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的建立為急性胸痛的急危重症患者開闢新的救治模式,一線護理人員在其中承擔了重要的銜接作用。為提升胸痛中心各崗位護士勝任力,規範胸痛救治流程,2020年10月22日,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聯盟、心血管病護理及技術培訓中心、蘇州工業園區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會主辦、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辦的胸痛護理專業技術培訓班第二期如期召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首先在致辭中分享了他在1999年剛回國時創建華東地區第一條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的故事,通過緊抓醫生、護士和技術人員三方的緊密配合,無數患者的生命被挽救,也得出了「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近年來,在國內眾多專家的共同倡導和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聯盟的支持下,中國胸痛中心建事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離不開護理專業人員的大力支持,希望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班的召開能進一步推動胸痛中心建設,降低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錢菊英副院長在對學員的寄語中表示,護理專業技術人員是醫療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一點在今年的疫情中很好地得到了體現。護理人員是胸痛救治流程質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環,對優化胸痛救治流程,縮短救治時間起著重要作用。希望此次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班能夠讓大家有所收穫,共同為促進胸痛救治流程的不斷完善,挽救更多生命而貢獻力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玉俠教授首先向各位學員、導師的到來表示感謝。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心臟中心,中山醫院一直以引領學科發展,更好地改善患者結局為目標而不斷努力。本次培訓班匯集了來自中山醫院和全國心血管護理介入領域最優質的教學力量,在美好的金秋十月,祝願每位護理同仁都能學有所成,收穫更好的自己。
多學科教學 環環相扣
本次課程設置分為主旨演講、胸痛中心認證基本理念及標準解讀、胸痛中心崗位職責與護理工作、胸痛中心建設關節環節基本內容4個版塊,分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春靈老師和上海市胸科醫院衛青老師、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王英老師和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陸芸嵐老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鄭吉莉老師和薛燕老師以及朱麗老師和劉睿豔老師擔綱主持。
主旨演講
張玉俠教授首先介紹了心臟介入護理敏感治療指標體系的建設。她表示,循證力量能夠推動臨床心臟護理實踐變革,提高護理質量不僅能提高整個醫療服務質量,還能保證患者安全,使患者真正受益。
上海市胸科醫院劉曉芯老師在談到胸痛護理崗位核心能力時表示,胸痛中心是多學科的合作,規範化核心能力的培訓能夠有效提高護士的核心能力,使其充分了解理論與技術操作,從而提高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患者預後。
心血管病護理及技術培訓中心主任委員侯桂華老師對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規划進行了介紹,在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的指導下,中國胸痛中心聯盟和心血管病護理及技術培訓中心通過成立胸痛護理工作組,目標是精準、系統的提升胸痛護理的核心能力,進一步縮短胸痛患者救治時間,改善患者預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水平。
胸痛中心認證的基本理念及標準解讀
上海市胸痛中心聯盟秘書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黃東教授以上海市急救系統為例,結合數據詳實地分析和介紹了上海市在胸痛中心建設中發現的問題和寶貴經驗,強調了胸痛中心建設在最大限度縮短患者總缺血時間,挽救患者生命的意義。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高薇醫生就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設流程進行了介紹。胸痛中心的主旨是通過多學科(包括院前急救、急診科、心內科、檢驗科等)合作,對胸痛患者進行有效的分類診療,從而優化院內和院外流程,提高患者救治率。
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王英老師介紹了胸痛中心基層護理規範化培訓內容。她表示,目前我國ACS救治主要的問題包括早期再灌注治療率低和再灌注時間延遲兩個方面,且基層醫院的問題更為突出,護理人員直接參與其中,貫穿於各個救治環節,因此規範護理培訓能夠大大有助於改善這種現狀。
基於胸痛中心建設護理管理面臨的挑戰,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陸芸嵐老師強調,胸痛中心護理管理需要從管理層面和專業層面的雙向提升,進一步規範培訓、加強合作,不斷創新發展。
胸痛中心崗位職責與護理工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馮麗老師介紹了構建預警監控模式下的胸痛無障礙急救綠色通道,這要求從人員、管理、環境、信息系統方面發力,才能真正提高胸痛急救及時率,挽救更多生命。
導管室護理人員是胸痛中心救治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朱麗老師圍繞急診綠色通道的導管室管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她指出,導管室護理人員不僅需要紮實的專業技能和主動學習能力,還需要敏銳的觀察裡和超前預見性,此外,責任心愛心和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也必不可少。
劉睿豔老師介紹了胸痛中心模式下心血管重症監護護理內容,包括熟悉CCU基本配置、崗位職責、護理出、入院常規和胸痛患者的時間節點管理四方面。
主動脈夾層也是胸痛中心常見的急危重症,了解其管理和護理能夠儘快挽救患者生命,薛燕老師介紹了主動脈夾層圍術期管理及術後常見症狀護理技術革新。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曉華老師分享了中山心臟護理團隊有關以護理科研助力胸痛中心發展的經驗。
胸痛中心建設關鍵環節基本技能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林穎老師圍繞冠狀動脈疾病的全程護理管理進行了分享,在當前疾病護理服務向大健康護理服務理念進行轉變的背景下,冠狀動脈全程管理可分為三階段,包括院內初步教育、出院前強化和出院後管理。
心電圖判讀是心內科的「看家本領」,通過大量的臨床病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慶興醫生將常見胸痛疾病的心電圖特徵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員。
ACS急診PCI術前與術中藥物治療可分為溶栓、抗血小板、抗凝藥物,明確急診PCI術前與術中用藥時機、劑量與聯合用藥以及溶栓治療後的護理,對於患者治療和預後至關重要。結合臨床經驗,朱麗老師將胸痛護理中常見溶栓藥物娓娓道來。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IABP)是使用比較廣泛而有效的左心室輔助治療方法,圍繞術前護理評估、術中配合、術後護理,劉睿豔老師對IABP的臨床護理進行了介紹。
臨床帶教,乾貨滿滿
經過了為期一天的理論學習,10月23日上午,在臨床帶教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分批進入中山醫院的急診室、CCU、心臟介入中心和心臟外科監護室中進行臨床觀摩,觀摩過程中,帶教老師結合臨床經驗對前一天的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同時對學員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儘可能將胸痛救治環節中需要注意的細節都覆蓋到,理清臨床思路,規範全程管理。
10月23日下午,經過了緊張的考核測試,參加培訓的90多名學員都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學習班的最終考核並獲得證書,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班第二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站圓滿落下帷幕。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不僅是理論和實踐技巧的傳授,也將胸痛質控理念傳播到每一位學員心中。始終將規範化流程貫穿胸痛護理每一步,環環相扣,方能扭轉更多患者的一線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