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
科學家發現「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覃文新研究員在實驗室指導交流工作 葉佳琪攝

10月3日凌晨,《自然》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該研究通過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結合高通量化合物篩選,首次發現誘導TP53基因突變的肝癌細胞發生衰老進而特異清除肝癌細胞,對正常生長細胞無影響的肝癌精準治療策略,創新性地闡述了「One-two punch(組合拳式或分步式)」肝癌治療模式,有望為肝癌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

肝癌是一種多基因參與、多因素介導、病理機制複雜的惡性腫瘤。最新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顯示,東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是肝癌高發區,而我國是肝癌 「重災區」。全球每年大約新增肝癌病例85萬例、死亡病例約80萬例,其中中國的肝癌新增與死亡病例約佔全球總數的一半,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

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約佔肝癌患者85%-90%。對於早期肝癌,手術切除和肝移植仍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由於肝癌早期診治困難,病情進展快、預後較差,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失去了手術時機。

近十年來,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對肝癌基因組特性有了較深入的了解,許多信號通路中相關基因的突變與肝癌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然而與肺癌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等不同,肝癌的主要突變類型並不能直接作為有效的藥物靶點,無成藥性。在臨床上,非特異性的多靶點藥物索拉非尼和樂伐替尼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標準療法,然而其臨床療效有限。

長期以來,針對細胞增殖特點研發的抗腫瘤化療藥物如氟尿嘧啶、鉑類、紫杉醇等,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人體內增殖更新的正常細胞如造血系統細胞、小腸上皮細胞、毛髮上皮細胞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毒副作用嚴重。

據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覃文新介紹,該團隊與荷蘭癌症研究所Rene Bernards教授實驗室合作,利用肝癌細胞的自身特點(如TP53基因突變),首先特異地將肝癌細胞誘導進入某種特定狀態(如細胞衰老),該狀態下的肝癌細胞存在獲得性弱點,根據該弱點進行藥物篩選,並將此策略稱為「One-two punch(組合拳式或分步式)」肝癌治療模式。其「first punch」類似拳擊中組合拳的第一招「虛招」,即利用腫瘤細胞存在的特異突變,將其特異地誘導到某種特定狀態如細胞衰老狀態,使腫瘤細胞露出「破綻」,而對人體其他增殖的正常細胞沒有影響或影響較小。接下來的「second punch」類似拳擊中組合拳的「實招」,精準地將衰老的腫瘤細胞清除掉。

Rene Bernards、Leila Akkari助理教授和覃文新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王存博士、金浩傑博士與荷蘭癌症研究所Serena Vegna博士、Bente Benedict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為第一單位。該研究得到了來自歐洲研究理事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多項基金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07-3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10月3日電 (袁蕙芸 陳靜)記者3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合作研究創新制定了肝癌治療精準策略。     科學家們利用肝癌細胞的自身特點,如相關基因突變,先將肝癌細胞誘導進入細胞衰老狀態,再特異清除肝癌細胞,這樣的治療模式對人體正常生長細胞並無影響。這種組合拳式或分步式(「One-two punch」)治療,可避免患者接受化療,因嚴重毒副作用而受苦的現狀。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仇逸)先誘導腫瘤細胞衰老,再進行精準清除,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在《自然》在線發表。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提出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
    10月3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佔絕大部分,約佔原發性肝癌的90%左右。中國是肝病大國,同時也是肝癌大國。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70萬例左右的新發肝癌病人,其中35萬例以上在中國。
  •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2020-09-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發表—新聞—科學網
    全球首個靶向GPC3的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HCC)的I期臨床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臨床腫瘤研究》。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根據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官網介紹,該研究對159例感染慢性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的癌組織和配對癌旁肝組織樣本進行了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s)研究,完整地揭示了肝癌的分子特性,全面解析了肝癌的發生和發展機制,為肝癌的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 美國肝癌新療法:「放射性栓塞」精準靶向腫瘤放療
    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的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利用現有技術治療肝癌的新方法。 在1960年代,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稱為「放射性栓塞」的癌症療法,該療法將放射性微球經血管輸送到腫瘤處並殺死腫瘤細胞。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樊嘉院士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
  •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
  • 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他們對基因組中常見的寄生性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因子)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轉座子的兩種依賴宿主基因轉錄的基因組整合策略。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論文第一作者張新巖介紹,轉座子是基因組中的「自私」元件,也是基因組複雜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座子拷貝數的增加會導致基因組大小、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的增加。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 但與腫瘤不同的是,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存在分泌多種自身抗體、具有特異性表面抗原受體的多種B細胞,CAR-T能否有效以及有選擇性、特異性地攻擊自身反應性B細胞未見報導。 據統計,我國有近2000萬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患者。這類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致命,但給患者帶來長期疼痛和生理畸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對抗肝癌新途徑:膽固醇酯化酶是個啥?
    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肝癌,並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療,一直是個大難題。近日,我國科學家有了新發現,一種叫做膽固醇酯化酶的物質,是肝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膽固醇酯化酶開闢肝癌靶向治療新途徑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
  • 科學家發現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科學網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10月29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另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AU Microscopii的恆星運行,距離地球約10秒差距。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肝癌治癒:我國科學家在治療B肝,肝癌上,又取得重大突破
    論文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其中第一類患者僅需手術,要防止過度治療;第二類患者則需要手術加其他的輔助治療; 而第三類患者佔比30%,術後發生復發轉移的危險係數最大,是最後的「硬骨頭」。
  • 老藥新用或是新冠肺炎治療「捷徑」—新聞—科學網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上海交大2019級博士生發現基因編輯新切割方式2019年10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比較生物醫學中心吳強課題組在基因編輯領域又取得新進展,並在國際著名OA學術期刊《細胞發現》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SpCas9新的切割方式,並首次提出SpCas9沒有外切酶活性。
  • 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新策略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揭示了RNA甲基化m6A閱讀器YTHDF2在細胞周期中的作用,並闡明細胞周期通過影響YTHDF2蛋白穩定性形成前饋調控迴路的分子機制,為通過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增殖提供新的策略。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費啟立介紹,真核生物轉錄組RNA甲基化修飾m6A對基因的轉錄後水平調控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