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平團隊發現又一腫瘤免疫逃逸新通路

2021-01-19 虎嗅APP




2018年10月份陳列平教授在 Cell 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 Paradigm Shift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From Enhancement to Normalization的綜述,提出並強調了「免疫正常化」的概念。



文章指出,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經歷了一個範式轉變,從系統性提高免疫反應活性的免疫增強轉變到選擇性糾正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缺陷的免疫正常化。免疫正常化的概念強調了在腫瘤進展過程中識別免疫反應的特定缺陷或功能異常的重要性,並制定特定策略糾正這些缺陷,以恢復體內正常的抗腫瘤免疫能力。免疫正常化通過解除受阻斷的免疫反應來增加體內抗腫瘤反應,而免疫增強的目的是激活免疫系統來提高抗腫瘤反應。我們可以將免疫反應過程看作是一條有水流的管道。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免疫反應就是管道有正常通暢的水流。如果管道堵塞,水流將受到影響,管道將無法充分排水。在這種情況下,「增強」策略可以解釋為增加管道內壓力,以克服排水不足,但如果管內壓力增加太多,則會有破壞管道的相關風險。相反,「正常化」策略則會通過識別並解除阻塞以恢復正常引流,且不會危及管壁。



那如何識別找到「水流中的阻塞」,即免疫正常化策略中的靶標呢?


陳列平教授提出了三點標準:(1)該靶標是由於腫瘤的生長和/或隨後的免疫監視而誘導的;(2)其在腫瘤微環境中選擇性高表達而正常組織中有較低的表達量;(3)其能夠引起免疫逃避,並且操縱其可以重置或重編程腫瘤微環境中的抗腫瘤免疫。有了這些特點,腫瘤免疫療法可以避免過度的自身免疫毒性而取得相當大的治療效果。陳列平教授團隊使用這一嚴格的標準來鑑定新的免疫調節分子,特別是在B7-H1陰性的腫瘤中,找到了不少免疫治療新靶標。2018年12月,其團隊就曾在Cell上發表題為Fibrinogen-like Protein 1 Is a Major Immune Inhibitory Ligand of LAG-3的論文,證明了纖維介素蛋白1是LAG-3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性配體,並揭示了該LAG-3-FGL1通路在腫瘤免疫中的作用。


2019年3月4,耶魯大學陳列平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題為Siglec-15 as an immune suppressor and potential target for normalization cancer immunotherapy的文章,鑑定並證明了又一個分子——Siglec-15是一免疫抑制分子,並可作為正常化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



該團隊構建了一個高通量功能篩選系統,以在體外識別調節T細胞活性的細胞表面分子。



TCAA包含超過6500個人類基因,編碼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0%的跨膜蛋白,單個基因在陣列中短暫表達。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293T細胞的人工抗原呈遞細胞系,該細胞系表達一種用於T細胞受體激活的膜相關抗人CD3單鏈可變片段,以及一些跨膜信號轉導基因以促進膜蛋白表達【1】。研究者使用Jurkat T細胞來檢測靶基因的功能及其對T細胞活性的影響,Jurkat T細胞中穩定表達了一個由NF-κB或NFAT反應元件驅動的綠色螢光蛋白報告基因。這樣通過與空白對照組對比,就可以利用GFP信號強弱來鑑定aAPC上表達的膜蛋白對T細胞活性的影響。持續抑制或增強GFP信號的基因在多輪TCAA篩選後被選擇,隨後在體內和體外進行綜合分析。在這些候選基因中,一些是已經被報導的共刺激分子,凋亡相關基因或共抑制分子,這也驗證了TCAA系統的準確性。


通過TCAA系統篩選,研究團隊發現Siglec-15可持續地抑制T細胞活性,並有可能滿足正常化免疫治療的主要特徵【2】,因此被選擇以進行後續研究。Siglec-15是一個唾液酸結合性免疫球蛋白樣凝集素家族基因,編碼一個非常短的胞外結構域【3】。蛋白質序列分析顯示,Siglec-15 ECD包含一個免疫球蛋白可變區和一個2型恆定區,與B7基因家族具有30%以上的相似性。這些數據表明,Siglec-15與B7基因家族關係密切,可能與B7家族成員共享免疫調節功能。


隨後研究團隊發現,在大多數正常人體組織和各種免疫細胞亞群中Siglec-15mRNA的表達很少,但可以在巨噬細胞中發現。通過流式細胞術,研究人員發現Siglec-15在小鼠CD11b + F4/80 +外周巨噬細胞,新鮮骨髓來源的CD11b + Gr-1 +髓系細胞和骨髓來源的CD11b + F4/80 +巨噬細胞中有低水平的表達量,但在其他淋巴細胞和髓系細胞亞群中未檢測到其表達。利用Siglec-15全身基因敲除小鼠以及在巨噬細胞中條件性敲除Siglec-15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Siglec-15基因敲出並不會導致小鼠自身免疫疾病或其他症狀,之後進行一系列體內體外實驗,證明了巨噬細胞/髓系來源的Siglec-15可以通過調節細胞生長來抑制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免疫應答。


然後,通過TCGA資料庫的Meta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在人多種腫瘤中,Siglec-15mRNA表達量都上調。在241個人非小細胞肺癌NSCLC樣本中,通過免疫組化分析,研究人員發現Siglec-15可以在腫瘤相關的基質細胞或腫瘤細胞,以及腫瘤浸潤的巨噬/髓系細胞上檢測到。同時發現B7-H1和Siglec-15表達之間沒有相關性,只有7/218的病例兩個標誌物均為陽性。


最後,研究人員利用小鼠腫瘤模型進一步證明了Siglec-15是腫瘤免疫治療正常化策略的潛在候選者。研究人員將B16-GMCSF腫瘤細胞接種到Siglec-15基因敲除小鼠體內,與野生型小鼠相比腫瘤生長緩慢,基因敲除小鼠生存期延長,同時基因敲除小鼠腫瘤中CD8+T細胞,NK細胞的浸潤也增多。此外,研究團隊設計了抗Siglec-15單克隆抗體α-S15,將其用在多種小鼠腫瘤模型,發現其的確可以阻斷巨噬/髓系細胞來源的Siglec-15的免疫抑制作用來提高體內抗腫瘤免疫反應。


總之,本文鑑定並證明了Siglec-15是一免疫抑制分子,並可作為腫瘤免疫治療正常化策略的潛在候選者。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也表明,目前測試人源化Siglec-15單克隆抗體對人實體腫瘤影響的一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為了詳細了解該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後續臨床相關信息,BioArt獨家聯繫了陳列平教授。針對該項研究,陳教授簡要總結了該發現以及意義。他表示:


「Siglec-15是一新的免疫調節靶點,在腫瘤微環境能抑制免疫反應。Siglec-15在腫瘤微環境中的M2型巨噬細胞以及在包括肺癌、卵巢癌和頭頸癌等在內多種人體腫瘤細胞中的表達上調,且其表達與B7-H1是互斥的。實驗證明,Siglec-15在體外和體內都能抑制抗原特異性T細胞反應。Siglec-15是B7-H1陰性腫瘤中的主要免疫抑制因子。我們希望Siglec-15會是一系列免疫治療新靶點中的第一個,來幫助那些對當前免疫治療無反應的腫瘤患者。我們研究表明,Siglec-15敲除小鼠沒有發生自身免疫病或其他疾病,這表明,Siglec-15的阻斷在正常細胞上並不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NC318,是第一個阻斷Siglec-15免疫抑制性的新藥,對NC318的1/2期臨床試驗也正在進行。」






相關焦點

  • 腫瘤免疫治療先驅陳列平 世界欠你一個諾貝爾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終獲得了這一獎項。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說不失望,那是假的。不是說這兩位科學家實力不夠,而是我們對陳老師報了太多的期許。作為腫瘤免疫治療先驅的陳列平老師,終究還是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阻斷癌細胞的免疫逃逸
    腫瘤是人類的頑疾,每年全球新增1800萬腫瘤患者,有960萬人因腫瘤死亡,免疫檢查點的發現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方式。新的腫瘤免疫療法正展現出卓越的療效,為全球無數的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這一切都離不開每一位在科學的前沿領域上無私付出的科學家。
  • 繼PD1/PD-L1之後 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
    腫瘤免疫(Immuno-Oncology,IO)治療藥物的研發熱潮近年來如火如荼地進行,主導著藥物研發領域的輿論制高點。繼PD1/PD-L1之後,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一、腫瘤免疫(IO)治療概況IO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又一新型治療方法。
  • 繼PD1/PD-L1之後,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
    腫瘤免疫(Immuno-Oncology,IO)治療藥物的研發熱潮近年來如火如荼地進行,主導著藥物研發領域的輿論制高點。繼PD1/PD-L1之後,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一、腫瘤免疫(IO)治療概況IO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又一新型治療方法。
  • Nature:CRISPR發現182個潛在免疫療法靶點 揭秘癌細胞免疫逃逸
    他們發現,與自噬作用(autophagy)相關的多種基因是免疫逃逸的關鍵!這項研究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上。CRISPR敲除篩選發現182個「核心免疫逃逸基因」為了系統性地研究不同基因對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攻擊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CRISPR-Cas9技術,構建了一個能夠敲除19069種編碼蛋白的基因的嚮導RNA(gRNA)庫。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腫瘤的免疫反應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脫離機體免疫監控後腫瘤的惡行生物學行為將會進一步加快,從而促進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因此了解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對於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免疫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cGAS催化信使分子cGAMP的合成,激活接頭分子STING,從而活化I型幹擾素通路,增加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及免疫細胞的浸潤。除了胞內通路,腫瘤細胞合成的cGAMP亦會釋放至胞外,被浸潤於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所攝取,激活後者胞內的STING通路,增強其殺傷力【2,3】。
  • 【腫瘤免疫學院IO秒懂系列】信號傳導通路大「變臉」
    > 歡迎來到腫瘤免疫學院,上期內容主要介紹PD-1在T細胞耗竭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復旦大學嚴大鵬課題組發現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人體免疫反應包括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當病原體入侵宿主後,首先啟動固有性免疫反應,其中抗病毒免疫中主要發揮作用的是Ⅰ型幹擾素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IFNβ可以激活JAK-STAT通路,促進TNFα、IL-6等大量炎症因子的表達,從而啟動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
  • 中山醫院團隊發現黑色素瘤進展及免疫逃逸新機制
    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00新發病例,導致約55,000名患者死亡[1]。近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其療效在黑色素瘤中尤為顯著,然而免疫治療不應答及耐藥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進一步探索黑色素瘤發生發展及免疫耐受機製成為當前研究熱點。環狀RNA(circRNA)是一類閉合的環狀單鏈非編碼RNA,具有抵抗RNA酶的降解作用而相對穩定。
  • 陳列平教授理應共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值得注意的是,詹姆斯·艾利森教授與實驗室同事於1996年首次報導在小鼠腫瘤模型裡面發現阻斷T細胞上表達的「剎車」分子CTLA-4能夠增強機體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的能力,創造性地將一個T細胞 「剎車」分子應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學術前沿】王紅陽團隊發現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和改善免疫...
    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4】。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驅動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並提出了通過補充NAD+前體增強免疫治療耐受腫瘤對抗PD-1/PD-L1抗體治療敏感性的新策略。
  • 今年醫學諾貝爾獎盤點——腫瘤免疫治療的機遇與挑戰
    其實,腫瘤免疫治療並非一時興起,近幾年一直是腫瘤研究的「寵兒」。自2011年抗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伊匹單抗(Ipilimumab)獲黑色素瘤適應證尹始,便拉開了免疫檢查點為主的腫瘤免疫治療序幕,主要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功能而消除腫瘤。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模式識別受體(PPRs)在腸道上皮的各類細胞中廣泛表達,識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啟動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複製並清除被感染的細胞,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馮新華課題組發現腫瘤細胞逃逸機制
    近日,Oncogene雜誌在線發表了生研院馮新華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論文STAT3 selectively interacts with Smad3 to antagonize TGF-β,揭示了腫瘤細胞逃逸TGF-β信號的重要機制。
  • 諾貝爾獎的得與失:陳列平教授無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談起
    具體到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其他研究團隊利用CTLA-4這一新發現開展自身免疫病治療時,詹姆斯·艾利森改變了研究方向,首先提出「負負得正」治療癌症的理念,開創了腫瘤免疫療法的新方向,打開了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大門,並以CTLA-4為例證實這一設想的可行性,將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從這一點看,他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合乎情理的。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 T免疫細胞衰竭會引起腫瘤細胞逃逸
    拮抗T細胞耗竭的細胞因子 IL-2是T細胞存活和活化所必需的關鍵細胞因子,增強感染和腫瘤免疫應答。用IL-2來重振Tex細胞的治療效果喜憂參半。與PD-1通路阻斷相結合,IL-2在慢性LCMV感染中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一種有吸引力的策略。
  • 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火熱背後:「免疫逃逸」風險暗存 眾多藥品三期臨床挑戰巨大
    但很多病人在治療腫瘤後還是會發生腫瘤轉移和復發的情況,一旦復發,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很短。研究發現,腫瘤幹細胞與腫瘤的發生、生長、轉移和耐藥復發密切相關。「我們把腫瘤幹細胞稱為腫瘤的王,擒賊先擒王,想要完全根治腫瘤,除掉腫瘤幹細胞這一罪魁禍首很關鍵。」靶向藥補位一直以來,癌症都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