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肝癌細胞侵襲機制

2021-01-09 科學網

 

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肝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stabilizes AIB1 protein and cooperates with it to promote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invasiveness」 於4月2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肝臟病學》(Hepatology)(影響因子10.885)上。

 

文章通訊作者是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俞春東教授,其課題組主要從事核受體及其共激活子在肝臟代謝及肝臟疾病中的作用,及核受體及其共激活子在炎症反應及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為09級碩士生劉永宏。

 

人類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肝臟腫瘤,在世界範圍內腫瘤相關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新患者,中國新病例佔了全球所有肝癌病例的一半以上(55%)。目前臨床上最主要治療肝癌的方法是手術切除和肝臟移植,經肝動脈栓塞的化療法則作為第二線治療。但是由於肝癌復發率高、且抗化療藥性強,整體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解析肝癌發生發展機制以尋找有效的預後判斷標誌物與治療靶標。

 

B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與人類肝細胞癌的發展密切相關,而B肝病毒X蛋白(HBx)在肝癌的進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AIB1蛋白在68%的人肝癌標本中過度表達並可通過增強細胞增殖和侵襲能力而促進肝癌的進展。由於HBx和AIB1在肝癌進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希望了解它們是否協同促進了肝癌的發展。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與HBx陰性肝癌組織相比,HBx陽性肝癌組織中AIB1蛋白的水平較高,並且HBx蛋白水平和AIB1蛋白水平呈正相關。在不影響其mRNA水平的情況下,HBx可通過延長AIB1蛋白的半衰期來使AIB1的蛋白水平增加。HBx蛋白通過與AIB1的結合來阻止E3 泛素連接酶Fbw7a和AIB1的結合,進而抑制Fbw7a對AIB1的泛素化降解。此外,HBx和AIB1可募集到MMP-9 啟動子上協同促進MMP-9啟動子的活性,進而增強MMP-9在HepG2 細胞中的表達而促進細胞的侵襲能力。

 

該研究表明HBx可穩定AIB1蛋白並與它協同促進肝癌細胞的侵襲,說明HBx和AIB1之間的相互作用在B肝病毒相關的肝癌進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缺氧外泌體對肝癌Huh7細胞增殖、遷移及侵襲的影響
    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一種常見的高度惡性腫瘤,其全球發病率逐年增長,在腫瘤相關死亡原因中位居第2位。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原發性肝癌中佔比接近90%,全世界每年有超過70萬人死於肝細胞癌,僅我國就佔了死亡總數的50%。雖然診療水平不斷提高,但高復發率及轉移率仍嚴重影響患者預後。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
  • 中國科大科學家給肝癌細胞拍「超清寫真」
    原標題:我科學家給肝癌細胞拍「超清寫真」一張肝癌細胞的「超清寫真」,標誌著我國原位蛋白質磁成像解析度挺進10納米時代!4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要創新成果,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濤院士團隊合作,利用研製出的細胞原位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臺,實現對細胞原位鐵蛋白分子中鐵離子的磁性自旋成像,將原位蛋白質磁成像解析度推進到10納米。該成果發表在4月出版的著名期刊《科學·進展》上。傳統磁共振技術無法對人體細胞內部分子成像。
  • 我科學家構建新型人肝癌細胞系
    科技日報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曾歡歡)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朱海珍教授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出一株名為HLCZ02的新型人肝癌細胞系,可應用於細胞或動物模型。它的構建,為材料匱乏的肝癌研究領域高分化類型腫瘤實驗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日前,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 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肝癌位列全球腫瘤疾病致死率第二位。HCC作為原發性肝癌中最主要的一種亞型,其比例佔全球肝癌的70%~85%,其中新增肝癌病人的55%在中國。HCC癌細胞具有區別於一般正常肝細胞的特有屬性,如抗細胞凋亡、生長信號自給自足及顯著激活的增殖、侵襲和轉移能力等。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科學家們利用肝癌細胞的自身特點,如相關基因突變,先將肝癌細胞誘導進入細胞衰老狀態,再特異清除肝癌細胞,這樣的治療模式對人體正常生長細胞並無影響。這種組合拳式或分步式(「One-two punch」)治療,可避免患者接受化療,因嚴重毒副作用而受苦的現狀。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新研究:ARID2可調控肝癌細胞轉移 有助改善...
    不少患者一發現自己患上肝癌,已經到了晚期。有沒有機制可以更好地提供預測機制,實現改善的治療作用呢?此前有研究顯示,上皮間充質(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轉化增強了腫瘤細胞的運動、侵潤及耐藥能力。因此,鑑定EMT抑制分子並且揭示其作用機制將有助於肝癌的治療。
  • 肝癌幹細胞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科學家發現,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所有癌細胞都不相同。在一組癌細胞中,有一個罕見的細胞子集被稱為癌症幹細胞(CSC),其功能與正常幹細胞相似。它們是導致癌細胞形成、更新和增殖的原因,是維持癌症的「原動力」。在癌症患者中,如果你切除一個腫瘤並清楚了所有其他癌細胞,卻讓CSC依然存活,則會導致癌症重新生長。
  • 科學家解析端粒酶作用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癌症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端粒酶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細胞中的端粒酶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合成修復染色體上的端粒:這取決於細胞是否正常分裂
  • NK細胞免疫治療肝癌,疾病控制率可達71.4%!
    目前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由於患者確診時大多已處於中晚期,預後較差,有時會採用放射治療和介入治療【1】。對部分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只能採用保守治療,效果並不理想。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即自然殺傷細胞,是防禦病毒感染和腫瘤侵襲的第一道防線,具有廣譜消滅癌細胞的特性。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浙大專家揭秘:第一個肝癌細胞如何躲過免疫系統追殺
    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第一個肝癌細胞會把人體內的免疫衛士「招募」為自己的幫兇,這對肝癌起始細胞的存活和肝癌發生起關鍵作用。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斌教授課題組日前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肝癌剛剛發生時,單個肝腫瘤起始細胞如何通過一系列活動逃避免疫系統的殺傷。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肝癌發病原理及開發相關的免疫治療手段將產生重要影響。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10月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周虎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高大明課題組合作的最新成果「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頂級期刊《細胞》刊發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早期復發肝癌相關研究...
    復發性肝癌在肝癌手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60%至70%,其中三分之二是在術後兩年內復發(早期復發),成為影響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臨床研究中的難點。  研究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研究當中揭示的復發性肝癌腫瘤細胞與免疫系統博弈的微觀過程,堪比精妙「諜戰情節」。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提出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
    該研究通過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結合高通量化合物篩選,首次發現誘導TP53基因突變的肝癌細胞發生衰老再進而特異清除肝癌細胞而對正常生長細胞無影響的肝癌精準治療策略,創新性闡述了「One-two punch(組合拳式或分步式)」肝癌治療模式,有望為肝癌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仇逸)先誘導腫瘤細胞衰老,再進行精準清除,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在《自然》在線發表。
  • 牛樟芝子實體萃取物對於人類肝癌細胞株 HepG2 之細胞凋亡機制探討
    牛樟芝子實體萃取物對於人類肝癌細胞株 HepG2 之細胞凋亡機制探討
  • 我國科學家揭示m6A調控腫瘤細胞上皮間質化新機制
    (EMT)過程中mRNA的m6A顯著上調,其可通過促進EMT關鍵轉錄因子Snail的翻譯從而促進腫瘤EMT及侵襲轉移。   EMT是上皮細胞獲得間充質細胞特質的一種重要現象,即細胞獲得具有纖維母細胞樣的形態,增強的運動性,通過丟失黏附性和緊密連接,跨越基膜與鄰近細胞進行交流。EMT的概念最初由胚胎學領域的發育生物學家提出,近年來已擴展到腫瘤的進展、侵襲和轉移,被認為是腫瘤轉移起始和關鍵步驟。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