吸菸與精神問題有什麼關係?
    與游離的DAVBNH相比,該膠束可以使得移植型GBM腫瘤模型的中位生存期延長1.4倍,同基因GBM模型的中位生存期延長2.6倍。 3,《科學》突破性發現: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 來源:小柯生命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SORDD1/2的人類同源基因RNF185也可以抑制了Rh1G69D介導的視網膜病變。這些發現鑑定了一種與HRD1平行的ERAD途徑,對SORDD1/2的同源基因RNF185的調節可能成為治療色素性視網膜炎有效手段。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3,Nature子刊:「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參與調控?研究揭示了ARID1A對神經母細胞瘤的調控和轉化。該研究發現ARID1A的缺失導致BAF和PBAF複合體在增強子上的分布改變,進而調控增強子活性並改變基因表達水平,更進一步導致了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從腎上腺素能(ADRN)細胞向間充質(MES)細胞的轉變,從而獲得了更強的遷移能力和耐藥性。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而其中甲基化修飾H3K27me3的動態平衡主要是由PRC2複合體和KDM6家族的兩個成員UTX和JMJD3所調控的,除此之外,H3K27me3作為一種基因表達抑制的標誌,常常和基因表達激活的標誌H3K4me3共同存在於特定的基因啟動子區域構成雙元啟動子(Bivalent Promoters)。雙元啟動子上H3K27me3和H3K4me3的變化決定著細胞命運分化的開啟與關閉。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分子機制上SETD2以依賴H3K36me3甲基轉移酶的方式維持成簇原鈣粘蛋白基因(clustered Protocadherins, cPcdh)的表達。這一發現為深入理解大腦皮層圖示形成、類Sotos症候群和自閉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3,Cell子刊:睡覺療傷!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2,Nature背靠背 | 受翻譯調控的特定類型記憶存儲的神經元亞群鑑定來源:BioArt近日,來自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Eric Klann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mygdala inhibitory neurons as loci for translation in emotional memories 的文章,作者針對小鼠中央外側杏仁核的抑制性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研究系統闡述了食慾引起肥胖的中樞調控機制,下丘腦弓狀核部分GABA能神經元的隨機興奮即可引起食慾的增加,最終導致肥胖的發生。相反,依靠降低採食來控制體重,則需要抑制整個弓狀核GABA神經元活性。弓狀核GABA神經元在誘導肥胖的「冗餘」以及降低體重的「必要」功能,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減肥總是因為「嘴饞」而宣告失敗,動物更容易產生對食物的渴望而不是厭惡。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該研究以兒童早衰症和成年早衰症的人間充質幹細胞為模型,探究了RNA甲基化修飾m6A及其核心甲基轉移酶METTL3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揭示了細胞周期因子MIS12作為METTL3/m6A的下遊效應因子調控幹細胞衰老的新型作用機制。 3,Nature: 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的人「越吃越餓」?不用咖啡,快走也能提神
    2,為什麼胖子容易「越吃越餓」?王立銘/黃銳合作揭示高脂飲食促進覓食行為的神經機制來源:BioArt物的神經系統天然具備平衡能量攝入和輸出的能力,在一段時間內,能量攝入如果超過了消耗,大腦負責覓食和攝食的神經細胞就會在相關神經和激素信號的作用下(例如瘦素、胰島素、等等),減少能量攝取,恢復能量穩態平衡。
  • 腦科學日報|大腦怎樣感知物品的價值?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
    3,PNAS: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大腦怎樣感知物品價值和獎勵?來源:生物探索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在《PNAS》發表了相關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感知和選擇有價值的物品,還提出了大腦中參與該活動的區域——皮下跳視系統(The subcortical saccadic system)。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進一步檢測發現circGRIA1除了少部分表達分布在神經元胞漿和突觸附近外,其主要分布於神經元的細胞核中,並發現其能夠與Gria1基因啟動子區域有相互作用,通過順式作用調控Gria1 mRNA表達。體外和體內操縱circGRIA1表達能夠負性調節Gria1 mRNA和蛋白質水平,敲低circGRIA1可顯著地改善老年雄性獼猴海馬神經元的突觸可塑性及突觸再生。
  • 科學家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科學家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49:52 奧地利科學院Jürge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