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2020-11-02 中國生物技術網

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以保有更多生存優勢。

但在營養過剩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古老的基因突變反而讓現代人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

近日,一項在《細胞》上線的研究找到了變化的關鍵,這一切都與一個非編碼小分子RNA(microRNA,下稱小RNA)密切相關。

坐落在熱門區域的小RNA

小RNA是一段由20-24個核苷酸組成的序列,單個小RNA可參與一個或多個基因的調控表達。

論文第一作者王立峰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先前工作中,他與論文通訊作者、原哈佛醫學院教授安德斯·納爾(Anders Naar)等人篩選出數個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有關的小RNA。

「雖然當時我們在近兩萬個代謝病人的樣本中篩選出了幾個小RNA,但還未明確這些小RNA與代謝疾病和人類進化的直接關聯。」王立峰說。

完成本次新發表的工作時,王立峰是哈佛醫學院和麻薩諸塞總醫院腫瘤中心研究員。目前,他在強生公司從事心腦血管類疾病的藥物篩選工作,納爾現為伯克利大學代謝系主任。

在新上線的研究中,王立峰等人篩選出了其中一個小RNA:miR-128-1,觀察到它在機體代謝中發揮的一系列調控作用。

有意思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小RNA恰恰位於進化自然選擇的熱門區域:2q21.3。

這組基因中,有鼎鼎大名的乳糖酶基因(Lactase gene,簡稱LCT),它的活躍表達可以促使人產生大量的酶,幫助消化乳糖、從牛奶中獲取營養。在針對動物的研究中,研究者在2q21.3內也找到了不止一個促進脂肪積累的基因。

「在人類,尤其是歐洲人中,2q21.3發生突變且被遺傳的機率較高」,王立峰介紹,以往觀點認為,2q21.3這組基因之所以成為自然選擇的熱門,是由於其中的LCT基因可幫助人類從牛奶中汲取營養。

但現在看來,情況有變。新的研究顯示,在2q21.3這組基因中,miR-128-1也發揮了重要的「儉省」作用——它能讓機體減少能量消耗,囤積更多脂肪。

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位於自然選擇熱門區域的小RNA,其在代謝中起到關鍵調控作用。圖片來源:《細胞》

囤脂肪、易長胖:時過境遷的「儉省」優勢

人體中2q21.3這組基因的突變可追溯至大約七千年前,彼時的人類還需要打獵生存,更易受饑荒威脅。新研究表明,miR-128-1的「儉省」特性或許讓古代人更易存活,2q21.3也因此而成為進化中被高度選擇的基因組區域。

但在七千年後的當下,人們久坐不動、營養過盛,miR-128-1的功效反而更容易將人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紊亂聯繫在一起。

「這是這項研究中很有趣的地方,miR-128-1這個小RNA和代謝疾病相關,它與人類的進化也有關聯。」王立峰說。

文章中,研究團隊拿出了更多miR-128-1參與代謝調控的證據。

miR-128-1在小鼠中參與代謝調控。(圖片來源:《細胞》)

實驗時,研究者建立的小鼠模型是代謝紊亂、缺乏瘦素的遺傳型肥胖小鼠,這些小鼠因缺乏瘦素而表現出明顯的食慾過盛。研究者在給小鼠提供高脂飲食的同時,每周固定次數和劑量向其注射靶向miR-128-1的藥物,讓這一小RNA失效。

結果顯示,接受藥物注射的小鼠肝臟、褐色脂肪等主要代謝組織中的miR-128-1含量明顯下降。接受治療2周後,這些吃高脂肪飼料的小鼠在食量不減的情況下,體重和脂肪含量明顯降低,能量消耗也更快。

研究者還對另外一部分小鼠體內的miR-128-1做了敲除處理,他們發現,小鼠連續接受高脂飲食12周後,其體內的白色脂肪組織比對照組減少了60%以上,能量消耗也顯著增加,對胰島素的反應、葡糖糖穩態表現也更好。

此外,他們還觀察到小鼠體內肝臟炎症和脂肪生成標記物的表達降低。「這些都顯示出,miR-128-1在肥胖小鼠中發揮著重要的代謝調節作用。」王立峰介紹。

最終,基於小鼠模型的實驗結果及人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數據,王立峰等人的研究確認了miR-128-1在代謝中的調控作用:代謝組織中高水平的miR-128-1可能會減少機體能量消耗,並促進人體中脂肪的累積。

時過境遷,幫助古代人類忍耐饑荒的小RNA反而拉高了現代人罹患代謝疾病的風險。不過,這也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目前關於肥胖、2型糖尿病的治療藥物大多聚焦在蛋白質,我們的最新研究提出,針對非編碼的RNA也有成為藥物靶點的可能。不過這些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王立峰說。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9.017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你的祖先靠它熬過饑荒,如今你卻不想要它……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在人類,尤其是歐洲人中,2q21.3發生突變且被遺傳的機率較高」,王立峰介紹,以往觀點認為,2q21.3這組基因之所以成為自然選擇的熱門,是由於其中的LCT基因可幫助人類從牛奶中汲取營養。科學家發現了位於自然選擇熱門區域的小RNA,其在代謝中起到關鍵調控作用。
  • 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學家發現重要肥胖基因FTO促肥胖機制
    2015年4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脂肪含量與肥胖相關基因(FTO)能夠通過調節脂肪前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克隆擴增,影響脂肪生成,而這一過程是通過增強促脂肪生成因子RUNX1T1的表達實現的。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1,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2015-12-28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魯偉 【字體: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基礎醫學院郭德銀研究組揭示了人類重要抑癌蛋白PTEN不僅具有抗腫瘤功能,還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的奧秘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董瑞豐)如同計算機編程,人類生命從受精卵發育成複雜有機體,也需要基因表達的編程。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讀了這種「程式語言」如何指揮人類胚胎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9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
  • 發現調控肥胖基因:肥而健康-冬眠,動物,基因片段,肥胖...
    11月26日,據外媒報導,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冬眠動物可以「關閉」某種基因片段,這些基因片段可能控制著與肥胖相關基因的活動。眾所周知,冬眠的哺乳動物體內會蓄積大量脂肪,但甦醒後依然能保持健康。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此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
  • Cell:轉座子「跳躍」過程調控機制
    2013年11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跳躍基因"的正式名稱應該為轉座子或轉座元件,是一段能夠插入到基因組新位置的DNA片段。人類基因組包含了大量古老的跳躍基因的垃圾片段,由於細胞要抑制跳躍基因的胡作非為,細胞進化出了針對轉座子的調控機制。近期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文章揭示了調控跳躍基因的新機制。大多數跳躍基因都會產生突變並不再"跳躍",但是有一個基因例外--L1基因。該基因成功的複製自己,佔據了人類DNA的20%。儘管很多拷貝發生突變,還是有很多拷貝處於活躍狀態,這引起了遺傳學家的興趣。
  •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4: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eth Blackshaw、Jiang Qian和聖母大學David R.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的研究論文,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Feeding induces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主導、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團隊聯合探索,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
  • 南京北恒生物科學家揭示microRNA在胰腺癌轉移中新的調控機制
    胰腺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人類腫瘤之一,約90%為起源於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PDAC)。胰腺癌5年生存率不到8%,而高轉移性是胰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對胰腺癌轉移的調控機制了解還非常有限。KRAS突變是胰腺癌中最常見的基因突變,存在於約90%的PDAC中,在小鼠模型及人癌細胞系中都證明KRAS突變是胰腺癌發生發展的「driver mutation」,但目前對此突變促進胰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