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2020-11-28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12月6日,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湯釗猷院士從醫執教65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40位「新生」超過20年的肝癌病友唱起了歡快的《歌聲與微笑》,其中生存40年以上者有3人,最長生存已達48年。當天下午,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奇蹟締造者」們和病友們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研究所的50歲生日。時光長廊中,另一幅28年前的畫面與之交織重合:在1991年的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上,生存10年以上的30位肝癌病人以一曲合唱「震撼」了國內外專家。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湯釗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前任理事長郝希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李強、秘書長王瑛,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所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以及附屬中山醫院黨政領導班子、各科室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半個世紀前,權威的教科書上寫著:「肝癌的病程是2-5個月。」當時,一個人患了肝癌就等於被宣判了死刑,而且送進醫院的病人已多為肝癌晚期。有這樣一群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使肝癌術後的累計5年生存率由上世紀60年代的14%提到如今的64%,創造了肝癌治療的「世界奇蹟」。


會上,一個視頻短片回顧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締造奇蹟的50年:1969年起步的肝癌研究所前身,由湯釗猷聯手著名肝外科專家餘業勤、楊秉輝、周信達、林芷英等老一輩專家教授成立「腫瘤小組」。1988年經衛生部批准成立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隸屬上海醫科大學,下設肝癌內科、外科及實驗室。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兩校合併後,研究所更名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

過去的50年裡,肝癌診療領域的多個「第一」在此誕生。湯釗猷首次提出「亞臨床肝癌」概念,領導了肝癌「早診早治」,開創肝癌診治新局面,使肝癌從不可治變成了部分可治;他在國際上首次建成「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系統」,並提出肝癌轉移復發新理論。在此基礎上,「小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及「轉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統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轉移研究中的應用」分別獲1985年和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新一代學科帶頭人樊嘉對肝癌肝移植、肝癌門靜脈癌栓綜合治療等進行系統研究,創造了多項本市、全國乃至世界記錄,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適應證——「上海復旦標準」,牽頭制定《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已成功轉化並生產上市的「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實現籤約轉化的「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兩項研發成果分別對應肝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肝癌治療效果實時動態監測,以及肝癌復發轉移和診治療效預測,突破了以往限制肝癌病人手術療效的瓶頸,且均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球「首例」。作為現任肝外科主任,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教授周儉帶領肝外科團隊創新開展Alpps、廢棄肝活體移植等肝移植新技術,著力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建設,繼續深化肝癌肝移植後復發轉移防治等臨床研究。

正如焦揚所總結的:「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今年恰逢湯釗猷進入醫學界70周年、從醫執教65周年、加入中國共產黨60周年、從事肝癌臨床與研究50周年、帶領團隊開始在國際醫學界佔據一席之地40周年。多年來,湯釗猷始終胸懷國家、心繫人民,始終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堅持嚴謹進取、團結創新,堅持立德樹人、甘為人師。他的人生歷程,很好地詮釋了「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正誼明道」的上醫院訓和中山醫院「一切為了病人」的立院初心。

「50年前對於肝癌病人來說就是六個字,『走進來、抬出去』,短則幾日幾周,長則幾月都走了。而現在,可以用另外六個字來概括,就是『走進來、走出去』。」年近90歲的湯釗猷感慨,回顧這半個多世紀來和曾被稱為「不治之症」癌魔的抗爭之路,他將自己「嚴謹進取,放眼世界」的座右銘,改動了兩個字寄語年輕醫生——「嚴謹進取,走向世界」。「當年我們很少有機會能夠出國,只能夠從世界的角度了解世界,追趕世界,超過世界。現在我們國家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完全可以走出去,揚我們中華文明的精髓,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樹立更好的榜樣,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嚴謹——嚴謹是基礎,一定要嚴謹、進取。只有嚴謹而沒進取,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所以在嚴謹的基礎上,還要創新,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的一個大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原發性肝癌發生在中國。據樊嘉介紹,前輩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對於肝癌的預防、診斷、治療、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都處於國際一線領先水平,這些為年輕醫生進一步深入認識和研究肝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但是,由於肝癌的複雜性和高度的異質性,目前對肝癌的診療和認識還不是非常全面,尤其是在肝癌如何達到早期診斷方面。他認為,對於從事肝癌研究的學者和臨床醫生而言,應該更進一步地了解和重視肝癌發生發展、復發轉移的機制,在研究這些機制的同時,思考如何突破肝癌領域的瓶頸;而對於一些已經取得明顯進展的「瓶頸」問題,怎樣通過研究、以及在臨床上發現問題後再回到基礎進一步驗證分析。「肝癌研究所50周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我們的工作,將進一步深入解讀最新進展,積極探索新發現的臨床問題,將這些問題帶到研究中去、更好更快地解決它們,加強『醫研產』結合,不斷地提升肝癌的診斷率和治療效果。」

50年,是一個創造肝癌診治「世界奇蹟」、值得紀念總結的裡程碑,也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起點。焦揚在致辭中強調,邁入新時代,復旦大學正在朝著全面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邁進。世界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醫學院和附屬醫院,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大學和公立醫院的根本特色、根本優勢,主動對接服務創新強國、健康中國戰略,為國家和人民產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務、培育一流人才。期待肝研所的師生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堅持走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道路,發展「精準醫學」、強化「轉化醫學」。不斷瞄準醫學前沿、攀登學術高峰,產出更多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原創成果;不斷將最新科研成果轉變普及為先進臨床技術,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不斷培養醫學創新領軍人才,培訓大量高素質醫療骨幹。爭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肝腫瘤醫學中心,為復旦大學一流醫學院、一流附屬醫院和一流學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人民衛生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研討會上,多位國際肝癌臨床及基礎領域頂級專家圍繞肝癌研究的機遇和挑戰以及肝癌肝移植的現狀與展望,共同探討肝癌診治的新技術、新策略。全國各地的肝癌肝移植術後病友代表也參加了這場特殊的「生日會」。「我曾三次掙扎在死亡線上,感謝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專家醫生一次次把我救回來,讓我還能享受家庭的溫暖,享受新時代的幸福生活。」1992年,餘業勤為39歲的呂文藝作了肝癌切除手術,2002年呂文藝被查出肝臟新病灶,2004年樊嘉主刀為他進行了肝移植,然而命運多舛的他在2015年再次出現轉移病灶,周儉為其進行了切除手術;如今,他和家人一起迎來了新生命的第27個年頭。來自貴州的馬宏康28年前歷經2天2夜火車趕往上海的中山醫院,回憶起抵滬時那個寒風凌冽的夜晚,忍不住紅了眼眶:「當年當地醫生誠告我可能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如今2019年了,中山醫院的專家年年都對我進行回訪,而我病情也沒有再復發過。這是肝研所給予我的第二次生命,點燃了我和家人28年的希望。」1993年在中山醫院接受肝癌手術治療,今年「26歲」的葉彥晉非常開心能和救命恩人、病友們相聚:「以前曾有『同病相憐』一說,但是我們有幸遇上中山醫院,遇上肝研所,遇上了德術雙馨的醫務人員。今天病友們聚集在一起『同病相慶』,我們都是幸運兒!」

復旦_1189_5_復旦-5.pdf

相關焦點

  • 2020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補充編內82人公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系隸屬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全民事業單位,是廈門市委、市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建設項目,建設發展目標是建成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海峽西岸一流的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負責管理。
  • ...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班第二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站順利召開
    為提升胸痛中心各崗位護士勝任力,規範胸痛救治流程,2020年10月22日,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聯盟、心血管病護理及技術培訓中心、蘇州工業園區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會主辦、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辦的胸痛護理專業技術培訓班第二期如期召開。
  • 復旦大學女博士劈腿事件始末 李敏和中山醫院陸炎怎麼回事?
    對於學術圈來說,2019年真的是故事不斷。從開年的翟博士論文不端,引發了今年本科,碩士,博士的最難畢業季,畢業論文審查是歷年最難,到最近因為復旦大學女博士李某同時交往4位男友,利用他們實現自己人生的華麗轉變,又一次刷新了大家的認知。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新增兒科生長發育門診!
    為了給寶山地區兒童及家長提供科學、規範的生長發育指導,發揮兒童身高增長的最大潛能,自11月18日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開設「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孩子們生長發育是否正常?作為家長,您關注過嗎?孩子長期坐在班級第1排?孩子每年長高不到5釐米?孩子比同齡人矮半個頭?女孩8歲前乳房發育?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汪昕「名醫工作室」揭牌
    12月15日,汪昕「名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上海中山醫院和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兩地通過網上直播同步舉行。汪昕教授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徐匯區十六屆人大常委。
  •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聯合會診市場信息網   2020-11-19 09:10:42   來源:    評論:   2020年11月21日-22月22日,由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病教研室副主任秦立模,攜手南京膚康皮膚醫生團,在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為我省廣大皮膚病患者舉行大型專家會診
  • 腎癌媽媽成功將腎臟捐給女兒 中山醫院再造奇蹟
    復旦附屬中山醫院腎移植團隊反覆斟酌決定,讓腫瘤侵襲的腎臟「廢物利用」起來,同時進行腎癌切除手術和腎移植手術。  這是滬上首例供腎小腎癌切除後的活體親屬供腎移植手術。更讓很多等待腎移植的病人看到了希望。上海市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同時也是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坦言,由於腎源稀缺,而需要腎移植的病人太多,目前排隊時間需要5-10年。
  • 直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專家團隊:中山雲講堂,減重代謝手術
    復旦中山醫院的減重代謝手術歷史和優勢是什麼?患者術後應該注意什麼呢?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海上名醫」平臺,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及普外科專家團隊:高鑫主任醫師、李小英主任醫師、吳海福主任醫師和施晨曄主治醫師,帶來《中山雲講堂——與減重代謝手術專家面對面》視頻直播。
  • 《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原標題:《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2020年3月14日,《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溯源》欄目組將用鏡頭記錄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這些可敬可愛的醫護人員為保衛人民健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青浦區是浙江、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交通入口之一,輸入人員眾多。
  • 專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援助武漢的136名醫護人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9月11日,2020中國醫院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同時表彰了2020年優秀醫院院長和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會議期間,經濟觀察網專訪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她也在當天的會議上獲評優秀醫院院長。
  • 與青浦百姓同心,守護心健康 ——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他就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的心內科劉海波主任,自2020年4月份離開工作多年的東方醫院來到我院心內科主持工作以來,這種工作狀態已經成為他的日常,緊張而有序。胸痛中心建設,造福青浦人民胸痛中心的申報及建設是我院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自去年9月份起,我院已經陸續開展了胸痛中心的相關工作。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相關成果發布會於12月24日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孫惠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華大集團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長三角首席代表楊爽,華大研究院超級細胞研究所所長劉龍奇、華大研究院精準健康研究所所長金鑫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數位化X射線全身血管造影系統(DSA)中標公告
    上海東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委託,就「數位化X射線全身血管造影系統(DSA)」項目(項目編號:0811-154DSITC0912)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811-154DSITC0912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發現一種特殊類型的皮肌炎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皮肌炎,並命名為脂溢性皮炎樣皮肌炎(SD-distributed DM)。 該類型不同於既往報導的皮肌炎,患者皮疹常常很輕微,僅表現為面部,如眉弓、眼內齜和鼻唇溝等脂溢性部位的輕微紅斑和脫屑,常被誤診為脂溢性皮炎或過敏性皮炎而延誤了病情。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程...
    11月14日,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正式發布2019年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2019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和專科綜合排行榜。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排名《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第6位,蟬聯華南第一。
  • 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落戶上海中山醫院
    今天,全球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 uEXPLORER 探索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裝機,即將進入臨床驗證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一行與聯影董事長兼執行長薛敏、聯影診斷治療事業群聯席CEO包峻一行參觀視察uEXPLORER
  • 臨床檢測中LC-MS/MS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近幾十年來,有關基礎科學飛速發展,新的分析檢測的方法和儀器不斷湧現,大大推動了臨床檢驗的發展,使臨床檢驗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LC-MS/MS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我們特別請到檢驗科郭瑋老師來談談這項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和意義。
  • 2019年復旦大學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9篇重磅文章
    2019年10月3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周虎及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高大明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Integrated2019年7月31號,復旦大學吳施偉團隊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團隊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Giant nonreciprocal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from antiferromagnetic bilayer CrI3」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在雙層CrI 3中出現的非互易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證明SHG是一種高度敏感的精細磁序探針,為二維磁體在非線性和非互易光學器件中的應用開闢了可能性
  • 領星攜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宇紅教授揭示肉瘤亞型分子特徵
    導讀近日,領星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宇紅教授合作撰寫學術論文「Integrated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ed Mutation Patterns of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and Leiomyosarcoma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洪明奇教授團隊發現SLFN11調控肝細胞癌生長和轉移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學系洪明奇教授團隊成員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SLFN11低表達促進HCC生長和轉移,並闡述了其在HCC生長和轉移中的內在分子機制,為治療HCC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