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膽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應的小分子藥物前體,為開發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今天,題為「通過調節膽固醇代謝增強CD8+T細胞的抗腫瘤反應」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 人體的免疫系統負責保衛機體健康,其中T細胞在腫瘤的監控和殺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腫瘤細胞能通過多種機制來抑制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從而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肝癌發生發展也與微環境密切相關:多種因素導致微環境紊亂,從而促進肝癌發生,微環境免疫炎症反應的失衡是最關鍵機制之一。 免疫微環境細胞成分 微環境Treg/CTL平衡決定肝癌預後 2007年,樊嘉教授團隊發表在《JCO》雜誌的研究綜合評價了淋巴細胞的密度、部位、亞群和功能狀態。
-
...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Genome Medicine...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湘雅八年制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又一新突破!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樊嘉院士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又一新突破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來源/院方供圖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又年教授團隊在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近年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為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單獨免疫治療的效果較差,其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處於免疫抑制狀態,並存在免疫逃逸機制,抑制了體內抗腫瘤免疫的產生。
-
研究揭示cCD1引發抗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CD1引發抗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4 17:50:33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Kenneth M. Murphy團隊的最新工作揭示了cCD1引發抗腫瘤免疫的機制。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免疫系統相當於人體中「清道夫」,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識別並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細胞。然而,「狡猾」的腫瘤細胞可在免疫系統的監察下,發展出多種逃脫免疫殺傷的機制,從而在抗腫瘤免疫應答的各階段得以倖存。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
鄧劉福團隊揭示cGAS-STING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新機制
撰文:李文文、路璐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基於T細胞的免疫治療在根除實體瘤方面遇到了多重挑戰。T細胞治療最大的優勢在於可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從而有效殺傷腫瘤細胞防止腫瘤免疫逃逸。因此如何改善T細胞的質量使免疫治療的T細胞維持更長的時間,促使它們複製和擴增是提高T細胞治療效果的新策略。
-
頂級期刊《細胞》刊發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早期復發肝癌相關研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今晨傳來喜訊: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專家解釋,表面看來,復發性肝癌當中,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研究團隊由此推斷,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一樣。之後研究團隊發現,在復發性肝癌當中,腫瘤細胞「狡猾」得超乎意料。 「假扮平民,矇混過關」。
-
免疫2.0時代到來?免疫抑制劑聯合靶向藥物療效增強機制詳解
Zhu),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主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副所長任正剛教授在線深度解讀肝癌免疫治療。NEJM醫學前沿副主編趙劍飛博士則從編輯角度分析了如何在腫瘤領域發表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 任教授指出,PD-1和PD-L1兩個靶點的機制是不一樣的。PD-1主要表達於活化的T細胞上,與腫瘤細胞的PD-L1結合,只參與腫瘤細胞殺傷環節。而PD-L1在T細胞的啟動和激活階段,和後續的腫瘤細胞殺傷階段,多環節參與了抗腫瘤免疫應答的下調。
-
上海仁濟醫院發表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癌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袁蕙芸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介入科科主任翟博教授團隊,與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科濟生物」)創始人、CAR-GPC3 T細胞的發明人李宗海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靶向GPC3的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
-
新冠病毒逃逸人體免疫系統識別機制揭示
記者14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講席教授馬丁·F.巴赫曼和查麗莎教授團隊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表面抗原蛋白間距不利於人體免疫系統的識別,進而不能使人體產生良好的保護抗體反應。該項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子刊。與所有病毒相似,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一個重要保護機制是能夠產生針對該病毒的保護性抗體。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
史上最新最全最權威的肝癌免疫治療進展!|免疫治療|標誌物|肝癌|...
本文原文是今年10月22日發表在JAMA Oncology雜誌上的一篇綜述,該雜誌最新影響因子為 24.799,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是維也納醫科大學第三內科,消化內科和肝臟科Matthias Pinter教授,通訊作者是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放射腫瘤科腫瘤生物學實驗室Dan
-
Nature揭示EB病毒抗腫瘤免疫機制(上)
EB病毒編碼的信號蛋白LMP1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激發機體快速免疫反應的關鍵,也是一個能促使細胞增生、癌變的因子,但後一功能只有當免疫監視失效時才會顯現。【標題】EBV誘導抗腫瘤免疫的機制及其治療應用Mechanism of EBV inducing anti-tumour immunity and its therapeutic use【期刊】Nature【時間】2020.12.23
-
陳列平團隊發現又一腫瘤免疫逃逸新通路
陳列平教授提出了三點標準:(1)該靶標是由於腫瘤的生長和/或隨後的免疫監視而誘導的;(2)其在腫瘤微環境中選擇性高表達而正常組織中有較低的表達量;(3)其能夠引起免疫逃避,並且操縱其可以重置或重編程腫瘤微環境中的抗腫瘤免疫。有了這些特點,腫瘤免疫療法可以避免過度的自身免疫毒性而取得相當大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