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孫勇偉團隊揭示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的機制

2021-01-18 中國生物技術網

胰腺癌惡性程度極高,其中位生存期約六個月,五年生存率約8%,被稱為是「癌中之王」。高侵襲性和轉移性是胰腺癌惡性程度高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胰腺癌確診時已有超過半數患者伴有遠處轉移,其中肝臟是胰腺癌轉移最好發的部位,胰腺癌伴有遠處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4%。

基因組學檢測的數據顯示,胰腺癌原位腫瘤與肝轉移腫瘤之間腫瘤突變譜十分相似,其中胰腺癌驅動基因(包含KRAS,TP53和SMAD4等)的突變幾乎一致;與基因組測序不同,轉錄組檢測的結果則提示胰腺癌原位腫瘤與肝轉移腫瘤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腫瘤微環境相關的基因表達差異明顯。這表明轉移腫瘤微環境的改變可能與胰腺癌肝轉移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ATP是細胞內的能量貨幣,具有非常廣泛的生物學功能。但是除了作為細胞能量貨幣,ATP在細胞外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胞外ATP可以作為神經遞質或信號分子,響應細胞外壓力刺激,通過與其受體相互作用傳遞細胞信號。免疫細胞表達豐富的ATP受體,胞外ATP可促進DC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免疫活性增強。腫瘤微環境中含有較高濃度的ATP,在高濃度ATP的微環境中腫瘤是如何介導免疫抑制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張志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孫勇偉團隊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of a subset of immunosuppressive P2RX1-negative neutrophils in pancreat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胰腺癌肝轉移動員並招募了一群ATP受體P2RX1陰性(P2RX1-)的中性粒細胞,由於ATP受體P2RX1的缺失,這群中性粒細胞通過高表達PD-L1、Arg1等免疫抑制分子,介導了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通過分析臨床胰腺癌原位腫瘤和肝轉移腫瘤轉錄組數據發現,胰腺癌肝轉移腫瘤組織中P2RX1表達降低,且P2RX1表達與免疫耗竭相關分子正相關,與抗腫瘤免疫應答相關基因表達負相關,這一結果提示P2RX1的表達降低可能介導了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接下來,作者通過流式檢測發現了胰腺癌肝轉移組織P2RX1表達的下調與中性粒細胞有關,且P2RX1-中性粒細胞亞群數量顯著上升。通過運用P2RX1基因敲除小鼠,作者進一步發現了P2RX1表達缺陷的中性粒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Nrf2,Nrf2介導了P2RX1-中性粒細胞PD-L1和Arg1等免疫抑制分子的表達,運用PD-L1和PD-1中抗體可顯著阻斷P2RX1-中性粒細胞對腫瘤殺傷性CD8+T細胞的抑制作用。上述工作首次揭示了P2RX1-中性粒細胞亞群對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的調節作用,為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潛在靶標。

上海交通大學王旭、胡立鵬、秦魏婷、楊琴和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陳德玉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張志剛、張雪莉、蔣書恆和孫勇偉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47-y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李虹/李亦學研究組合作破譯胰腺癌肝轉移的分子特徵
    目前對胰腺癌轉移的研究大多基於細胞系、小鼠模型、穿刺樣本或屍檢樣本。這些樣本雖然極大幫助我們發掘胰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但提供的信息有限,特別是在轉移灶轉錄組特徵的解析上。肝轉移性胰腺癌佔所有胰腺癌的一半以上。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另一方面,長鏈非編碼 RNA(lncRNA)已被證實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侵襲、轉移擴散和抵抗去勢而參與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腫瘤相 關 lncRNA 通過大樣本 RNA 測序被發現,揭示它們參與腫瘤的分子機制有助於 將 lncRNA 及其下遊信號通路開發為分子標誌物或是治療靶標。
  • 研究揭示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細胞特徵
    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在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支持下,為探究PDA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通過合作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鑑定並分析了PDAC病人和對照胰腺樣本細胞類型,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特徵,揭示了腫瘤亞群細胞與浸潤免疫細胞間相互關係,提出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 南京北恒生物科學家揭示microRNA在胰腺癌轉移中新的調控機制
    近日,國際著名腫瘤學雜誌《Cancer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團隊關於KRAS-NFκB-YY1-miR-489調控通路介導胰腺癌轉移的最新研究成果。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肝臟是最常見的癌轉移靶器官,肝細胞和免疫細胞共同營造了「促轉移微環境」。肝癌發生發展也與微環境密切相關:多種因素導致微環境紊亂,從而促進肝癌發生,微環境免疫炎症反應的失衡是最關鍵機制之一。,通過免疫炎症表觀調控,最終形成肝細胞癌;壞死微環境下,通過免疫炎症表觀調控,最終形成膽管細胞癌。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國際權威期刊《臨床研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據介紹,腫瘤包含大量的異常血管結構,由於腫瘤細胞快速生長消耗大量活性氧,形成一個低氧微環境。腫瘤微環境中含有大量細胞外基質、血管結構以及腫瘤細胞,也包括大量浸潤的免疫細胞,如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等。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免疫治療|肝腫瘤|...
    肝轉移可調節全身抗腫瘤免疫,而這些患者CPI抵抗背後的機制基礎還不清楚。以前對肝臟耐受性的研究要麼集中在癌症以外的環境(如傳染病、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麼就是提示肝轉移前的潛在可能和癌症相關的免疫抑制是基於肝實質範圍內的局部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均不能解釋肝臟耐受性對全身或非穩態抗腫瘤免疫的潛在影響,更不能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
    肝轉移可調節全身抗腫瘤免疫,而這些患者CPI抵抗背後的機制基礎還不清楚。以前對肝臟耐受性的研究要麼集中在癌症以外的環境(如傳染病、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麼就是提示肝轉移前的潛在可能和癌症相關的免疫抑制是基於肝實質範圍內的局部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均不能解釋肝臟耐受性對全身或非穩態抗腫瘤免疫的潛在影響,更不能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如何遏制這些免疫抑制細胞的功能,改善腫瘤免疫微環境,抑制免疫耐受,是提高免疫治療療效的重要突破點。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這為臨床靶向藥物的使用及機制探討提供了新的思路。綜上所述,李詠生教授團隊的發現揭示了RIPK3-PGE2環路調控MDSC的分子機制,闡明了RIPK3對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的調控作用,同時為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點。據悉,博士生顏桂芳,博士後趙化侃,碩士生張琦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 Nature: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這一發現為研究靶向這一途徑是否對臨床有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基礎。
  • 胰腺癌免疫治療進展
    免疫療法能喚起胰腺癌患者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起到治療的效果,很有可能成為治療胰腺癌的最佳手段。本文對胰腺癌的免疫調節劑治療、疫苗治療和過繼免疫治療的進展進行綜述。目前用於胰腺癌治療研究的主要有超急性胰腺癌疫苗(algenpantucel-L)和異源性GM-CSF分泌型疫苗。algenpantucel-L疫苗由輻射處理過的胰腺癌細胞株製成,通過轉染能表達鼠α-1,3-半乳糖基轉移酶,該酶合成的細胞表面蛋白α-半乳糖抗原能觸發超急性免疫排斥反應,引發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從而殺滅癌細胞。
  • 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2020年4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胰腺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能用免疫療法來治療--一種利用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的方法。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
  • 癌細胞擴散到肝臟會更糟糕,鄒偉平團隊揭示背後原因,並提出治療手段
    2021年1月4日,美國密西根大學鄒偉平教授研究團隊在 Nature Medicine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Liver metastasis restrains immunotherapy efficacy via macrophage-mediated T cell elimination (肝轉移通過巨噬細胞介導的T細胞消除抑制免疫治療效果)的研究論文。
  • 新型CAR-T療法提高胰腺癌肝轉移生存期 患者1年無復發
    臨床試驗的初步數據將在11月7-11日舉行的癌症免疫治療學會年會(SITC)上展示。該臨床1b試驗(HITM-SURE)入組5例患者,其中4例為胰腺癌、1例結直腸癌,癌胚抗原(CEA)均呈陽性,胰腺癌患者均屬於至少接受了一次化療並且難以手術切除的伴肝轉移Ⅳ期腺癌類型。
  • Nature|自噬通過降解MHC-I來促進胰腺癌免疫逃逸
    當對胰腺癌採取自噬抑制的方法後,可以恢復胰腺癌細胞中的MHC-I,進而提高抗原遞呈及CD8+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自噬抑制的治療方法可以與雙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產生協同作用。因此,該研究揭示了自噬對於胰腺癌免疫逃逸的機制,並為PDAC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方法。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免疫抑制
    腫瘤免疫過程與其微環境密切關聯,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細胞產生和生活的內環境,其中不僅包括了腫瘤細胞本身,還有其周圍的成纖維細胞、免疫和炎性細胞以及細胞間質、微血管以及浸潤在其中的生物分子。腫瘤微環境中多種免疫細胞參與免疫應答過程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自然殺傷T(NK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DC)細胞和淋巴細胞等。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腫瘤的免疫環境與病毒感染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成功的抗腫瘤免疫就如同抗病毒免疫,是不同的免疫細胞之間精心策劃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結果,依賴於細胞毒性CD8+T細胞(CTLs)的激活。然而在腫瘤患者中,炎症反應持續存在,免疫病理調節機制用於限制炎症反應,但卻同時抑制了CTL的功能,導致機體慢性炎症與免疫抑制共存的狀態。
  • 新研究揭示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在乳腺癌骨轉移中的表型和作用機制
    其中,骨骼系統最易發生遠端轉移,引起骨痛,骨折等嚴重不良事件,並成為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腫瘤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定植、轉移灶生長、惡化和治療拮抗具有決定性作用,並成為免疫治療的主要靶點[1]。其中,轉移相關巨噬細胞對於轉移灶的生長至關重要,將這些細胞作為靶點也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 深圳先進院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腫瘤微環境中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存在是形成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的主要因素和減弱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機制。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是一群異質性細胞,來源於骨髓祖細胞和未成熟髓系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的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