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1-01-13 網易

2020-12-24 16:25:11 來源: BGI華大

舉報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該論文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系統地展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的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靶向肝癌免疫微環境為基礎的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思路。

  相關成果發布會於12月24日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孫惠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華大集團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長三角首席代表楊爽,華大研究院超級細胞研究所所長劉龍奇、華大研究院精準健康研究所所長金鑫,華大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吳逵等出席會議。

  

  發布會現場合影

  發布會上,樊嘉院士在介紹該研究成果時提到:腫瘤治療進入免疫時代,但有關腫瘤免疫機制的認識還不足,這項研究深入解析免疫微生態的演化在促進腫瘤進展中的機制,在臨床實踐中對肝癌免疫治療、聯合治療,以及新藥研發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樊院士同時期待中山醫院與華大繼續合作應用最新技術,更深入探索腫瘤未知的機制。

  汪建進一步強調了華大在組學技術的創新突破,對認知生命、認知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變革對不同腫瘤生物學機制的理解,更期待科學技術與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助力提升精準醫學水平。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是最為惡性的腫瘤之一。手術切除是目前肝癌治療的首選方式,但其術後5年內復發率高達60%-70%。肝癌術後復發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肝癌的復發機制,解析復發肝癌的免疫微環境,進而尋求有效的靶向免疫幹預策略,已成為進一步提高肝癌病人總體生存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研究通過對12例原發肝癌和6例早期復發的腫瘤及癌旁組織的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從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類型分布、狀態和表達特徵等方面系統地比較了原發與復發肝癌的差異,描繪了復發肝癌中獨特的腫瘤微環境。

  

  研究設計示意圖

  研究團隊通過比較發現雖然主要免疫細胞類型在原發和復發肝癌中的均能檢測到,但復發肝癌組織中有較多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和CD8+ T細胞,而調節性T細胞比例較低。這些免疫組成的差異在4例配對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單細胞數據和47例配對的原發和復發腫瘤組織免疫組化染色結果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吳靚博士介紹到,復發腫瘤中看似非「典型免疫抑制」的微環境並未能給復發肝癌帶來良好的預後。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對CD8+ T細胞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復發肝癌中的CD8+ T細胞並不像在原發腫瘤中的那樣處於典型的耗竭狀態,而是以高表達KLRB1(CD161)為主要特徵,處於一種固有細胞樣、低殺傷、低克隆擴增的狀態。並且通過生存曲線分析發現處於該狀態的細胞的富集與肝癌的不良預後相關聯。

  

  復發性肝癌中CD8+ T細胞高表達KLRB1(CD161)呈現低細胞殺傷表型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復發腫瘤中有更多比例的表達CD274基因(編碼PD-L1蛋白)的腫瘤細胞。通過細胞相互作用分析及多色螢光染色,研究者推測復發腫瘤細胞可能通過PD-L1-CD80競爭性抑制DC細胞激活T細胞的所需的CD28-CD80結合,從而影響DC對T細胞的有效激活,這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治療肝癌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意義。

  

  CD274基因(PD-L1)在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高表達競爭抑制DC細胞激活T細胞

  本研究揭示了原發性和早期復發肝癌之間腫瘤微環境的差異,探究了復發肝癌中免疫失活狀態的形成原因。這為深入地理解早期復發相關的機制,尋求新的肝癌的免疫治療靶點和生物標誌物開發提供新的思路和有價值的資源。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楊欣榮主任醫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劉石平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孫雲帆主治醫師、周愷乾博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吳靚博士、鍾裕博士、侯勇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頂級期刊《細胞》刊發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早期復發肝癌相關研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今晨傳來喜訊: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據悉,原發性肝癌在我國是高發惡性腫瘤,每年新檢出病例佔全球一半以上,致死率居高不下,成為臨床腫瘤研究的前沿熱點。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中山醫院破解肝癌術後復發臨床難題
    12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在《細胞》(Cell)雜誌上刊發了一項肝癌早期復發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重要指導
  • 領星攜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宇紅教授揭示肉瘤亞型分子特徵
    導讀近日,領星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宇紅教授合作撰寫學術論文「Integrated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ed Mutation Patterns of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and Leiomyosarcoma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Cell》: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去年12月23日,權威醫學雜誌《Cell》發布了一篇由我國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專家: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而復發性肝癌,在肝癌手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60%~70%,其中有2/3是在術後2年內復發(早期復發),成為影響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臨床研究中的難點。
  • 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又一新突破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2020年11月12-11月15日,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花城廣州隆重召開。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 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掛牌成為復旦大學附屬醫院
    圖說: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掛牌成為復旦大學附屬醫院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在即將迎來開業五周年之際,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再添發展新機遇:昨天,復旦大學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籤署協議,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掛牌成為復旦大學附屬醫院。
  •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聯合會診市場信息網   2020-11-19 09:10:42   來源:    評論:   2020年11月21日-22月22日,由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病教研室副主任秦立模,攜手南京膚康皮膚醫生團,在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為我省廣大皮膚病患者舉行大型專家會診
  • ...乳腺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化療|卡培他濱
    經過8年努力,一項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領銜的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試驗研究成果,在全球腫瘤學頂尖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線發表。據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介紹,化療仍然是三陰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對於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術後以蒽環類化療藥物和紫杉醇類化療藥物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是其標準的治療方案。但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仍徘徊在80%左右,已成為生存率的一個「瓶頸」。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防控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周儉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共同擔任此次大會主席;北京協和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吳鳴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華大基因腫瘤事業部負責人朱師達博士、華大數極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汪宇盈博士、華大基因腫瘤研發技術負責人吳惠子博士分別分享了關於卵巢癌、腸癌、肝癌三個方向的國內外研究、臨床治療進展,
  • 2020 NCCN卵巢癌指南解讀回顧|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化療|腫瘤|...
    本次會議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小華教授擔任會議主席,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林仲秋教授進行指南解讀,並邀請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高雨農教授、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李從鑄教授、雲南省腫瘤醫院楊宏英教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 孟志強教授:T+A肝癌免疫聯合療法中國上市,獲益不止步於晚期患者
    繼T+A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肝癌一線治療適應證後,該方案也在中國獲批,並於2021年1月9日,在上海成功舉辦上市會。【腫瘤資訊】特別邀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孟志強教授,就T+A方案為肝癌治療帶來的變革和未來潛力進行深度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