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2020-11-27 上海觀察

 

醫產研「中山智造」模式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創新研發成果。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前樣本處理

我國每年新診斷肝癌佔全世界55%,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二位。現有數據統計顯示: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早期肝癌經根治性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可現實非常殘酷: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性症狀,約8成患者首診已進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即便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5年內仍有60%至70%患者出現轉移復發;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僅為7%左右。

 

突破早期診斷大關,對肝癌診治的提升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樊嘉領銜團隊歷經9年攻關,在患者血漿中篩選到由7個miRNA組成的早期肝癌診斷分子標記物(目前分子標記物模型已獲中、日、韓專利)。試劑盒僅需採集0.2ml血漿,通過對其中7個肝癌相關微小核糖核酸檢測結果的綜合評估,可準確診斷肝癌,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達80%以上。

 

樊嘉介紹,臨床約30%至40%的甲胎蛋白陰性(簡稱「AFP」)患者,很難通過常規手段發現肝內腫瘤。試劑盒突破了這一盲區,用84%的靈敏度、88%的特異性,可篩查出AFP陰性肝癌患者。應用試劑盒,進行血液檢測同時配合影像學檢查,還能顯著提高對包括小於2釐米小肝癌在內的各種臨床分型肝癌診斷效能,以此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試劑盒實時動態監測肝癌治療效果,及時預警腫瘤復發和進展的發生,性能超出傳統甲胎蛋白檢測約35%。至於便捷的採集方式,將在患者整個治療隨訪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臨床可通過多次血液檢測及時反映治療效果、預警腫瘤進展,減少患者對傳統影像學檢查的依賴。

miRNA7™試劑盒效果圖

據悉,應用試劑盒已完成多中心臨床驗證,並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認證。2017年8月獲得CFDA的三類器械註冊證和生產許可證。今年起將通過全國20個省多中心臨床使用推廣,成為臨床醫生肝癌診斷、患者預後療效監測更有效的工具。業內專家預計,隨著試劑盒的普及,我國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切實降低死亡率。

 

論壇同時傳出消息,醫學界近年來一致認為,「外周血中游離的循環腫瘤細胞」(簡稱「CTC」)是腫瘤轉移復發的「種子」。樊嘉領銜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檢測「CTC」,發現「循環幹細胞樣肝癌細胞」可作為肝癌切除術後復發預測新指標。團隊自主研發多種CTC分選檢測技術,並研製全球首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原型機和檢測試劑盒,相關核心技術已獲3項發明專利、申請發明專利5項。

 

樊嘉介紹,全球首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實現「從全血標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動樣本處理(包括血液離心,液體處理,CTC捕獲,細胞染色等步驟);捕獲CTC靈敏度達90%以上,同時可用於下遊單細胞測序分析,揭示每個CTC細胞的基因突變和表達譜,這將為臨床實現肝癌早診早治、有效預測復發、療效監測以及幹細胞研究建立良好平臺。

 

有鑑於卓越創新研究,今天中山醫院、上海頓慧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籤署了《技術專利轉讓協議》和《技術專利許可協議》,以3000萬元人民幣將研發過程中產生的8項核心發明專利授權轉讓或許可。

 

記者獲悉,中山醫院、上海頓慧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攜手合作成立「中山-頓慧診療新技術轉化中心」,實現從「醫院-轉化平臺研發-企業生產-實驗室應用」四點一線高度統一協作模式,研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診療新技術。樊嘉表示,通過創立「醫-研-產」新模式,打通醫學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實現創新鏈、產業鏈的無縫整合,這一新模式不僅將加快先進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更能提升國產診療新技術核心競爭力至國際先進行列,繼而服務更廣泛患者人群。

題圖說明:人員進行miRNA7的檢測工作,樣本加樣

相關焦點

  • 肝癌診治重大突破:「中山智造」誕生兩項「全球首例」
    醫產研「中山智造」模式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創新研發成果。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副院長周儉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研發出「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研製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 頂級期刊《細胞》刊發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早期復發肝癌相關研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今晨傳來喜訊: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據悉,原發性肝癌在我國是高發惡性腫瘤,每年新檢出病例佔全球一半以上,致死率居高不下,成為臨床腫瘤研究的前沿熱點。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來源/院方供圖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湯釗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前任理事長郝希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李強、秘書長王瑛,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所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
  • 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落戶上海中山醫院
    今天,全球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 uEXPLORER 探索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裝機,即將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探索者」從誕生起就聚焦著全世界的目光——中美頂級科研團隊強強聯手、分子影像史上革命性的超高參數、被《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雜誌評為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在臨床與科研上,TA還能有什麼樣的突破進展?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相關成果發布會於12月24日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孫惠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華大集團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長三角首席代表楊爽,華大研究院超級細胞研究所所長劉龍奇、華大研究院精準健康研究所所長金鑫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中山醫院破解肝癌術後復發臨床難題
    12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在《細胞》(Cell)雜誌上刊發了一項肝癌早期復發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重要指導
  • 樊嘉教授!
    11月28日 中國科學院兩年一度的 院士增選名單正式揭曉 今年共計有61名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 其中 第三屆鹽城傑出人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樊嘉當選 鹽城中學1974屆校友 南京理工大學發射動力學研究所所長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 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肝癌發病率居第六位,死亡率居第四位。 闡明肝癌免疫微環境是重中之重 PD-1/PD-L1抗體在肝癌中的有效率居於各類藥物之首,但仍有待提高。因此,深入闡明肝癌免疫微環境調控機制,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 樊嘉:強化肝癌高危人群早篩意識 讓治療更有效
    「要進一步提高肝癌早危人群的早篩意識,強化重點高危人群的定點篩查工作,使患者能夠更早接受更有效的治療。」在近期於上海舉辦的 2020首屆中國癌症防治年度大會 ——「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肝膽腫瘤專家評審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專家: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據悉,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在我國是高發惡性腫瘤,每年新檢出病例佔全球一半以上,致死率居高不下
  • 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樊嘉教授。  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的是: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教授。
  • ...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號...
    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對滿足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意義重大。2018年起,西安理工大學劉丁教授團隊與西安奕斯偉矽片技術有限公司緊密協作,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直徑300毫米、長度2100毫米的高品質矽單晶材料。實現了採用自主研發國產裝備拉製成功大尺寸、高品質集成電路級矽單晶材料的突破。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對滿足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意義重大。2018年起,西安理工大學劉丁教授團隊與西安奕斯偉矽片技術有限公司緊密協作,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直徑300毫米、長度2100毫米的高品質矽單晶材料。實現了採用自主研發國產裝備拉製成功大尺寸、高品質集成電路級矽單晶材料的突破。
  • 又一新突破!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又一新突破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醫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深度好文,值得收藏!
    樊嘉院士 樊嘉,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長期從事肝癌臨床診治、肝癌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及其轉化。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201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全球首臺全景動態PET-CT落戶中山醫院
    全球首臺全景動態PET-CT落戶中山醫院 2019-04-23 12PET-CT落戶中山醫院  上海「醫研產」結合再育新成果,國產尖端醫療器械邁入臨床試驗階段  本報訊 (記者唐聞佳 通訊員齊璐璐 金曉璐)上海「醫研產」結合再育新成果:昨天,全球首臺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uExplorer探索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裝機,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