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gybac轉座子載體小傳

2020-12-03 賽業生物cyagen

在我們研究某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或者某種藥物的作用靶點時,經常需要建立目的基因過表達或基因敲除的細胞模型,目前構建穩轉細胞株及部分敲除細胞株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慢病毒法,慢病毒因其可以轉染幾乎所有種類的細胞,且在轉染後可以整合到細胞的基因組而長期表達的優勢,是目前較為主流的構建方法,但慢病毒構建的穩轉細胞株相對於野生型沒有生長優勢;此外,慢病毒對目的基因的載量也有限。因此,尋找一種高效簡便可替代慢病毒法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轉座子的出現為構建基因編輯細胞株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轉座子也被稱為跳躍基因,由Barbara McClintock教授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並於1983年因此發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指一段DNA序列由基因組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轉座子主要包含兩種類型:

一類轉座子:逆轉座子(retrotransposons),自身不表達轉座酶,先轉錄為RNA,通過RNA的反轉錄獲得cDNA,c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轉移到其他基因組位置。

二類轉座子:DNA轉座子(DNA transposons),通過自身編碼的轉座酶直接切割轉座子所在DNA序列,實現序列的轉移。在脊椎動物中發現的轉座子系統中,以睡美人轉座子(SleepingBeauty)和piggyBac轉座子等DNA轉座子最為常見。

睡美人轉座子是由科學家Levis於1997年在脊椎動物中首個發現的轉座子, 其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8種鮭魚中12個Tc1類轉座酶序列,找出了其中的保守序列,確定了已經滅絕的鮭魚中具有活性的轉座酶的基因序列,並稱其為睡美人轉座子。但睡美人轉座子對宿主要求嚴格,且存在轉座效率不穩定等情況,限制了其廣泛應用,而piggyBac轉座子則因其特異的整合位點、精密切割以及廣泛存在的特性被大家所青睞。

PiggyBac轉座子結構與機制

PiggyBac轉座子(粉紋夜蛾)是一個2475bp長的可自主轉移元件,兩末端分別有一個由13bp和19bp的TIR序列組成的亞末端重複序列,兩端TIR序列之間的間隔分別是3bp(5』端)和31bp(3』端),在兩個亞末端重複序列之間,有一個1.8kb的開放閱讀框,編碼由594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大小為64KD的PiggyBac轉座酶。如下圖所示:

PiggyBac屬於II類轉座子,通過「剪切-粘貼」機制移動,即從基因組一個位置轉座到另一個位置,不留下序列本身(與I類啟動子通過「複製-粘貼」的移動方式不同)。

通過對PiggyBac超家族成員序列比對結果分析,發現PiggyBac轉座酶保守的胺基酸位點為D268、D346和D447,與許多其它的轉座酶和逆轉錄酶的保守結構域DDE類似,這三個位點參與了幾乎所有的轉座活動,包括DNA切割、髮夾結構形成和目的序列的插入。具體的整合過程如下圖所示:

PiggyBac轉座酶結合到轉座子DNA序列兩端,開始精確地切割每條DNA鏈轉座子DNA的3』端,形成3』-OH結構;之後3』-OH攻擊互補鏈5』末端TTAA與轉座子間的磷酸二酯鍵,導致互補鏈DNA斷裂,釋放轉座子,同時轉座子兩端形成髮夾結構;找到新的TTAA四鹼基整合位點後,轉座酶伸展轉座子的髮夾結構,暴露3』-OH,同時3』-OH攻擊TTAA整合位點的5』端,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鍵;互補鏈及轉座子釋放位點處的單鏈缺口的修復由宿主因子完成,轉座完成。

PiggyBac轉座子載體系統組成

PiggyBac轉座子在發現後經過了一系列優化和改造的過程,如轉座酶密碼子優化,以及兩端TIR序列的簡化,最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PiggyBac載體系統。PiggyBac載體系統成員主要有:一個輔助質粒:編碼轉座酶;一個轉座子質粒:含優化的兩端亞末端反向重複序列,中間是被轉座區域,可插入我們想轉座到宿主基因組中的目的基因序列。

實驗時需同時將輔助質粒和轉座子質粒共同轉化靶細胞,輔助質粒編碼的轉座酶識別轉座子質粒兩端的TIR序列並切割,釋放的被轉座區被轉座酶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含TTAA序列的位點,並在被轉座區兩端出現TTAA重複序列。

在不降低轉座效率的情況下,兩端優化後的TIR序列間可插入10kb左右的序列,研究表明,在小鼠中通過受精卵注射的方式,用PiggyBac轉座子載體在基因組插入細菌人工染色體(BACs,150kb-300kb),轉座效率最高的達到了45%(F0代中有45%的小鼠攜帶了BACs)。

應用

1. 作為非病毒載體

與傳統的病毒載體相比,PiggyBac具有以下幾大優點:首先是安全性高、操作方便(可直接用質粒轉化細胞);其次是載體容量大(10kb-20kb),可實現多基因的共表達;第三是可通過調節轉座子質粒和輔助質粒的比例,提高外源基因的整合效率,並且可通過反向PCR精確確定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第四是再次轉座後實現精確切離;第五是轉座後不引起染色體重排等不穩定現象;最後是宿主範圍廣,轉座效率高,較少依賴宿主因子。

2. 基因治療

研究表明,PiggyBac轉座系統在Hela、HEK293、CHO及H1299等細胞中高效轉座,且攜帶的目的基因穩定表達,因而是很有吸引力的基因治療候選載體之一。

3. 突變工具

PiggyBac再次轉座偏向插入基因內部且插入位點分布較廣,可用作基因插入突變的工具,這點為哺乳動物的基因組功能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研究工具。

賽業OriCell目前已應用PiggyBac與基於傳統CRISPR/Cas9研發而成的CRISPR-Pro技術結合實現大片段基因敲除,與移碼突變相比,敲除更徹底,各項實驗數據表明採用CRISPR-Pro技術更高效。相比於傳統病毒法構建的細胞株,使用PiggyBac構建的細胞株具有更高的遺傳穩定性。賽業OriCell紮根基因敲除領域14年,擁有上萬例基因敲除項目經驗,平臺成熟穩定,目前已成功敲除細胞株種類超過198種,成功保障,安全無憂。

相關焦點

  • 基因組轉座子
    轉座子的分類根據轉座子「跳躍」方式的不同,轉座子被分為Class I和Class II轉座子。Class I又被稱為Retrotransposon,逆轉錄轉座子,指那些通過「複製-粘貼」機制來實現其在基因組中「跳躍」的轉座子,這種類型的轉座子能不斷增加其自身在基因組中的拷貝數。
  • Biochemistry,:轉座子睡美人系統-基因治療新技術
    Steer和同事指出,病毒作為傳遞載體引發了多種安全關注。     在SCD中,編碼β-球蛋白的基因的一種突變導致血色素異常,使紅細胞變成鐮刀形。由於對病毒載體的潛在風險和其他問題的逐漸關注,使病毒載體用於基因治療遇到越來越多的障礙。     利用實驗室培養的細胞,研究人員證實SB-Tn系統可以將正常的β-球蛋白基因傳遞到細胞中。
  • 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他們對基因組中常見的寄生性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因子)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轉座子的兩種依賴宿主基因轉錄的基因組整合策略。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論文第一作者張新巖介紹,轉座子是基因組中的「自私」元件,也是基因組複雜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座子拷貝數的增加會導致基因組大小、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的增加。
  • 研究發現水稻轉座子受馴化選擇和在抗病抗逆中的調節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自然條件下一個活躍的反轉錄轉座子HUO(「活」),該轉座子廣泛存在於野生稻基因組中,部分存在於考古水稻樣本和農家種中,但在現代栽培稻中丟失。研究揭示HUO通過表觀遺傳學途徑影響基因組水平的功能基因,激活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防衛反應,這些都有利於野生稻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 Nature:轉座子源於性染色體演化
    來自同一團隊的兩項新研究展示了轉座子如何能夠促動性染色體的演化,以及這一效應如何影響劑量補償。果蠅含有3種在不同時間形成的不同X染色體。雄果蠅攜帶了每種X染色體的一個拷貝,而雌果蠅攜帶了兩個拷貝;因此,為了在兩性之間補償X染色體基因的表達,雄果蠅中每個單一X染色體中的基因轉錄都是雙倍的。
  • 轉座子編碼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結構基礎
    轉座子編碼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6:04:4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Israel
  • 經典文獻解讀:真核生物轉座子的分類-1
    ,轉座子在基因組結構、組成或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很多轉座子家族非常古老並在各個物種中廣泛存在,轉座子序列之間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變異,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成千上萬個不同的類型,並佔據著整個基因組序列的絕大部分(>80%)。隨著真核基因組數據的不斷釋放,轉座子序列的注釋和功能研究就需要有一套直接有效的分類和命名方法。
  • Nature:不使用病毒載體生成人iPS細胞系的方法
    兩個小組在本期Nature上報告了一項合作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成功地在沒有使用病毒載體的情況下使人體細胞產生了多能性。研究人員利用來自病毒的2A肽序列生成一種結合重新編程因子的「多順反子載體」(multicistronic vector),該載體被piggyBac轉位子載體送入細胞中,從而在人及小鼠成纖維細胞中都生成了穩定的iPS細胞。
  • 新一代細胞療法:星塵生物以轉座子策略革新細胞治療
    02 直擊痛點:揭開轉座子面紗,非病毒方式2天完成T細胞感染 基於現有細胞療法的諸多痛點,星塵生物採取了一種全新的策略手段去優化細胞免疫治療,不僅可以將細胞治療的成本大幅度降低,還能完美避免由細胞免疫治療引發的CRS副作用。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我們的DNA中有一半是由「轉座因子」或者說「轉座子」組成的。作為病毒樣遺傳物質,轉座子具有複製自我和將自我重新插入到基因組中的不同位置的特殊能力,這導致科學家們稱之為遺傳上的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一些轉座子已將數百或數千個自我分散在基因組中。
  • Cell Reports報導揭示非編碼RNA和轉座子在長壽中的作用機制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韓敬東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mpa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Noncoding RNA Networks and mRNAs Encoding Chromatin-Related Factor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探索能量限制調控非編碼RNA和轉座子表達的機制上取得了新進展
  • 研究揭示編碼在轉座子的新型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作用機制
    早先的研究發現幾種核酸內切酶基因缺失的I-F、I-B和V-K亞型CRISPR系統與DNA靶向亞基缺失的Tn7樣轉座子在進化和功能上相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類I-F和V-K亞型CRISPR系統可與轉座相關蛋白共同作用,在大腸桿菌細胞全基因組範圍內實現RNA介導的DNA特異位點插入。在霍亂弧菌中,轉座蛋白TniQ可與I-F 亞型Cascade效應複合物直接作用,並在DNA插入過程發揮關鍵作用。
  • Nature genetics:轉座子突變分析發現黑色素瘤驅動基因
    2015年4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sleeping beauty(SB)轉座子造成的突變能夠促進
  • 神奇的轉座子:植物中轉座子的分布
    在神奇的轉座子:轉座子的分類一文中,我們簡要介紹了轉座子的分類系統和命名規則。我們已經知道,在生物體中轉座子的多樣性非常高,數量非常大。
  • 神奇的轉座子:植物中轉座子的分布
    在神奇的轉座子:轉座子的分類一文中,我們簡要介紹了轉座子的分類系統和命名規則。我們已經知道,在生物體中轉座子的多樣性非常高,數量非常大。那麼,在不同的植物基因組中,每種類型的轉座子都是均一分布的嗎?它們的分布有沒有什麼特點呢?
  • 「轉座子」--基因小偷家族
    20世紀40年代,芭芭拉(Barbara McClintock)在研究玉米種子顏色的時候發現了轉座子
  • 研究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該研究在高等物種中證明了是由endo-siRNA調控組成型異染色質的穩定,並認識到活躍轉座子在基因組結構以及遺傳信息穩定傳遞中的有利效應。同時,該研究展示了付向東課題組開發的GRID-seq技術在系統研究RNA-染色質互作組/圖譜及其功能上的能力。 (生物谷Bioon.com)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該研究在高等物種中證明了是由endo-siRNA調控組成型異染色質的穩定,並認識到活躍轉座子在基因組結構以及遺傳信息穩定傳遞中的有利效應。同時,該研究展示了付向東課題組開發的GRID-seq技術在系統研究RNA-染色質互作組/圖譜及其功能上的能力。
  • Genome Res | 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也是第一次認識到活躍轉座子在基因組結構以及遺傳信息穩定傳遞中的有利效應。同時這項研究工作也展示了付向東教授課題組開發的GRID-seq技術在系統研究RNA-染色質互作組/圖譜及其功能上的強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