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2020-12-06 科學網

科學家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49:52

奧地利科學院Jürgen A.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研究人員使用CRISPR-LICHT測試了173個小頭畸形候選基因,並揭示了25個參與已知和未知的小頭畸形相關途徑。

 

研究人員表徵了IER3IP1(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3 Interacting Protein 1)調節的未摺疊的蛋白應答(UPR)和細胞外基質(ECM)蛋白質分泌對於組織完整性至關重要,其失調會導致小頭畸形。這一人體組織篩選技術可鑑定涉及大腦大小控制的小頭畸形基因和機制。

 

研究人員介紹,LOF篩選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方法來鑑別生物過程中的調節因子。人類基因的LOF篩選目前僅限於二維(2D)細胞培養,這阻礙了對需要組織背景的基因功能進行測試。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human tissue screen identifies a regulator of ER secretion as a brain size determinant

Author: Christopher Esk, Dominik Lindenhofer, Simon Haendeler, Roelof A. Wester, Florian Pflug, Benoit Schroeder, Joshua A. Bagley, Ulrich Elling, Johannes Zuber, Arndt von Haeseler, Jürgen A. Knoblich

Issue&Volume: 2020/10/29

Abstract: Loss-of-function (LOF) screens provide a powerful approach to identify regulators in biological processes. Pioneered in laboratory animals, LOF screens of human genes are currently restricted to two-dimensional (2D) cell culture hindering testing of gene functions requiring tissue context. Here we present CRISPR-LIneage tracing at Cellular resolution in Heterogenous Tissue (CRISPR-LICHT), enabling parallel LOF studies in human cerebral organoid tissue. We used CRISPR-LICHT to test 173 microcephaly candidate genes revealing 25 to be involved in known and uncharacterized microcephaly-associated pathways. We characterized 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3 Interacting Protein 1 (IER3IP1) regulating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protein secretion crucial for tissue integrity, with dysregulation resulting in microcephaly. Our human tissue screening technology identifies microcephaly genes and mechanisms involved in brain size control.

DOI: 10.1126/science.abb539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0/28/science.abb539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利用CRISPR-LICHT技術篩選決定人類大腦大小的基因
    生物學中的許多基本原理和發育的途徑都是在遺傳篩選中發現的。遺傳篩選最初是在果蠅和秀麗隱杆線蟲中開創的,它涉及到許多基因的逐一失活。通過分析基因失活的後果,科學家們可以分析其功能。比如,這種方法可以確定大腦形成所需的所有基因。 在果蠅和線蟲身上可以常規地進行遺傳篩選。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利用新開發的CRISPR-LICHT技術篩選出決定人類...
    2020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生物學中的許多基本原理和基本上所有調節發育的途徑都是在所謂的遺傳篩選中發現的。遺傳篩選最初是在果蠅和秀麗隱杆線蟲中開創的,它涉及到許多基因的逐一失活。通過分析基因失活的後果,科學家們可以得出關於其功能的結論。比如,這種方法可以確定大腦形成所需的所有基因。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又發威!科學家發現白血病關鍵基因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更加高效地對基因進行編輯,由於癌症的發生伴隨著大量DNA突變的積累,該技術曾多次被利用進行癌症研究。「我們使用CRISPR技術在白血病細胞中進行全基因組篩選,一次阻斷數千個基因。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它使我們能夠識別大量促進白血病生長的基因,並發現可以針對這種疾病的新弱點,」藥理學和醫學系教授、資深作者Tannishtha Reya博士說。
  • 《自然》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在本項研究中,蔡時青研究組與江陸斌研究組合作,結合秀麗隱杆線蟲、小鼠兩種模式動物和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尋找抗衰老靶標基因,解析衰老的調控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通過系統性篩選在基因組上與CTCF共定位的轉錄因子,鑑定出大量與CTCF存在高共定位率的新轉錄因子,並選取了轉錄因子BHLHE40進行後續的功能驗證,發現BHLHE40可以調控CTCF在基因組上的結合,進而影響其介導的遠距離
  • 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雖然當時我們在近兩萬個代謝病人的樣本中篩選出了幾個小RNA,但還未明確這些小RNA與代謝疾病和人類進化的直接關聯。」王立峰說。完成本次新發表的工作時,王立峰是哈佛醫學院和麻薩諸塞總醫院腫瘤中心研究員。目前,他在強生公司從事心腦血管類疾病的藥物篩選工作,納爾現為伯克利大學代謝系主任。
  • 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通過系統性篩選在基因組上與CTCF共定位的轉錄因子,鑑定出大量與CTCF存在高共定位率的新轉錄因子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進行全基因組基因轉錄激活篩選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結構導向的方法改造了CRISPR-CAS9複合物來系統性研究基因功能,並通過構建sgRNA文庫大規模篩選抵抗BRAF抑制劑的激活基因。該文章利用CRISPR-CAS9技術研究基因功能,對後基因組時代的基因功能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 【學術前沿】劉光慧等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型衰老驅動基因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此外,能否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基因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 研究發現人腦與智商相關基因簇 調控或能提升智力
    日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顯示,研究者首次確認了人類大腦中兩個與智商有關聯的特定基因簇,而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或許可以通過調控這些基因來提升智力。儘管目前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但無論如何,關於基因調控,科學家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 科學家們如何利用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聚焦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研究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1】Brain解讀:科學家或有望利用新型基因療法來治療多種人類大腦疾病
  • PNAS:乳腺癌基因涉及大腦尺寸控制
    一項研究提出,一個涉及乳腺和卵巢癌風險的基因BRCA1可能在控制哺乳動物的大腦尺寸方面起到了作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已知它能夠影響乳腺和卵巢癌風險,但是能幫助修復DNA損傷的BRCA1蛋白質在胚胎的頻繁分裂的神經上皮細胞和幹細胞中高度表達。
  • 我國科學家利用基因調控技術有望攻克棉花「癌症」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惠珊領導的研究組經過8年努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在防治棉花黃萎病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期刊《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棉花黃萎病的「罪魁禍首」是大麗輪枝菌。
  • 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確定調控珊瑚對熱應激反應的基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隨著海洋持續變暖,世界上的珊瑚面臨著生存的鬥爭,科學家們正在使出渾身解數,試圖給它們一個「戰鬥」的機會。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確定了一個調控珊瑚對熱應激反應的關鍵基因,這一發現可能對這些努力有所幫助。
  • 科學家繪製出不同人類組織中的遺傳調控效應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不同人類組織中的遺傳調控效應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39:58 國際GTEx團隊繪製出不同人類組織中的遺傳調控效應圖譜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來源:新浪科技通過研究人類和近親物種的大腦發育,能夠理解導致人體細胞和組織與眾不同的機制和根源,目前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可以實現實驗室培育大腦組織,這些技術包括:誘導性多能幹細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類器官和單細胞基因組學。
  • 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利用胚胎幹細胞體外整合外源基因,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相結合,對於研究基因在胚胎發育中的表達|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一些在發育過程中特定的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在動物體內進行基因功能缺失的研究,這對於揭示以前不能在體內充分證明的分子調控機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幹細胞水平上利用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瞬時或長期表達,來研究基因在胚胎不同發育時期的作用。中科博生。
  • 你的祖先靠它熬過饑荒,如今你卻不想要它……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目前,他在強生公司從事心腦血管類疾病的藥物篩選工作,納爾現為伯克利大學代謝系主任。在新上線的研究中,王立峰等人篩選出了其中一個小RNA:miR-128-1,觀察到它在機體代謝中發揮的一系列調控作用。「在人類,尤其是歐洲人中,2q21.3發生突變且被遺傳的機率較高」,王立峰介紹,以往觀點認為,2q21.3這組基因之所以成為自然選擇的熱門,是由於其中的LCT基因可幫助人類從牛奶中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