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楓/汪濤組揭示代謝小分子調控CRL泛素連接酶擬素化修飾的功能與機制 ​

2021-01-21 BioArt

責編 | 酶美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中,決定底物特異性的是E3泛素連接酶。其中最大類的E3是CRL泛素連接酶(CullinRING E3 Ligases), 佔哺乳動物體內所有E3的近50%。CRL由一個Cullin骨架蛋白(共七種:Cul1-3,Cul4A-B, Cul5和Cul7)、一個和E2結合的RING結構域蛋白(Rbx1或Rbx2)、一個接頭蛋白(adaptor)以及約兩百個底物識別亞基(substrate receptor)組成【1】。CRL介導了總蛋白泛素化的 20%,其家族成員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或活性上調,參與了細胞周期、生長、代謝、存活、自噬、遷移和免疫逃逸等過程相關蛋白的異常降解,是潛在的腫瘤治療重要靶點【2】。此外,CRL 還是最近興起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小分子藥物所倚仗的泛素連接酶(特別推薦 | PROTAC技術的機遇及挑戰   )。

 

為防止底物的組成性降解,E3泛素連接酶的活性通常需要被緊密調控。CRL泛素連接酶受擬素化修飾(Neddylation,一種基於類泛素分子Nedd8的共價修飾【3】)動態調控。擬素化E1酶的抑制劑MLN4924是治療癌症的三期臨床藥物。COP9 Signalosome(CSN)特異催化CRL的去擬素化(deneddylation)。CSN與CRL緊密互作,在抑制CRL擬素化及酶活的同時也保護了CRL不被自泛素化降解【4】。因此,CRL何時被何種信號激活或抑制——即CRL的活化-滅活循環——是由CRL-CSN複合物的組裝和解離動態調控的。近期CRL-CSN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開始被報導【5】,但CRL-CSN複合物的組裝和解離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2020年2月11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饒楓課題組和汪濤課題組(現深圳灣實驗室)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Basis formetabolite-dependent Cullin RING ligase deneddylation by the COP9 Signalosome」的研究論文【6】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遺傳學等研究手段,揭示了代謝小分子六磷酸肌醇(IP6)作為分子「膠水」促進CRL-CSN複合物組裝和Cullin去擬素化的功能、機制和進化保守性

 


IP6是源於GPCR信使IP3的一種高豐度多磷酸肌醇代謝物,功能廣泛。為研究IP6如何調控CRL泛素連接酶,研究人員首先使用多種生化手段證明IP6主要通過與CSN亞基2(CSN2)結合,並作為CSN的催化輔因子(catalytic cofactor)直接參與招募Cul4/Rbx1並加速Cullin去擬素化,是泛素連接酶CRL和去擬素酶CSN之間的分子「膠水」。



為進一步理解IP6的作用機制,研究團隊成功解析了IP6-CSN2複合物的高解析度(2.5Å)晶體結構,在CSN2蛋白裡清晰的看到IP6小分子的電子云和結合模式,突變關鍵的結合位點如K70,可在體外或細胞內完全打破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增強擬素化的穩定性。為解析IP6如何同時招募Cul4/Rbx1, 研究團隊利用所解析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對CRL4-CSN複合物的冷凍電鏡(Cryo-EM)結構進行裝配,意外的發現了和IP6完美匹配的電子云,並鑑定出Rbx1上的K25/26殘基和IP6直接互作。鑑於IP6的結合口袋由CSN2和Rbx1組成,Cul4不直接參與,研究團隊提出IP6是光譜的CRL-CSN分子間膠水的假設,並進行了體內和體外試驗驗證。這些結果闡明了IP6調控CRL-CSN複合體組裝的機理,暗示IP6小分子的代謝是複合物解離的調控路徑。

 


IP6的結合口袋在進化上從酵母到植物到人都高度保守,說明非常重要。的確,研究團隊把CSN2-K70E突變敲入小鼠,發現會導致胚胎死亡。而在酵母裡,CSN2-K70E突變體也無法回補Csn2敲除後酵母對紫外輻射不耐受的表型。這些結果說明IP6對CRL-CSN的調控進化上保守,功能上重要。


最後,研究團隊還證明IP6輔助CSN把CRL從E2泛素結合酶CDC34上競爭下來,從而保護當底物被降解後,CRL不被自泛素化降解,闡明了CRL泛素連接酶活性循環的最後一步的發生機理。


這是饒楓團隊繼2014年在PNAS雜誌發文報導IP6激酶IP6K1是介導紫外光激活CRL4泛素連接酶從而啟動核苷酸切除修復的開關【7】,2016年在PNAS雜誌發文報導IP6及其合成酶IP5K參與CRL-CSN互作【8】之後,圍繞CRL-CSN複合物動態組裝的CRL活性調控系列研究成果,為靶向CRL泛素連接酶明確了新靶點。



這項工作由饒楓和汪濤實驗室合作完成,得到了霍華德休斯研究所鄭寧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黃牛和杜立林研究員,以及南開大學周傳政教授等的大力幫助。饒楓課題組的藺紅張曉哲與汪濤課題組的劉麗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饒楓汪濤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因課題需求,饒楓副教授實驗室現招聘多名細胞、生化、或生理/神經方向博士後及研究助理,博士後待遇按深圳市標準執行。有意者請將簡歷發至 raof@sustech.edu.cn。課題組主頁:http://faculty.sustech.edu.cn/raof/

 

原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2/10/1911998117


製版人:小嫻子


1. Rusnac, D. V., and Zheng, N. (2020)Structural Biology of CRL Ubiquitin Ligases. Adv Exp Med Biol 1217,9-312. Liu, J., Peng, Y.,Zhang, J., Long, J., Liu, J., and Wei, W. (2020) Targeting SCF E3 Ligases forCancer Therapies. Adv Exp Med Biol 1217, 123-1463. Wei, W., Sun, Y.,Cao, C., Chang, Z., Chen, C., Chen, Q., Cheng, J., Feng, R., Gao, D., HU, R.,Jia, L., Jiang, T., Jin, J., Li, H.-h., Li, W., Liu, C., Liu, X., Ma, L., Miao,S., Rao, F., Shang, Y., Song, Z., Wan, Y., Wang, H., Wang, P., Wang, Z., Wu,M., Wu, Q., Xie, Q., Xie, S., Xie, Z., Xu, P., Xu, Z.-H., Yang, B., Yang, C., Ying,M., Zhang, H., Zhang, L., Zhao, Y., Zhou, J., Zhu, J., Wang, L., Zhang, H.,Wang, C., and Qiu, X.-B. (2018) Ubiquitin-like proteins and their Chinesenomenclatures; 類泛素蛋白及其中文命名;. Science Bulletin 63, 2564-25694. Rao, F., Lin, H.,and Su, Y. (2020) Cullin-RING Ligase Regulation by the COP9 Signalosome:Structural Mechanisms and New Physiologic Players. Adv Exp Med Biol 1217,47-605. Cavadini, S.,Fischer, E. S., Bunker, R. D., Potenza, A., Lingaraju, G. M., Goldie, K. N.,Mohamed, W. I., Faty, M., Petzold, G., Beckwith, R. E., Tichkule, R. B.,Hassiepen, U., Abdulrahman, W., Pantelic, R. S., Matsumoto, S., Sugasawa, K.,Stahlberg, H., and Thoma, N. H. (2016) Cullin-RING ubiquitin E3 ligaseregulation by the COP9 signalosome. Nature531, 598-6036. Lin, H., Zhang,X., Liu, L., Fu, Q., Zang, C., Ding, Y., Su, Y., Xu, Z., He, S., Yang, X., Wei,X., Mao, H., Cui, Y., Wei, Y., Zhou, C., Du, L., Huang, N., Zheng, N., Wang,T., and Rao, F. (2020) Basis for metabolite-dependent Cullin-RING ligasedeneddylation by the COP9 Signalos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073/pnas.19119981177. Rao, F., Xu, J.,Khan, A. B., Gadalla, M. M., Cha, J. Y., Xu, R., Tyagi, R., Dang, Y.,Chakraborty, A., and Snyder, S. H. (2014) 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 kinase-1mediates assembly/disassembly of the CRL4-signalosome complex to regulate DNArepair and cell dea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16005-160108.  Scherer, P. C.,Ding, Y., Liu, Z., Xu, J., Mao, H., Barrow, J. C., Wei, N., Zheng, N., Snyder,S. H., and Rao, F. (2016) 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 (IP6) generated by IP5Kmediates cullin-COP9 signalosome interactions and CRL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 3503-3508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類黃酮是植物界廣泛存在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包括使植物器官和組織著色、吸引昆蟲傳粉、抵禦紫外線傷害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近年來,類黃酮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備受關注。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核小體,作為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在基因複製與轉錄過程中高度動態調控。DNA/RNA聚合酶前的核小體結構要被打開,使得聚合酶能順利通過核小體,對核小體包裹的DNA進行複製轉錄;而聚合酶通過後的DNA要被重新組裝形成核小體,保護DNA免受損傷,並維持或繼承該區域表觀遺傳信息。組蛋白泛素化修飾,作為一類重要的組蛋白化學修飾方式,在核小體結構的動態調控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NAR & JCS:鄭曉峰等揭示組蛋白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真核細胞的組蛋白存在著各種翻譯後修飾,包括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這些修飾使得DNA的複製和轉錄得到多層次的調控。組蛋白H2A是最早鑑定的泛素化修飾底物,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參與了基因轉錄調控和DNA損傷修復等多個生理反應過程,它受到非常嚴格而精細的調控,但有關H2A泛素化修飾調控的分子機制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 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揭示組蛋白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
    真核細胞的組蛋白存在著各種翻譯後修飾,包括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這些修飾使得DNA的複製和轉錄得到多層次的調控。組蛋白H2A是最早鑑定的泛素化修飾底物,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參與了基因轉錄調控和DNA損傷修復等多個生理反應過程,它受到非常嚴格而精細的調控,但有關H2A泛素化修飾調控的分子機制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 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生物物理所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
  • 高璞組闡釋病原菌介導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MavC和MvcA均可以催化泛素分子的脫氨反應(Ub-Q40轉變為Ub-E40),而Lpg2149則可以抑制這兩種脫氨酶的活性。近期的研究表明,MavC還可以特異性泛素化修飾宿主蛋白UBE2N,進而抑制UBE2N的正常E2功能,從而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
  • 【學術前沿】鍾波組發現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研究表明,MAVS和MITA的活性與穩定性受到泛素化與去泛素化修飾的嚴格調控【2】。目前有多個E3泛素連接酶參與病毒感染後MAVS泛素化,進而激活或抑制RNA病毒感染誘導的信號轉導,但對於處於靜息狀態細胞中MAVS的調控及其生理意義尚未見報導。此外,DNA病毒感染誘導MITA發生K63連結的泛素化修飾,促進其寡聚化進而激活下遊信號級聯反應,但介導這一過程的E3泛素連接酶仍然不清楚【3-8】。
  • 【科技前沿】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
    【科技前沿】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2020-06-06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曉峰: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6月4日在上海"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曉峰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AMPK能夠磷酸化修飾Insig,抑制Insig與E3泛素連接酶gp78的相互作用,通過抑制Insig
  • 我國科學家揭示HECT型E3連接酶的一種多鎖酶活調控機制
    2019年7月18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溫文玉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it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multi-lock inhibitory mechanism for fine-tuning enzymeactivities of the HECT family E3 ligases」的研究工作,該研究揭示了
  • Cell Reports | 孫毅組揭示兩種RING泛素E3連接酶相互間負向調控的...
    責編 | 兮  RING結構域泛素化連接酶E3是泛素化連接酶中的最大家族,主要成員包括CRL(Cullin-RING連接酶)和APC/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兩大類。
  • 湖北大學楊平仿團隊泛素化修飾組學揭示水稻種子萌芽過程的動態...
    泛素化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翻譯後修飾(PTM),它指的是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依次催化並最終將泛素(Ub)結合到其底物上來發揮功能。泛素化修飾可以通過調節蛋白的轉運、活性和降解等功能來協調植物幾乎所有的生長和發育過程。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質的動態變化,尤其是蛋白質修飾水平的動態變化,是激素調控響應中的重要過程。應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或蛋白質修飾組學分析特定狀態下植物不同細胞組織或器官中所表達的蛋白質組豐度、及翻譯後修飾的動態變化,能夠從分子水平了解特定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揭示生物體的發育調控、發育異常等的機制等。
  • Mol Cellu Biol:李林等揭示泛素連接酶ITCH負調控Wnt途徑的分子機制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林研究組的研究論文「The E3 Ubiquitin Ligase ITCH Negatively Regul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by Targeting Dishevelled Protein」,該研究成果揭示了泛素連接酶
  • 泛素化專刊:通路調控、病理過程、藥物研發和實驗手段
    3)在NF-κB通路中,抑制因子IκB結合併抑制胞漿內的NF-κB的功能。當IKK激活後,IκB被磷酸化且在E3酶β-TRCP的作用下發生K48型的泛素化修飾;在IκB被降解後,可使NF-κB進入核內以激活下遊基因的表達。
  • Nat Comm | 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目前有多個E3泛素連接酶參與病毒感染後MAVS泛素化,進而激活或抑制RNA病毒感染誘導的信號轉導,但對於處於靜息狀態細胞中MAVS的調控及其生理意義尚未見報導。此外,DNA病毒感染誘導MITA發生K63連結的泛素化修飾,促進其寡聚化進而激活下遊信號級聯反應,但介導這一過程的E3泛素連接酶仍然不清楚【3-8】。
  • 張令強: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張令強研究員參加了此次大會,並做了題為"HECT類泛素連接酶Smurf1的激活、滅活機制及其疾病相關性研究"的精彩報告。蛋白質泛素化華修飾講解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異常與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骨質疏鬆症等關係密切。泛素連接酶在這一修飾體系中負責底物識別功能,其底物鑑定、活性調控及靶向性藥物篩選均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