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星攜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宇紅教授揭示肉瘤亞型分子特徵

2021-01-13 領星GenomiCare

導讀近日,領星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宇紅教授合作撰寫學術論文「Integrated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ed Mutation Patterns of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and Leiomyosarcoma」發表於雜誌「BMC Cancer」IF:3.15,在此項研究中,領星完成了對12例DDLPS和20例LMS患者全外顯子WES測序及轉錄組RNA-seq聯合分析,揭示了兩種不同肉瘤亞型之間的分子特徵。

研究背景

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是一種比較罕見的惡性腫瘤,目前已知其具有五十多種不同的亞型,這也極大地增加了臨床上對晚期肉瘤患者的精確診斷和有效治療的難度。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和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PS)是兩種最為常見的肉瘤亞型,分別佔總體的患者的5.97%和5.75%,同時也是最具侵襲性和高復發的惡性腫瘤。它們在組織學和臨床的表現上有明顯的不同,例如DDLPS傾向於局部復發,而LMS則多發生於遠端復發,但針對這種不同臨床表型的潛在分子機理目前尚不明確。本研究通過外顯子WES測序以及結合轉錄組RNA-seq測序分析,對比DDLPS和LMS兩種肉瘤亞型的分子特徵及差異。

研究結果

1.LMS和DDLPS高頻突變基因及表達差異分析

通過對STS患者進行外顯子WES測序(腫瘤組織vs外周血白細胞),顯示高頻突變基因有MUC16和PABPC3,分別佔突變總數的66%和56%。對比OncoKB數據中1190個癌症相關基因,結果顯示LMS和DDLPS患者中存在明顯不同的突變基因,其中TP53突變發生在LMS患者中(55%),而DDLPS患者則無此突變,同時,FLG突變在兩種肉瘤亞型中也有明顯差異(LMS 45% vs DDLPS 8.3%)。相似的是,DDLPS患者HERC2及C12orf55等基因突變率則高於LMS患者(圖1A)。

A:

對比LMS患者和DDLPS患者RNA-seq基因表達譜數據,本文共鑑定出2396個差異表達基因,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兩種肉瘤亞型分別在不同基因簇(圖1B)。

B:

2.WES及RNA-seq檢測上調基因的相關性分析

WES和RNA-seq聯合分析發現,MDM2及CDK4在CNA和轉錄組水平表達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MDM2基因作為編碼泛素化相關的蛋白,是一種參與調控細胞分裂周期的原癌基因,CDK4同樣是細胞周期關鍵的調控因子(圖2A)。除此之外,本研究在LMS中共鑑定7個在CNA和RNA水平具有一致性的基因(圖2B),DDLPS中則鑑定出一致性基因188個(圖2C)。

3.LMS及DDLPS融合基因表達差異

RNA-seq數據分析顯示,3例DDLPS患者(3/8)含有4個融合基因表達轉錄本,8例LMS患者(8/8)含有36個融合基因的表達轉錄本。同時研究發現,染色體重排的基因融合在DDLPS患者中明顯高於LMS患者,其中12號染色體基因融合,主要表現為內外染色體重排僅發生在DDLPS患者中(圖3A-C)。通過對預測的融合表達基因RT-PCR和Sanger測序結果顯示,其中1個發生在LMS患者中,而7個發生在DDLPS患者中(圖3D)。

4.腫瘤微環境間質細胞與免疫細胞浸潤分析

腫瘤免疫微環境是免疫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前期研究發現不同的肉瘤亞型對免疫治療具有不同的應答反應。本研究也對LMS和DDLPS患者免疫細胞浸潤情況做了對比分析,共檢測了8類免疫細胞和2類間質細胞,結果顯示DDLPS的患者含有高比例的非免疫細胞類群,這與CD34+內皮細胞密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是驅動肉瘤組織促進新的血管形成的重要途徑(圖4A-B)。

研究結論

LMS和DDPLS是肉瘤中兩種常見的亞型,本研究首先對LMS和DDLPS患者進行WES和RNA-seq測序,通過對突變模式,總體基因組穩定性以及免疫微環境角度分析,揭示兩種類型肉瘤中基因表達模式的改變是一致的,同時發現染色體通過重排進而導致腫瘤相關基因的擴增和融合現象,主要在DDLPS患者中的Chr12中表現最為明顯。而基因融合產生的新抗原可能為STS的個性化免疫治療開闢新途徑。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該論文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系統地展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的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靶向肝癌免疫微環境為基礎的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思路。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聯合會診市場信息網   2020-11-19 09:10:42   來源:    評論:   2020年11月21日-22月22日,由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病教研室副主任秦立模,攜手南京膚康皮膚醫生團,在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為我省廣大皮膚病患者舉行大型專家會診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汪昕「名醫工作室」揭牌
    12月15日,汪昕「名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上海中山醫院和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兩地通過網上直播同步舉行。汪昕教授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徐匯區十六屆人大常委。
  • ...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班第二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站順利召開
    為提升胸痛中心各崗位護士勝任力,規範胸痛救治流程,2020年10月22日,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聯盟、心血管病護理及技術培訓中心、蘇州工業園區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會主辦、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辦的胸痛護理專業技術培訓班第二期如期召開。
  • 2020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補充編內82人公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系隸屬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全民事業單位,是廈門市委、市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建設項目,建設發展目標是建成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海峽西岸一流的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負責管理。
  • 復旦腫瘤醫院多項成果攻堅「最難治」乳腺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於近期連續獲得三項「重磅」突破: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探索國人乳腺癌精準治療靶點並在臨床上成功應用;在有「最難治」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研究領域首次提出基於代謝特徵的治療策略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洪明奇教授團隊發現SLFN11調控肝細胞癌生長和轉移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學系洪明奇教授團隊成員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SLFN11低表達促進HCC生長和轉移,並闡述了其在HCC生長和轉移中的內在分子機制,為治療HCC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 ...乳腺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化療|卡培他濱
    經過8年努力,一項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領銜的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試驗研究成果,在全球腫瘤學頂尖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線發表。邵志敏教授研究團隊始終在尋找這個「配方」。研究團隊主要成員、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李俊傑告訴我們,卡培他濱這個化療藥物對復發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療效較為顯著,他們曾設想是否可以在傳統術後輔助化療方案中加上這個化療藥物,進而提高三陰性乳腺癌療效呢?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新增兒科生長發育門診!
    為了給寶山地區兒童及家長提供科學、規範的生長發育指導,發揮兒童身高增長的最大潛能,自11月18日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開設「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孩子們生長發育是否正常?作為家長,您關注過嗎?孩子長期坐在班級第1排?孩子每年長高不到5釐米?孩子比同齡人矮半個頭?女孩8歲前乳房發育?
  • 復旦腫瘤醫院多項成果攻堅「最難治」乳腺癌
    日前,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傳來消息,該院乳腺外科於近期連續獲得三項研究突破: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精準腫瘤中心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相比於歐美發達國家,國人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有不小差距。導致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國人乳腺癌發病特徵較為特殊。例如國人乳腺癌患者發病年齡有45至55歲、70至74歲兩個高峰,且多數患者發生在絕經前。這些差異提示我們需要探索更適合國人乳腺癌的精準方案」。基因突變圖譜是乳腺癌精準治療最基礎 「參考索引」。
  • 2020 NCCN卵巢癌指南解讀回顧|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化療|腫瘤|...
    本次會議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小華教授擔任會議主席,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林仲秋教授進行指南解讀,並邀請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高雨農教授、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李從鑄教授、雲南省腫瘤醫院楊宏英教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 2019第二屆領星精準醫療神經腫瘤MDT案例大賽總決賽圓滿落幕
    大會主席團 本次總決賽,領星邀請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擔任榮譽主席,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楊學軍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馬文斌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建民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李文斌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劉志雄
  • 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落戶上海中山醫院
    今天,全球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 uEXPLORER 探索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裝機,即將進入臨床驗證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一行與聯影董事長兼執行長薛敏、聯影診斷治療事業群聯席CEO包峻一行參觀視察uEXPLORER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發現一種特殊類型的皮肌炎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皮肌炎,並命名為脂溢性皮炎樣皮肌炎(SD-distributed DM)。 該類型不同於既往報導的皮肌炎,患者皮疹常常很輕微,僅表現為面部,如眉弓、眼內齜和鼻唇溝等脂溢性部位的輕微紅斑和脫屑,常被誤診為脂溢性皮炎或過敏性皮炎而延誤了病情。
  • 直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專家團隊:中山雲講堂,減重代謝手術
    復旦中山醫院的減重代謝手術歷史和優勢是什麼?患者術後應該注意什麼呢?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海上名醫」平臺,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及普外科專家團隊:高鑫主任醫師、李小英主任醫師、吳海福主任醫師和施晨曄主治醫師,帶來《中山雲講堂——與減重代謝手術專家面對面》視頻直播。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 與青浦百姓同心,守護心健康 ——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他就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的心內科劉海波主任,自2020年4月份離開工作多年的東方醫院來到我院心內科主持工作以來,這種工作狀態已經成為他的日常,緊張而有序。胸痛中心建設,造福青浦人民胸痛中心的申報及建設是我院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自去年9月份起,我院已經陸續開展了胸痛中心的相關工作。
  • 專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援助武漢的136名醫護人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9月11日,2020中國醫院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同時表彰了2020年優秀醫院院長和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會議期間,經濟觀察網專訪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她也在當天的會議上獲評優秀醫院院長。
  • 《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原標題:《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2020年3月14日,《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溯源》欄目組將用鏡頭記錄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這些可敬可愛的醫護人員為保衛人民健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青浦區是浙江、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交通入口之一,輸入人員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