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12月6日,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湯釗猷院士從醫執教65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40位「新生」超過20年的肝癌病友唱起了歡快的《歌聲與微笑》,其中生存40年以上者有3人,最長生存已達48年。當天下午,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奇蹟締造者」們和病友們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研究所的50歲生日。時光長廊中,另一幅28年前的畫面與之交織重合:在1991年的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上,生存10年以上的30位肝癌病人以一曲合唱「震撼」了國內外專家。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湯釗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前任理事長郝希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李強、秘書長王瑛,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所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以及附屬中山醫院黨政領導班子、各科室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半個世紀前,權威的教科書上寫著:「肝癌的病程是2-5個月。」當時,一個人患了肝癌就等於被宣判了死刑,而且送進醫院的病人已多為肝癌晚期。有這樣一群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使肝癌術後的累計5年生存率由上世紀60年代的14%提到如今的64%,創造了肝癌治療的「世界奇蹟」。
會上,一個視頻短片回顧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締造奇蹟的50年:1969年起步的肝癌研究所前身,由湯釗猷聯手著名肝外科專家餘業勤、楊秉輝、周信達、林芷英等老一輩專家教授成立「腫瘤小組」。1988年經衛生部批准成立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隸屬上海醫科大學,下設肝癌內科、外科及實驗室。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兩校合併後,研究所更名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
過去的50年裡,肝癌診療領域的多個「第一」在此誕生。湯釗猷首次提出「亞臨床肝癌」概念,領導了肝癌「早診早治」,開創肝癌診治新局面,使肝癌從不可治變成了部分可治;他在國際上首次建成「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系統」,並提出肝癌轉移復發新理論。在此基礎上,「小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及「轉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統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轉移研究中的應用」分別獲1985年和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新一代學科帶頭人樊嘉對肝癌肝移植、肝癌門靜脈癌栓綜合治療等進行系統研究,創造了多項本市、全國乃至世界記錄,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適應證——「上海復旦標準」,牽頭制定《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已成功轉化並生產上市的「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實現籤約轉化的「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兩項研發成果分別對應肝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肝癌治療效果實時動態監測,以及肝癌復發轉移和診治療效預測,突破了以往限制肝癌病人手術療效的瓶頸,且均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球「首例」。作為現任肝外科主任,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教授周儉帶領肝外科團隊創新開展Alpps、廢棄肝活體移植等肝移植新技術,著力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建設,繼續深化肝癌肝移植後復發轉移防治等臨床研究。
正如焦揚所總結的:「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今年恰逢湯釗猷進入醫學界70周年、從醫執教65周年、加入中國共產黨60周年、從事肝癌臨床與研究50周年、帶領團隊開始在國際醫學界佔據一席之地40周年。多年來,湯釗猷始終胸懷國家、心繫人民,始終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堅持嚴謹進取、團結創新,堅持立德樹人、甘為人師。他的人生歷程,很好地詮釋了「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正誼明道」的上醫院訓和中山醫院「一切為了病人」的立院初心。
「50年前對於肝癌病人來說就是六個字,『走進來、抬出去』,短則幾日幾周,長則幾月都走了。而現在,可以用另外六個字來概括,就是『走進來、走出去』。」年近90歲的湯釗猷感慨,回顧這半個多世紀來和曾被稱為「不治之症」癌魔的抗爭之路,他將自己「嚴謹進取,放眼世界」的座右銘,改動了兩個字寄語年輕醫生——「嚴謹進取,走向世界」。「當年我們很少有機會能夠出國,只能夠從世界的角度了解世界,追趕世界,超過世界。現在我們國家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完全可以走出去,揚我們中華文明的精髓,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樹立更好的榜樣,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嚴謹——嚴謹是基礎,一定要嚴謹、進取。只有嚴謹而沒進取,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所以在嚴謹的基礎上,還要創新,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的一個大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原發性肝癌發生在中國。據樊嘉介紹,前輩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對於肝癌的預防、診斷、治療、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都處於國際一線領先水平,這些為年輕醫生進一步深入認識和研究肝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但是,由於肝癌的複雜性和高度的異質性,目前對肝癌的診療和認識還不是非常全面,尤其是在肝癌如何達到早期診斷方面。他認為,對於從事肝癌研究的學者和臨床醫生而言,應該更進一步地了解和重視肝癌發生發展、復發轉移的機制,在研究這些機制的同時,思考如何突破肝癌領域的瓶頸;而對於一些已經取得明顯進展的「瓶頸」問題,怎樣通過研究、以及在臨床上發現問題後再回到基礎進一步驗證分析。「肝癌研究所50周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我們的工作,將進一步深入解讀最新進展,積極探索新發現的臨床問題,將這些問題帶到研究中去、更好更快地解決它們,加強『醫研產』結合,不斷地提升肝癌的診斷率和治療效果。」
50年,是一個創造肝癌診治「世界奇蹟」、值得紀念總結的裡程碑,也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起點。焦揚在致辭中強調,邁入新時代,復旦大學正在朝著全面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邁進。世界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醫學院和附屬醫院,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大學和公立醫院的根本特色、根本優勢,主動對接服務創新強國、健康中國戰略,為國家和人民產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務、培育一流人才。期待肝研所的師生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堅持走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道路,發展「精準醫學」、強化「轉化醫學」。不斷瞄準醫學前沿、攀登學術高峰,產出更多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原創成果;不斷將最新科研成果轉變普及為先進臨床技術,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不斷培養醫學創新領軍人才,培訓大量高素質醫療骨幹。爭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肝腫瘤醫學中心,為復旦大學一流醫學院、一流附屬醫院和一流學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人民衛生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研討會上,多位國際肝癌臨床及基礎領域頂級專家圍繞肝癌研究的機遇和挑戰以及肝癌肝移植的現狀與展望,共同探討肝癌診治的新技術、新策略。全國各地的肝癌肝移植術後病友代表也參加了這場特殊的「生日會」。「我曾三次掙扎在死亡線上,感謝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專家醫生一次次把我救回來,讓我還能享受家庭的溫暖,享受新時代的幸福生活。」1992年,餘業勤為39歲的呂文藝作了肝癌切除手術,2002年呂文藝被查出肝臟新病灶,2004年樊嘉主刀為他進行了肝移植,然而命運多舛的他在2015年再次出現轉移病灶,周儉為其進行了切除手術;如今,他和家人一起迎來了新生命的第27個年頭。來自貴州的馬宏康28年前歷經2天2夜火車趕往上海的中山醫院,回憶起抵滬時那個寒風凌冽的夜晚,忍不住紅了眼眶:「當年當地醫生誠告我可能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如今2019年了,中山醫院的專家年年都對我進行回訪,而我病情也沒有再復發過。這是肝研所給予我的第二次生命,點燃了我和家人28年的希望。」1993年在中山醫院接受肝癌手術治療,今年「26歲」的葉彥晉非常開心能和救命恩人、病友們相聚:「以前曾有『同病相憐』一說,但是我們有幸遇上中山醫院,遇上肝研所,遇上了德術雙馨的醫務人員。今天病友們聚集在一起『同病相慶』,我們都是幸運兒!」
復旦_1189_5_復旦-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