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恒生物科學家揭示microRNA在胰腺癌轉移中新的調控機制

2020-11-30 大蘇網

近日,國際著名腫瘤學雜誌《Cancer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團隊關於KRAS-NFκB-YY1-miR-489調控通路介導胰腺癌轉移的最新研究成果。

胰腺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人類腫瘤之一,約90%為起源於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PDAC)。胰腺癌5年生存率不到8%,而高轉移性是胰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對胰腺癌轉移的調控機制了解還非常有限。KRAS突變是胰腺癌中最常見的基因突變,存在於約90%的PDAC中,在小鼠模型及人癌細胞系中都證明KRAS突變是胰腺癌發生發展的「driver mutation」,但目前對此突變促進胰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劉默芳研究團隊賀小宏、袁鵬博士和中山醫院普外科戎葉飛博士等發現,KRAS通過激活NF-κB炎症信號通路激活轉錄因子YY1,進而抑制了受YY1負調控的miR-489的表達;miR-489通過靶向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基因ADAM9 和 MMP7,有效抑制PDAC細胞遷移和轉移。普遍存在於PDAC細胞的KRAS癌性突變通過下調miR-489水平促進ADAM9 和 MMP7表達升高,進而促進了PDAC細胞遷移和轉移。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KRAS癌性突變促進PDAC轉移的分子機制,並提示miR-489可作為靶向治療胰腺癌轉移的候選分子靶標。

賀小宏博士作為南京北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專注於miRN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功能機制研究,在Cell Res, Cancer Res, Oncogene等國際期刊中發表多篇論文,擁有3項腫瘤研究相關發明專利。

南京北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孕前遺傳病風險篩查、高通量測序科技服務及腫瘤免疫治療研發的生物高科技公司。由來自中國科學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所博士所創立,總部位於中國南京,在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

北恒生物以自主技術產品開發為導向,在孕前遺傳風險篩查、腫瘤基因檢測、腫瘤細胞免疫療法、科技服務與生物信息大數據分析等多個層面積累了豐富的認知及操作經驗;同時擁有國際頂級科學顧問團隊保障公司研發項目進行,包括來自加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中國科學院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

精準醫療發展是目前醫學發展重點項目,尤其在腫瘤靶向用藥指導中發揮巨大作用,但對於腫瘤患者而言疾病的早期篩查對其健康更有益,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所以,關於腫瘤的早期篩查將是精準醫療另一個重點關注研發方向,目前各醫藥生物公司將循環腫瘤DNA即ctDNA作為用於腫瘤早篩的突破口,但是ctDNA本身在癌症患者血液表達豐度極低,要實現在腫瘤發生起始階段進行檢測就更困難,已經不是單單降噪及提高測序深度所能解決的。miRNA作為一類小分子非編碼RN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發揮巨大調控作用,且能夠在腫瘤病發早期於患者血漿中可被有效監測到。南京北恒生物致力於miRNA與腫瘤發生發展研究,近日該公司聯合復旦附屬中山醫院、中國科學院共同進行基於miRNA的腫瘤早篩試劑盒開發,該產品的研發成功有望實現國內關於癌症早篩應用新格局。

相關焦點

  • 張志剛/孫勇偉團隊揭示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的機制
    胰腺癌惡性程度極高,其中位生存期約六個月,五年生存率約8%,被稱為是「癌中之王」。高侵襲性和轉移性是胰腺癌惡性程度高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胰腺癌確診時已有超過半數患者伴有遠處轉移,其中肝臟是胰腺癌轉移最好發的部位,胰腺癌伴有遠處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4%。
  • 研究揭示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細胞特徵
    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在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支持下,為探究PDA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通過合作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鑑定並分析了PDAC病人和對照胰腺樣本細胞類型,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特徵,揭示了腫瘤亞群細胞與浸潤免疫細胞間相互關係,提出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科研人員在熱纖梭菌的纖維小體調控因子SigI/RsgI的結構功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 研究揭示ARID2調控肝癌轉移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ARID2調控肝癌細胞發生上皮間充質轉化,影響肝癌轉移的作用和機制,為靶向幹預肝癌轉移提供了新思路。肝癌是目前致死率排名第三的腫瘤,很容易發生肝內和肝外轉移,這是肝癌預後差的主要原因。上皮間充質(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轉化增強了腫瘤細胞的運動、侵潤及耐藥能力。因此,鑑定EMT抑制分子並且揭示其作用機制將有助於肝癌的治療。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梨果實石細胞形成轉錄調控機制
    regulates lignification in fruit stone cells of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的研究論文,進一步揭示了梨果實石細胞形成的轉錄調控機制。
  • 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然而,細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細胞)內還存在著大量不翻譯成蛋白質的RNA,被稱為非編碼RNA。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等關鍵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細胞分化、個體發育以及疾病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其中一類功能重要的小非編碼RNA是microRNA(miRNA),它們長約21~24個鹼基,普遍存在於從線蟲到人類等高等生物中,而且很多miRNA的生物學功能在進化過程中保守。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實體瘤膀胱癌發生機制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聯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周芳堅團隊、謝丹團隊和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旲團隊合作研究,發現m5C通過細胞質內新結合蛋白YBX1調控mRNA的穩定性,進而調控膀胱癌的增殖和轉移。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揭示ZSWIM8泛素連接酶介導靶標指導的microRNA降解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mRNA和其他RNA經常逆向作用於它們的miRNA調控因子,並證實miRNA降解路徑並不是科學家們所期望的那樣。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我國科學家揭示HECT型E3連接酶的一種多鎖酶活調控機制
    2019年7月18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溫文玉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it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multi-lock inhibitory mechanism
  • 湖北工業大學唐景峰團隊闡明生物細胞自噬膜融合新的調節機制
    自噬(Autophagy)是一種進化上非常保守的溶酶體介導的生物降解過程,對細胞內穩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自噬後期進程中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是極其複雜的。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的蛋白因子被報導參與該過程,這些新的發現為自噬的發生機制及精確調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揭示uORF和microRNA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
    生物體為了確保發育程序的準確性或維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會利用不同類型的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在多個層面精細調控基因表達。當前對基因表達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的調控已經有了深入了解,而在蛋白質翻譯水平上調控的研究則相對滯後。陸劍課題組近年來結合核糖體圖譜實驗、高通量測序和演化基因組學分析,致力於解析蛋白質翻譯調控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規律。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隨著越來越多的腫瘤相 關 lncRNA 通過大樣本 RNA 測序被發現,揭示它們參與腫瘤的分子機制有助於 將 lncRNA 及其下遊信號通路開發為分子標誌物或是治療靶標。該研究從免疫治療面臨的臨床問題 出發,揭示了前列腺癌轉移相關長鏈非編碼 RNA lncAMPC 通過調控 LIF/LIFR信號通路,一方面促進前列腺癌發生遠處轉移,另一方面幫助其逃避免疫細胞殺傷,為提高臨床前列腺癌免疫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依據。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Cancer Cell|胰腺癌中p53突變對Ras信號持續激活的機制
    其中,KRAS作為Ras小GTP酶家族中的主要基因成員,其攜帶的激活型突變主要通過增強結合GTP並促進其水解的能力,來放大下遊與癌細胞增殖、轉移相關的級聯反應【3】。不過,在這一經典機制之外,KRAS是否與突變型TP53之間存在協同促癌作用,則尚不清楚。
  • 胰腺癌重磅級研究盤點(第3期)
    1.Cell:通過構建胰腺癌幹細胞分子依賴性圖譜,揭示胰腺癌治療新策略doi:10.1016/j.cell.2019.03.01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RNA測序(RNA-seq)、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IP-seq)和全基因組CRISPR分析來繪製胰腺癌幹細胞的分子依賴性圖譜,其中胰腺癌幹細胞是優先驅動腫瘤發生和進展的高度治療抵抗性
  • :靶向肌纖維素的抗胰腺癌轉移新策略
    相關研究表明,6y可能與新型抗腫瘤轉移靶點肌鐵蛋白(MYOF)結合,調控囊泡轉運和轉移相關蛋白。機制研究表明,6y通過逆轉上皮間充質轉移,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分泌,阻斷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胰腺癌轉移。相關成果發表於J. Med. Chem.上(DOI:10.1021/acs.jmedchem.9b00059)。
  • 科學家揭示前腦突觸的節律調控機制
    科學家揭示前腦突觸的節律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4:54:51 2019年10月11日,瑞士蘇黎世大學Steven A.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