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HECT型E3連接酶的一種多鎖酶活調控機制

2020-11-24 科學技術部

  2019年7月18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溫文玉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it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multi-lock inhibitory mechanism for fine-tuning enzymeactivities of the HECT family E3 ligases」的研究工作,該研究揭示了Nedd4家族E3普遍採用一種可變的多鎖抑酶活性調控機制,拓展了對HECT類泛素連接酶活性調控的認識。

  該研究解析了WWP1在完全抑制狀態(2L34HECT)和部分激活狀態(L34HECT)的晶體結構。結構分析表明,WW2,L和WW4形成類似頭戴式耳機的結構,其中WW2和WW4結合在HECT N-Lobe的兩側,而L形成α-螺旋結合在HECT的N-和C-lobe之間。WWP1的WW2L結合HECT的模式與WWP2/Itch非常相似。有趣的是,HECT的N端延伸序列佔據了WW4結構域中的經典PY motif結合位點。這種多位點相互作用通過阻止E2-E3的泛素轉移過程使WWP1保持在完全無活性狀態,而WWP1眾多癌症相關的突變使其轉為半開放的構象從而增強了WWP1連接酶活性,並可能通過增加ΔNp63α泛素化降解來促進腫瘤細胞遷移。

  最後,研究表明這種多鎖調節機制在WWP2和Itch中是保守的,而Nedd4/4L和Smurf2使用略有不同的多鎖抑制機制。總體而言,該研究揭示了HECT家族泛素連接酶多樣的調控機制。除了先前報導的「Re」和「H」位點,它們分別負責結合WW2(WWP2和Itch)或C2(Smurf2和Nedd4 / 4L)和L(WWP2和Itch),該研究發現了HECT上一個新的「Le」調控位點。通過「Re」/「H」或「Le」/「H」雙位點結合,Nedd4 E3可以保持部分激活狀態;當「Re」,「H」和「Le」位點全部被佔據時(即多鎖調控),Nedd4 E3處於完全自抑制狀態。這種多層調節機制可以使Nedd4 E3表現出不同的活性,從而更精確地調控細胞的各種生理進程。在這些調節位點處的翻譯後修飾或激動劑的結合可以使這些E3處於部分或完全活性狀態。然而,這些位點的病理性突變則會引起E3酶活性的錯誤調節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如癌症。該研究為理解這些病理性突變提供了可能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研究發現新型RING類別E3泛素連接酶
    類別的E3泛素連接酶,正調控結瘤的一個關鍵基因SIE3,這將有助於揭示泛素化修飾在豆科植物共生信號轉導及根瘤發育中作用和功能。 自2008年以來,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忠明研究組在The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獲得了豆科植物共生信號轉導途經及調控機制研究方面的不少重要成果。
  • 饒楓/汪濤組揭示代謝小分子調控CRL泛素連接酶擬素化修飾的功能與機制 ​
    此外,CRL 還是最近興起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小分子藥物所倚仗的泛素連接酶(特別推薦 | PROTAC技術的機遇及挑戰   )。 為防止底物的組成性降解,E3泛素連接酶的活性通常需要被緊密調控。
  • Mol Cellu Biol:李林等揭示泛素連接酶ITCH負調控Wnt途徑的分子機制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林研究組的研究論文「The E3 Ubiquitin Ligase ITCH Negatively Regul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by Targeting Dishevelled Protein」,該研究成果揭示了泛素連接酶
  •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物物理所等揭示 Wnt 信號通路泛素化連接酶降解機制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6-06   今日/總瀏覽:5/2705
  • Mol Cell:科學家發現不需要E3連接酶的泛素化過程
    來自美國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調節蛋白活性的新機制,這種叫做SETDB1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活性能夠受到該機制調控,該蛋白在多種癌症類型中都存在表達上調的情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研究人員發現的這種控制蛋白功能的新機制叫做單泛素化。
  • 張令強: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張令強研究員參加了此次大會,並做了題為"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的精彩報告。蛋白質泛素化華修飾講解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異常與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骨質疏鬆症等關係密切。泛素連接酶在這一修飾體系中負責底物識別功能,其底物鑑定、活性調控及靶向性藥物篩選均受到關注。
  • 科學網—揭示藍藻光合固碳關鍵酶的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Nature communication:E3連接酶抑制ERK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乾性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緬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E3泛素連接酶在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其中微管蛋白的酪氨酸/去酪氨酸在調節微管穩定性方面的研究開展較早,並且負責α-tubulin末端的酪氨酸連接酶在九十年代就已經發現。通過解析SVBP/Vasohibin-1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外生化、質譜、細胞內酶活試驗,此研究揭示了VASH1蛋白具有非典型的催化活性中心(Cys-His-Leu),該催化活性中心在VASH2及其他物種的Vasohibin同源蛋白中保守,同時也揭示SVBP促進VASH1酶活的分子機制。
  • 揭示ZSWIM8泛素連接酶介導靶標指導的microRNA降解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mRNA和其他RNA經常逆向作用於它們的miRNA調控因子,並證實miRNA降解路徑並不是科學家們所期望的那樣。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因此,研究HBO1-BRPF2複合物的組裝方式及複合物對HBO1酶活的調控方式可以增進對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如何發揮生理功能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BRPF2調節HBO1酶活的分子基礎,而且也為進一步闡明其它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的調節機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中國科大揭示一種酵母乙醯轉移酶的「鑽戒」結構
    中青在線訊(範瓊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 鑽戒可以增進兩個愛人之間的感情,具有「鑽戒」結構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反式激活蛋白結合蛋白複合物(下稱該複合物)能促進生物體內多種重要過程,包括轉錄、DNA損傷修復和信號傳導等。
  • Cell Reports | 孫毅組揭示兩種RING泛素E3連接酶相互間負向調控的...
    責編 | 兮  RING結構域泛素化連接酶E3是泛素化連接酶中的最大家族,主要成員包括CRL(Cullin-RING連接酶)和APC/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兩大類。
  • 研究揭示E3泛素連接酶CUL7促進腫瘤細胞生存新機制
    CUL7在腫瘤中具有抗凋亡功能,然而它如何抑制凋亡的機制仍不是很清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策實領導的腫瘤生物學課題組經過研究,發現E3泛素連接酶CUL7具有促進乳腺癌和宮頸癌細胞生存的功能,抑制CUL7表達使腫瘤細胞對誘導凋亡的TRAIL、TNFa、FasL等更加敏感。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這些證據提示,不同聚合酶間的相互作用可能誘導其構象變化,從而促進處於mode B構象的3』-RNA轉運至酶活中心,但其分子機制還需進一步驗證和探索。>RNA起始階段的工作模型,推動了人們對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不同RNA合成機制的理解,為抗病毒藥物開發提供了新靶點。
  • 中國科大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
    近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許超教授課題組,南方科技大學黃鴻達教授課題組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Marin Barisic教授課題組合作,解析了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複合物SVBP/Vasohibin-1以及該異二聚體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抑制劑分子epoY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通過研究其功能突變體的體外/體內酶活確定了SVBP/Vasohibin
  • Cell death& differ:類泛素化E3連接酶調節小鼠造血功能
    2015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ufm1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