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2021-01-12 澎湃新聞

10月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周虎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高大明課題組合作的最新成果「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根據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官網介紹,該研究對159例感染慢性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的癌組織和配對癌旁肝組織樣本進行了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s)研究,完整地揭示了肝癌的分子特性,全面解析了肝癌的發生和發展機制,為肝癌的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論文提到,肝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殺手,其中肝細胞癌約佔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的85%-90%,最主要的病因是B肝病毒(HBV)和C肝病毒(HCV)的慢性感染,以及酗酒和代謝症候群。

目前,直接抗病毒治療在治癒慢性HCV感染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在HBV方面,目前的抗病毒治療只能減少而不能消除。數據顯示,估計全球有2.92億人感染HBV。

值得注意的是,HBV感染是導致中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誌。

研究團隊提到,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導較少,亟待深入探究。

同時,新藥研究需要進行「源頭創新」,對肝癌的精準分子分型及分型相關的潛在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標進行研究,將有助於肝癌的個性化藥物研發。

肝癌的蛋白基因組研究

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首先揭示了中國肝癌突變譜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之處。

在肝癌領域長期引發廣泛關注及爭議的馬兜鈴酸,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2年列為I類致癌物。這項最新研究發現,35%的研究病人樣本中含有馬兜鈴酸誘導的基因突變「指紋」,且突變「指紋」與腫瘤突變負荷增高、微環境免疫耐受顯著相關。這提示了免疫治療對該類肝癌的潛在價值,說明了基於中國人肝癌數據開展臨床轉化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染色體拷貝數變異,揭示染色體4q和16q的缺失會通過反式效應(transeffect)影響細胞周期相關蛋白並促進肝癌的發生發展。

其次,論文提到,根據蛋白質組數據可以將肝癌患者分為三個亞型,分別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和增殖驅動型,這三個亞型與基因組穩定性、癌栓的有無、甲胎蛋白豐度及RB1和TSC2基因突變等特徵顯著相關。

更重要的是,三個亞型的臨床預後顯著不同,且其預後價值不依賴於臨床上常用的TNM分期,有望為肝癌的個性化精準治療和臨床預後判斷提供指導。

最後,該研究還系統地揭示了代謝異常在肝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團隊發現,80.3%的肝臟特異性的蛋白質在腫瘤中表達下調,而膽固醇代謝的關鍵酶和穀氨醯胺代謝相關蛋白在腫瘤中表達上調。這些數據揭示,在感染HBV的HCC腫瘤中,肝臟特異性的功能發生代謝重編程。

該研究還從多組學層次系統性闡釋了各種細胞代謝和信號通路在肝癌中的變化趨勢,其中糖酵解和脂肪酸代謝在癌中整體上調,膽汁酸代謝整體下調。

此外,作為肝癌最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CTNNB1突變型和野生型肝癌之間的蛋白質和磷酸化差異主要聚集於代謝通路。分析發現,果糖二磷酸醛縮酶A(ALDOA)的磷酸化與CTNNB1突變相關。機制研究表明,ALDOA磷酸化可以增強肝癌細胞的糖代謝,進而促進肝癌的生長成瘤,且ALDOA的活性對於CTNNB1突變的肝癌細胞的增殖非常重要。

研究團隊認為,靶向調控代謝通路在肝癌防治中或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團隊提到,該研究是國際首次按照最高標準對B肝相關肝癌的大隊列臨床樣本進行的全景式多層次分析,不僅有新的有生物學意義的發現,而且產生的高質量大數據將為廣大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者提供支持,從而有力推動肝癌研究領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數據顯示,肝癌是我國發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超過一半的新發和死亡肝癌病例發生在中國,其中約85%的肝癌患者具有B肝病毒感染。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來源/院方供圖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科學家發現「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
  • 鄭樹森院士團隊揭示m6A去甲基化酶ALKBH5抑制肝癌的具體機制
    近年來,m6A被證明在多種生命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動物生長發育,果蠅性別決定,癌症發生發展,免疫反應以及胚胎發育等等。許多研究表明,m6A與肝細胞癌(HCC)密切相關,這也為研究肝細胞癌的分子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 李家平教授團隊在GUT雜誌發表肝癌新抗原抗腫瘤免疫機制新成果
    該研究對臨床樣本測序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發現:與腫瘤突變負荷(TMB)和新抗原(neoantigen)相比,高親和力新抗原(HAN)的值與OS呈現更好的正相關性,並與CD39+CD8+ T細胞的比例有關,提示HAN可作為肝癌患者預後的新指標。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佔絕大部分,約佔原發性肝癌的90%左右。中國是肝病大國,同時也是肝癌大國。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70萬例左右的新發肝癌病人,其中35萬例以上在中國。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Cell》: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去年12月23日,權威醫學雜誌《Cell》發布了一篇由我國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揭示B肝病毒相關性肝癌的多維蛋白基因組學特徵
    儘管既往研究已經成功地繪製了HCC的遺傳圖譜,但是HBV感染誘發HCC的過程中遺傳突變驅動癌症表型的機制仍然未知。研究人員利用多種先進技術平臺對159例B肝病毒相關性肝癌(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患者的腫瘤和癌旁組織進行了多維蛋白質基因組學測定。研究結果揭示了全景式中國肝癌隊列的蛋白基因組學與關鍵信號通路的激活狀態和肝特異性代謝相關蛋白表達異常之間的關係。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覃文新告訴記者,肝癌精準治療策略有望為包括肝癌在內的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3日,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合作研究成果。 中國是肝癌 「重災區」,在全球每年新增肝癌病例中,中國新增與死亡病例佔比不小。據介紹,肝癌是一種多基因參與、多因素介導、病理機制複雜的惡性腫瘤。
  • 研究揭示ARID2調控肝癌轉移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ARID2調控肝癌細胞發生上皮間充質轉化,影響肝癌轉移的作用和機制,為靶向幹預肝癌轉移提供了新思路。肝癌是目前致死率排名第三的腫瘤,很容易發生肝內和肝外轉移,這是肝癌預後差的主要原因。上皮間充質(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轉化增強了腫瘤細胞的運動、侵潤及耐藥能力。因此,鑑定EMT抑制分子並且揭示其作用機制將有助於肝癌的治療。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圖說:中國科學家完成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特別是肺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蛋白質幾乎是所有藥物的作用靶點。
  • 肝癌診治重大突破:「中山智造」誕生兩項「全球首例」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副院長周儉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研發出「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研製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HBV+肝癌患者隊列進行了肝癌組織的分子病理學研究,發現肝癌細胞的鋅指轉錄因子SALL4(一種肝臟胚胎蛋白)和T細胞共抑制配體PD-L1的表達水平均與miR-200c水平呈明顯的負相關。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該論文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系統地展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的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靶向肝癌免疫微環境為基礎的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思路。樊院士同時期待中山醫院與華大繼續合作應用最新技術,更深入探索腫瘤未知的機制。  汪建進一步強調了華大在組學技術的創新突破,對認知生命、認知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單細胞、時空組學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變革對不同腫瘤生物學機制的理解,更期待科學技術與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助力提升精準醫學水平。
  • 又一新突破!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又一新突破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頂級期刊《細胞》刊發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早期復發肝癌相關研究...
    據悉,原發性肝癌在我國是高發惡性腫瘤,每年新檢出病例佔全球一半以上,致死率居高不下,成為臨床腫瘤研究的前沿熱點。復發性肝癌在肝癌手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60%至70%,其中三分之二是在術後兩年內復發(早期復發),成為影響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臨床研究中的難點。  研究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研究當中揭示的復發性肝癌腫瘤細胞與免疫系統博弈的微觀過程,堪比精妙「諜戰情節」。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肝癌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專家:腫瘤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從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免疫特徵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而復發性肝癌,在肝癌手術後5年內發生率高達60%~70%,其中有2/3是在術後2年內復發(早期復發),成為影響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也是臨床研究中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