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針對Dre-miR-21這種影響斑馬魚胚胎早期心血管發育的miRNA,研究組利用基於Tandem isobaric mass tag(TMT)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構建了dre-miR-21在斑馬魚早期胚胎中的蛋白調控網絡,發現了兩個可能與斑馬魚心血管系統發育相關的新的dre-miR-21靶標,揭示了dre-miR-21在斑馬魚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新的調控機制(圖1)。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由於rDNA序列具有高度重複性,因而這些序列上非常相似的rDNA的差異表達如何實現和相關Pol I轉錄調控機制等仍然未知。經典的長非編碼RNA和mRNA結構相似,含有5' 端帽子及3' 端多聚腺苷酸尾巴結構,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尤其是microRNA參與了炎症反應的發展
-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
近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首次發現了一個對於高增殖率細胞的核仁結構及功能至關重要的lncRNA,將其命名為LETN。研究還揭示了lncRNA LETN與其互作蛋白NPM1之間的共進化關係,對於未來的lncRNA功能研究具有高度的啟發性。
-
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
原發性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進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與肝癌發生、發展的關係,對揭示肝癌發生、發展的精確分子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藥物及判斷預後, 進一步提高我國肝癌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5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最新的研究發現,miRNA還能與mRNA的編碼區作用,提示蛋白翻譯過程也可能受miRNA調控。miRNA同時也調控細胞的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因此miRNA的表達異常可能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及發展相關。
-
非編碼RNA調控細胞周期研究取得新成果
細胞生長依賴於精確的細胞周期調控,一旦該體系中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細胞一旦通過G1/S檢查點,只能進行分裂,G1/S期的轉換點是細胞周期進程中的重要檢查點。Cyclin D1/CDK4複合物對細胞周期G1/S期的調控具有促進作用。
-
科學家發現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科學網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10月29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
中國科大在長非編碼RNA調控腫瘤細胞瓦博格效應中取得新成果
癌基因c-Myc是常氧條件下調控糖酵解的主要因子,在腫瘤細胞中的作用尤為顯著;而低氧誘導因子HIF1α通常是在低氧條件下才能被誘導表達用以調控糖酵解。但有不少研究發現,即便是在常氧條件下HIF1α也有著較高的表達水平。這兩個瓦博格效應的核心調控因子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迄今仍然沒研究清楚。
-
長鏈非編碼 RNA DANCR 在部分腫瘤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作為一種轉錄後調控因子,DANCR 可通過調控其下遊靶基因的表達或活性, 廣泛參與調節腫瘤的多種生物學行為, 比如細胞增殖、細胞凋亡、細 胞活性、細胞遷移、腫瘤血管生成等。1.1 DANCR 與腫瘤增殖 腫瘤細胞最主要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具有持續的增殖能力[16] 。腫瘤細胞無限制的增殖和凋亡的減少是導致腫瘤持續生長和遠處轉移的重要原因[17] 。
-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科學家發現長鏈非編碼RNA作用新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帶領課題組發現,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通過直接結合細胞漿中的信號轉導蛋白分子並影響其磷酸化的新方式而調控免疫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功能。該成果為研究lncRNA發揮生物學效應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並為免疫細胞分化發育與功能調控研究提出了新方向。相關成果發表於新一期《科學》。
-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中國科學院
該研究在SIRT1基因的啟動子區發現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Risa,並通過細胞和動物實驗研究發現下調Risa能夠增強自噬、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但深入調節胰島素敏感性的分子機制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新方法還有待研究。 翟琦巍研究組前期研究發現SIRT1可以調控胰島素敏感性(Cell Metab.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
已有相關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參與了胚胎發育、細胞增殖、分化、凋亡、感染以及免疫應答等幾乎所有生理或病理過程的調控,與惡性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代謝疾病等相關的突變約90%定位在非編碼區。論文通訊作者薛願超告訴《中國科學報》,與編碼蛋白質的mRNA不同,雖然非編碼RNA也攜帶遺傳密碼,但是它們往往不具有蛋白質編碼潛能。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
-
|運用多層組學研究非編碼RNA在肝癌的發生和轉移
該研究運用RNA-seq測序分析、TMT定量蛋白質組學的多層組學方法報導了SNHG10通過miR-150-5p / RPL4-c-Myb陽性反饋環調節SCARNA13的表達,而SCARNA13通過調節HCC中的SOX9促進肝癌細胞的增殖、侵襲和遷移。
-
科學家解析肝癌細胞侵襲機制
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肝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stabiliz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