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頂級期刊《細胞》刊發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早期復發肝癌相關研究...

2021-01-08 網易

2020-12-24 08:51:29 來源: 上觀新聞

舉報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今晨傳來喜訊: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該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據悉,原發性肝癌在我國是高發惡性腫瘤,每年新檢出病例佔全球一半以上,致死率居高不下,成為臨床腫瘤研究的前沿熱點。復發性肝癌在肝癌手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60%至70%,其中三分之二是在術後兩年內復發(早期復發),成為影響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臨床研究中的難點。

  研究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研究當中揭示的復發性肝癌腫瘤細胞與免疫系統博弈的微觀過程,堪比精妙「諜戰情節」。

  研究團隊發現復發性肝癌與原發性肝癌的免疫細胞類群分布有差異。在早期復發肝癌腫瘤當中,3種與腫瘤免疫相關的免疫細胞數量有顯著差異: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進攻的CD8+ T細胞數量更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更少。

  專家解釋,表面看來,復發性肝癌當中,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研究團隊由此推斷,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一樣。之後研究團隊發現,在復發性肝癌當中,腫瘤細胞「狡猾」得超乎意料。

  「假扮平民,矇混過關」。

  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矇混過關,免疫系統不易察覺。復發性肝癌當中,有大約50%的CD8+ T細胞來自原發性肝癌,它們有免疫記憶,可以對抗原快速進行二次打擊,發揮高效的免疫殺傷作用。但在復發性肝癌中,這些CD8+ T細胞卻始終處於未激活狀態,細胞毒性低,克隆擴增數量少,根本沒有發揮免疫殺傷功能。這是什麼緣故?

  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是一支非常狡猾隊伍,它們也來自於原發性腫瘤細胞,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少數派分支,容易被免疫系統忽略。具備免疫記憶的CD8+ T細胞並不認識它們,最終放任這些腫瘤細胞生長,復發腫瘤就不再受控。

  「教官」半路去喝酒,「新兵」空轉悠。

  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迷惑「教官」,「新兵」得不到訓練,預備方案也失效了。在原發性腫瘤當中,機體原本有一套機制來補足上述的免疫漏洞,那就是依靠DC細胞識別腫瘤抗原,指導新的CD8+ T細胞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然而,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也發展出了對策,它們大量表達PD-L1分子,優先與DC細胞結合,導致DC細胞被佔位,無法將免疫激活信號傳遞給還未受過免疫訓練的CD8+ T細胞,使得新來的CD8+ T細胞不能被激活,也就發揮不出免疫殺傷功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在今晨發布會上表示,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研究從單細胞水平系統解析了肝癌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和尋找有效肝癌復發轉移防治新策略提供更多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期盼發掘更多潛在治療靶點,起到治療上「1+1大於2」的效果。

  另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華大基因共建「中•華精準醫學中心」成立5年來,在多組學基礎科研、臨床檢測應用以及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尤其在肝癌精準醫學研究領域,雙方合作在Cell、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誌發表多項重要成果,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中山醫院在肝膽腫瘤臨床診治的特色和華大高通量多組學前沿研究技術的優勢,圍繞腫瘤精準醫學的關鍵科學和臨床問題開展系統的合作研究。

  該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創新集群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以及頓慧醫療的技術支持。

  欄目主編:顧泳 本文作者: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中山醫院破解肝癌術後復發臨床難題
    12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在《細胞》(Cell)雜誌上刊發了一項肝癌早期復發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重要指導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專家: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刊發了一項復發肝癌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相關成果發布會於12月24日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孫惠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華大集團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長三角首席代表楊爽,華大研究院超級細胞研究所所長劉龍奇、華大研究院精準健康研究所所長金鑫
  • 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又一新突破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2009年,樊嘉院士團隊開展的研究探索了PD-1抗體預防肝癌術後復發的個體化方案。目前,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正在進行中。 微環境免疫檢查點:PD-Ls擴增 癌細胞中,PD-L1/L2呈現一定比例的擴增,癌細胞免疫抑制與PD-L1/L2高表達顯著相關。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樊嘉院士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Cell》: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去年12月23日,權威醫學雜誌《Cell》發布了一篇由我國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 肝癌診治重大突破:「中山智造」誕生兩項「全球首例」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副院長周儉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研發出「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研製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號...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陳靜 攝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確診的肝癌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是根治性治療肝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居高不下。醫學專家們一直致力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希望制定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湯釗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前任理事長郝希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李強、秘書長王瑛,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所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陳靜 攝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確診的肝癌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是根治性治療肝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居高不下。醫學專家們一直致力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希望制定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醫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深度好文,值得收藏!
    樊嘉院士 樊嘉,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比如小肝癌變小了,原來小肝癌平均四公分,現在小肝癌最大只有三點幾公分,平均兩公分,我們手術以後,他的生存率越來越高。還有手術後的綜合治療,復發轉移的治療效率明顯提高。再比如說液體活檢,液體活檢可以儘早地發現早期肝癌。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2019年2月28日,由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等完成的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成果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首次描繪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
  • 樊嘉:強化肝癌高危人群早篩意識 讓治療更有效
    「要進一步提高肝癌早危人群的早篩意識,強化重點高危人群的定點篩查工作,使患者能夠更早接受更有效的治療。」在近期於上海舉辦的 2020首屆中國癌症防治年度大會 ——「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肝膽腫瘤專家評審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
  • 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榮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樊嘉教授。
  • 華南理工大學2名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鍾裕與謝嘉睿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與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的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