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強化肝癌高危人群早篩意識 讓治療更有效

2021-01-09 騰訊網

「要進一步提高肝癌早危人群的早篩意識,強化重點高危人群的定點篩查工作,使患者能夠更早接受更有效的治療。」在近期於上海舉辦的 2020首屆中國癌症防治年度大會 ——「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肝膽腫瘤專家評審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

「中國的肝癌患者佔全球肝癌患者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肝癌的發病率在十大腫瘤中排名比較高,且病情進展比較快,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兩大主要特徵。」樊嘉介紹,經過臨床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及企業的近五十年努力,我國的肝癌診斷和治療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是我國在肝癌的早篩方面依舊存在一些不足,手術是肝癌患者治療並可以進行長期生存的重要手段,早期篩查能夠有效提高肝癌早期發現率,有助於患者得到早期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與此同時,我國因B肝病毒感染、肝硬化導致的肝癌發病率也比較高,需要加強高危人群肝癌預防意識,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以降低肝癌的發生率。

樊嘉表示,近年來,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也為中晚期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方法。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能夠通過個性化、精準化的綜合治療方法,對已經無法手術的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在未來,希望能夠將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等藥物納入醫保,進一步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提高藥物可及性,為患者減輕負擔。

為了加速健康中國2030的實現,樊嘉建議,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通過相應的措施,開展肝癌早篩工作,將具有肝炎、B肝病毒背景的高危人群作為重點對象進行定期檢查。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大眾健康素養,加強吸菸飲酒的危害宣傳,引導大眾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也希望醫療工作者能夠加強臨床研究,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手段和方案,降低肝癌的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

對於即將舉辦的2020年首屆中國癌症防治年度大會暨「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啟動儀式,樊嘉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此次活動評選出我國肝膽腫瘤領域的青年才俊,他們將在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扛起我國抗腫瘤事業的大旗。希望他們能夠始終保持樂於奉獻、以病人為中心、有良好醫德和同情心的優秀素質,同時不斷打磨專業技術,潛心研究,勇於創新,並通過科研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成為一名「真正的良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早篩是關鍵
    按發病病例數排位,肺癌位居全國發病首位,每年發病約78.1萬,其後依次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  如何通過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癌症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 王紅陽:全球50%以上肝癌患者都在中國,早篩迫在眉睫!
    在我國,肝癌是最具挑戰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5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在中國,在60歲以下的人群中,肝癌是發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惡性腫瘤。 過去在和腫瘤的抗爭當中,人們把重點放在了終末期腫瘤的治療上,現在,我們需要把研究的重點前移,把腫瘤的診療埠前移到惡性腫瘤發生之前或早期,進行早篩查,從而做到能夠早發現早治療。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現有數據統計顯示: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早期肝癌經根治性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可現實非常殘酷: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性症狀,約8成患者首診已進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即便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5年內仍有60%至70%患者出現轉移復發;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僅為7%左右。 突破早期診斷大關,對肝癌診治的提升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 和瑞基因「早晚」兩款新品問世:肝癌早篩產品落地,肺癌產品還會遠嗎?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9月21日,在2020年CSCO大會上,和瑞基因首次公布多瘤種早篩早診路線圖: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和瑞基因將交付5到8種中國高危高發腫瘤早篩早診的研究成果,並進行產業化落地。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瘤種的研發?
  • 泛生子與中國生物製藥子公司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關係肝癌早篩HCC...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姜楠日前,泛生子(納斯達克代碼:GTH)宣布與中國生物製藥旗下子公司——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大天晴」),就基於液體活檢技術的肝癌早篩產品HCCscreen籤署中國獨家戰略合作協議。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免疫微環境調控因子、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免疫微環境的可塑性、免疫治療策略及展望五個方面闡述了樊嘉院士團隊關於免疫微環境的系列探索。
  • 【深度研究】癌症早篩:創新萌芽期的藍海市場, 中外同臺競技的新興...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晚期,治療預後差,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在充分有效且副作用低的癌症治療技術被被開發出來之前,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治療效果的關鍵。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在過去的 20 年,美國患癌人群總死亡率已經下降 25%,而中 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於上升態勢,未見拐點。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 晚期,治療預後差,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在充分有效且副作 用低的癌症治療技術被被開發出來之前,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 治療效果的關鍵。
  • 早篩技術不放過一點癌症的蛛絲馬跡
    近日,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發表系列文章,回顧了2020年裡令人矚目的10項醫學領域的進步,其中之一就是癌症早篩技術。「早期篩查可以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疾病負擔,並降低死亡率。其中,高危人群每10年一次結腸鏡檢查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試驗(FIT)檢查是國際一級推薦篩查技術。科學研究表明:定期的腸鏡檢查能夠降低40%—60%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 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比較而言,從70年代到90年代,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曾是中國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城市及農村。大腸癌的發病趨勢不容忽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受益?「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仍在增長,且發達地區,如沿海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
  • 泛生子基於NGS技術的肝細胞癌早篩液體活檢產品獲美國FDA「突破性...
    根據與美國FDA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的溝通,HCCscreenTM的適用人群為肝細胞癌高風險人群,包括B肝病毒(HBV)感染和/或肝硬化人群。美國FDA的「突破性醫療器械」稱號, 旨在認定那些具備潛力更有效地診斷或治療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的醫療器械。
  • 百億併購爆發、首個「早篩」註冊證獲批,癌症早篩市場風口已來
    中國首張癌症早篩註冊證11月9日,中國第一個癌症早篩產品——「常衛清」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預期用途中明確該產品適用於「40-74歲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這是中國目前唯一一款癌症早篩產品,註冊證中明確寫明了「篩查」的預期用途。
  • 癌症早篩基因檢測幫助你有效抗癌
    癌症防治的關鍵出路為「三早」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療率的關鍵。只要早期發現,90%的癌症完全可以治癒。認真做好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工作,則癌症的死亡率可減少約三分之一。
  •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體檢人群中的腸癌早篩價值顯現
    因此,在結直腸腫瘤的預防管理方面,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環節。這與2018年《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提出的「初篩、精篩和診治」三步路徑相契合,通過一些無創技術進行初篩和精篩,從而逐步濃縮高危人群,然後將腸鏡放在診治這一環節,主要對濃縮的高危人群進行腸鏡檢查,提高檢出效率,俗話講「好鋼用在刀刃上」,確保合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早診早篩對於提高生存期、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非常有意義。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其中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我國居民腫瘤早篩觀念較低,60%~8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錯過了腫瘤治療的最佳時期。腫瘤病人生存率隨著時間的推移是逐漸下降的,如果把診斷和治療從III期推移到I、II期,那麼腫瘤的死亡率起碼可以降低一半。
  • 有慢性闌尾炎竟是大腸癌高危人群?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龍頭新聞訊(實習生 張慧鑫 曹悅 記者 薛宏莉)你知道嗎,有慢性闌尾炎病史的患者竟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消化內科正式加入「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旨在通過規範消化內鏡診療,幫患者提高篩查意識,建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防控體系。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不久後,歐陽無意間摸到腹部有腫塊,於是去醫院檢查,繼而確診為肝癌。 拿到檢查報告,歐陽一家都崩潰了!可是更讓人心寒的是,歐陽的腹部腫瘤約12公分大,屬於巨塊型肝癌,且並門靜脈右後支癌栓。 雖然歐陽的情況並不好,但是想著他還年輕,所以醫生們商量再三,還是決定給歐陽進行手術。
  • 提高肺癌早篩意識 肺癌治療向慢病化發展
    以腫瘤免疫治療為代表的創新治療手段為肺癌患者提供了長期生存的可能。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李峻岭在出席近日舉行的「給生命以時光——『一期一會說肺癌』疾病教育公益講座」北京場上表示,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人們應提高早期篩查意識,不同階段不同疾病類型的患者也應根據身體的評定情況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