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TSS,轉錄起始位點;TTS, 轉錄終止位點。基因組所供圖

近日,《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新巖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對基因組中常見的寄生性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因子)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轉座子的兩種依賴宿主基因轉錄的基因組整合策略。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論文第一作者張新巖介紹,轉座子是基因組中的「自私」元件,也是基因組複雜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座子拷貝數的增加會導致基因組大小、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的增加。轉座子活動既可以造成染色體結構變異,也可以影響單個基因的表達,為自然選擇提供了素材,促進了生物演化。

學術界先前對於轉座子的分類主要基於轉座子本身結構和轉座子複製機制。例如,根據轉座子複製中間產物,轉座子可以分為DNA轉座子和RNA轉座子。但是根據轉座子與全基因組範圍宿主基因表達的關聯性,在不同轉座子之間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之前鮮有報導。

為了研究不同轉座子依賴宿主基因組微環境的轉座策略,該研究收集了9組未經自然選擇的轉座子在宿主基因組中的位置信息,進行薈萃分析。他們發現了真核生物中兩種與宿主轉錄相關的轉座子整合模式,即A型轉錄起始位點精準靶向模式和B型轉錄活躍區富集靶向模式。

轉座子的精準靶向性提示了依賴宿主轉錄活性的轉座酶特異招募機制,意味著轉座從「地毯式轟炸」模式升級為「精確制導」模式,有利於實現更高的轉座酶表達水平和更適宜的轉座酶作用微環境。

先前研究發現,多種轉座子的基因組整合對開放染色質區具有偏好性,本研究挑戰了這一「開放染色質靶向模型」的普適性和準確性。不同轉座子家族採取各自的靶向整合策略,佔據多樣的「生態位」。考慮到不同轉座子在系統發育上親緣關係較遠,研究人員推測,動植物中不同轉座子家族之間存在趨同演化。

該研究還系統評估了精準靶向型轉座子的寄生對宿主造成的影響,揭示出這類轉座子的兩方面特徵,即組織特異性轉座和通過整合在基因邊緣大大降低轉座子對宿主基因表達的影響。這些寄生「智慧」,有利於精準靶向型轉座子佔據更多的宿主基因組空間和資源。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nar/gkaa37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基因組轉座子
    轉座子能夠在基因組中通過轉錄或逆轉錄,在內切酶(Nuclease)的作用下,在其他基因座上出現。轉座子的這種行為,與假基因(Pseudogene)的出現頗有相似甚至相同之處。有些科學家將後者視為「基因化石」,是透視物種進化的痕跡之一。轉座子的發現,證明了基因組並不是一個靜態的集合,而是一個不斷在改變自身構成的動態有機體。
  • 科學家破解一種植物寄生機制—新聞—科學網
    槲寄生    圖片來源:HANS-PETER BRAUN
  • 新一代細胞療法:星塵生物以轉座子策略革新細胞治療
    Jay Zhang,為讀者揭示新一代細胞治療的策略將如何革新現有的細胞療法。 02 直擊痛點:揭開轉座子面紗,非病毒方式2天完成T細胞感染 基於現有細胞療法的諸多痛點,星塵生物採取了一種全新的策略手段去優化細胞免疫治療,不僅可以將細胞治療的成本大幅度降低,還能完美避免由細胞免疫治療引發的CRS副作用。
  • 經典文獻解讀:真核生物轉座子的分類-1
    ,轉座子在基因組結構、組成或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很多轉座子家族非常古老並在各個物種中廣泛存在,轉座子序列之間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變異,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成千上萬個不同的類型,並佔據著整個基因組序列的絕大部分(>80%)。隨著真核基因組數據的不斷釋放,轉座子序列的注釋和功能研究就需要有一套直接有效的分類和命名方法。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突變轉座子在真核生物多樣性中的進化 | Mobile DNA
    類突變元件(Mutator-like elements, MULEs)是一類重要的DNA轉座子超家族,因為它們擁有以下特徵:(i)轉座活性大,易於插入或接近基因序列;(i i)高突變能力;(i i i)具有獲得宿主基因片段的傾向。
  • Piggybac轉座子載體小傳
    轉座子主要包含兩種類型: 一類轉座子:逆轉座子(retrotransposons),自身不表達轉座酶,先轉錄為RNA,通過RNA的反轉錄獲得cDNA,c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轉移到其他基因組位置。 二類轉座子:DNA轉座子(DNA transposons),通過自身編碼的轉座酶直接切割轉座子所在DNA序列,實現序列的轉移。在脊椎動物中發現的轉座子系統中,以睡美人轉座子(SleepingBeauty)和piggyBac轉座子等DNA轉座子最為常見。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Sc3.0正式拉開序幕,旨在構建首個真核最小基因組
  • 科研人員利用RNA編輯策略實現對逆轉錄轉座子的編輯幹預
    該研究利用逆轉錄病毒/逆轉錄轉座子生命周期中具有DNA和RNA兩個不同階段的特性,首次採用RNA編輯的策略,實現了對逆轉錄轉座子Tf1(類似於逆轉錄病毒的模式生物)的編輯幹預。同時,該工作還第一次採用CRISPR-Cas12a對逆轉錄病原體的DNA階段進行編輯,達到了100%的編輯幹預效率。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上海巴斯德所等利用RNA編輯策略實現對逆轉錄轉座子的編輯幹預
    該研究利用逆轉錄病毒/逆轉錄轉座子生命周期中具有DNA和RNA兩個不同階段的特性,首次採用RNA編輯的策略,實現了對逆轉錄轉座子Tf1(類似於逆轉錄病毒的模式生物)的編輯幹預。同時,該工作還第一次採用CRISPR-Cas12a對逆轉錄病原體的DNA階段進行編輯,達到了100%的編輯幹預效率。
  • 研究發現水稻轉座子受馴化選擇和在抗病抗逆中的調節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自然條件下一個活躍的反轉錄轉座子HUO(「活」),該轉座子廣泛存在於野生稻基因組中,部分存在於考古水稻樣本和農家種中,但在現代栽培稻中丟失。研究揭示HUO通過表觀遺傳學途徑影響基因組水平的功能基因,激活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防衛反應,這些都有利於野生稻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跳躍DNA:耐藥性擴散的一種手段抗生素耐藥性在細菌之間擴散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是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DNA,即能夠自主地在基因組中改變位置的遺傳因子。當在細菌之間轉移時,轉座子能夠攜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Orsolya Barabas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轉座子及其分子結構。他們首次解析出一種轉座酶-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為一種轉座子插入機器,這種複合物將轉座子(包括它們攜帶的耐藥性基因)插入到受體菌中。
  • 轉座子編碼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結構基礎
    轉座子編碼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6:04:4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Israel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
  • Cell Reports報導揭示非編碼RNA和轉座子在長壽中的作用機制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韓敬東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mpa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Noncoding RNA Networks and mRNAs Encoding Chromatin-Related Factor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探索能量限制調控非編碼RNA和轉座子表達的機制上取得了新進展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