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作為癌症的重要特性之一,染色體不穩定性會導致微核(micronuclei)的形成,後者易於破裂的特性使雙鏈DNA暴露於胞質中,結合雙鏈DNA感受器cGAS【1】。cGAS催化信使分子cGAMP的合成,激活接頭分子STING,從而活化I型幹擾素通路,增加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及免疫細胞的浸潤。

除了胞內通路,腫瘤細胞合成的cGAMP亦會釋放至胞外,被浸潤於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所攝取,激活後者胞內的STING通路,增強其殺傷力【2,3】。目前發現,腫瘤細胞通過使胞內的STING通路將信號更多轉導至非經典NF-κB通路而非IFN通路,從而實現免疫逃逸,且NF-κB的非經典途徑活化反而加速了癌症進展【4】。然而,腫瘤是否存在針對胞外cGAMP的免疫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2020年12月28日,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Samuel F. Bakhoum等在Cancer Discover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etastasis and immune evasion from extracellular cGAMP hydrolysis的研究論文,發現腫瘤細胞通過ENPP1水解胞外的cGAMP抑制免疫細胞的活化,且cGAMP水解後產生的腺苷進一步抑制了抗腫瘤免疫,並促進腫瘤轉移。

作者首先構建了染色質高度不穩定和低度不穩定的MDA-MB-231乳腺癌細胞系,發現胞外核苷酸酶ENPP1在前者中高表達,且富集於細胞膜上。在小鼠肺腺癌模型(搭載KRAS-G12D突變及p53缺失)中,ENPP1在普通組織中表達量很低,其表達量隨腫瘤進展和轉移而逐漸升高。敲除ENPP1並不影響腫瘤的生長,但抑制了其轉移,且敲除ENPP1後胞外/胞內cGAMP水平比大幅上升。缺失酶活性的ENPP1-T328A突變體則並不影響腫瘤轉移,表明ENPP1的促轉移功能是依賴其核苷酸酶活性的。

cGAMP的水解途徑

之前已有報導發現ENPP1可以水解cGAMP產生AMP和GMP[5],AMP可以在胞外被CD73(NT5E)水解為腺苷,而腺苷可以抑制抗腫瘤免疫並促進腫瘤轉移。基於此,作者採用了加入EHNA(腺苷脫氨酶抑制劑)和NMBPR(抑制細胞攝取腺苷)的培養基,發現敲除cgas或ENPP1顯著降低了培養基中的腺苷含量,並抑制了4T1細胞遷移。相應地,過表達ENPP1或加入外源cGAMP則促進了4T1細胞遷移,但如果同時加入腺苷受體A2B抑制劑PSB115,則恢復了4T1細胞的遷移水平。以上結果表明,ENPP1通過水解cGAMP並最終產生腺苷,促進癌細胞的轉移。

進一步,作者發現在小鼠成瘤模型中,敲除腫瘤細胞的ENPP1可以促進GM-CSF的產生,並增強了各種免疫細胞的浸潤,並抑制了腫瘤轉移。共敲除4T1細胞中的cgas和ENPP1則降低了免疫細胞的浸潤水平,表明ENPP1對腫瘤免疫的抑制依賴於胞內cGAS產生的cGAMP。此外,在小鼠模型中,ENPP1的缺失加強了免疫檢查點封閉療法(ICB)的療效,而ICB則對過表達ENPP1的腫瘤完全無效。但在缺失STING(TMEM173-/-)的小鼠中,ENPP1對ICB的療效沒有影響,說明ENPP1可能通過水解cGAMP抑制了浸潤免疫細胞中的STING激活,從而達成免疫抑制。而在4T1細胞中敲除STING反而抑制了腫瘤的轉移。

ENPP1和cGAS對ICB在荷瘤小鼠上的療效的影響

最後,作者通過對臨床樣本的分析,發現ENPP1在多種腫瘤的轉移灶內高表達。資料庫分析表明,當腫瘤細胞cGAS低表達時,ENPP1表達量與免疫細胞的浸潤無關;但當cGAS高表達時,ENPP1表達量與免疫細胞的浸潤及ICB的療效顯著負相關。cGAS和ENPP1共同高表達的三陰性乳腺癌(TNBC)患者預後最差。同時值得注意的是,TNBC腫瘤微環境的基質細胞中ENPP1表達量同樣較高,表明腫瘤細胞可能通過某種機制上調了微環境其它細胞中ENPP1的表達量,以共同促進免疫逃逸。

機制示意圖

綜上,本文報導了ENPP1通過水解腫瘤細胞cGAS產生的胞外cGAMP,抑制浸潤免疫細胞中STING的活化,並通過AMP進一步水解產生的腺苷促進腫瘤轉移。本文不僅揭示了新的潛在癌症治療靶點,結合作者課題組之前對STING促進腫瘤轉移的報導,更對當前抗癌界炙手可熱的新星——STING激動劑的應用提出了潛在風險,尤其是通過cGAS激活STING的寡核苷酸類分子。這提示我們STING激動劑的適應症和給藥方式都需要更精確的把控。作者提出,靶向ENPP1可能比直接激活STING更具應用價值:一方面,抑制ENPP1可能使更多cGAMP趨向分泌至胞外,活化免疫細胞,而非激活胞內的STING,從而避免STING激動劑的雙刃劍作用;另一方面,ENPP1在普通組織中表達量很低,在染色質高度不穩定的轉移性腫瘤中則表達量高,故其抑制劑有相對明確的適應症,且給藥方式不需要像STING激動劑一樣複雜。

原文連結:

https://cancerdiscovery.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20/12/23/2159-8290.CD-20-0387

參考文獻:

1. Harding SM, Benci JL, Irianto J, Discher DE, Minn AJ, Greenberg RA. Mitotic progression following DNA damage enables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in micronuclei.Nature. 2017;548(7668):466-470. doi:10.1038/nature23470

2. Marcus A, Mao AJ, Lensink-Vasan M, Wang L, Vance RE, Raulet DH. Tumor-Derived cGAMP Triggers a STING-Mediated Interferon Response in Non-tumor Cells to Activate the NK Cell Response.Immunity. 2018;49(4):754-763.e4. doi:10.1016/j.immuni.2018.09.016

3. Carozza, J.A., Bhnert, V., Nguyen, K.C. et al. Extracellular cGAMP is a cancer-cell-produced immunotransmitter involved in radiation-induced anticancer immunity.Nat Cancer1, 184–196 (2020). doi:10.1038/s43018-020-0028-4

4. Bakhoum SF, Ngo B, Laughney AM, et al.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drives metastasis through a cytosolic DNA response.Nature. 2018;553(7689):467-472. doi:10.1038/nature25432

5. Li L, Yin Q, Kuss P, et al. Hydrolysis of 2'3'-cGAMP by ENPP1 and design of nonhydrolyzable analogs.Nat Chem Biol. 2014;10(12):1043-1048. doi:10.1038/nchembio.1661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腫瘤的免疫反應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脫離機體免疫監控後腫瘤的惡行生物學行為將會進一步加快,從而促進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因此了解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對於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免疫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儘管有這些免疫刺激觸發因素,但在多數患者中觀察到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致疾病進展。 在腫瘤患者中觀察到的一種促進免疫逃逸的機制涉及全身和腫瘤內失能或數量減少的DCs。樹突細胞的子集cDC1細胞,代表能夠進行抗原交叉提呈和啟動CD8+T細胞的主要亞型,對於產生抗腫瘤反應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在轉運抗原至腫瘤引流淋巴結方面非常高效。
  • T免疫細胞衰竭會引起腫瘤細胞逃逸
    多種免疫細胞類型,包括樹突狀細胞(DC)、B細胞、單核細胞、CD8 T細胞和非調節性CD4 T細胞都能產生IL-10。 IL-10的作用可能通過STAT3直接作用於T細胞,通過APC的調節間接作用於T細胞,或兩者兼有。使用IL-10中和抗體結合治療疫苗,可增強CD8和CD4T細胞的應答,減少病毒載量。癌症免疫治療領域,也在研究類似的方法。
  •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35:42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lec C. Kimmel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ushika M.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例如,通過釋放CCL 5、XCL 1和XCL 2,NK細胞促進DC細胞進入實體腫瘤。同樣地,淋巴結中NK細胞的激活促進了IFN-γ的釋放,通過吸收額外的免疫效應細胞,包括抗原提呈細胞(巨噬細胞和DC細胞),誘導促炎性腫瘤微環境,最終驅動TH1免疫反應,動員T細胞進入淋巴結,並從CD8+T細胞分化為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
  • Nature|自噬通過降解MHC-I來促進胰腺癌免疫逃逸
    主要研究:1,自噬-溶酶體激活:腫瘤中自噬和溶酶體的轉錄調控;2,胰腺癌中自噬溶酶體激活對代謝重編程的作用;3,(PDAC)腫瘤異質性及細胞可塑性機理。背景免疫逃逸是腫瘤治療的主要障礙。免疫逃逸的常見機理包括:MHC-I突變或者異質性缺失,導致抗原遞呈異常。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促炎細胞因子通過NK細胞FASL與腫瘤細胞Fas複合物的相互作用誘導腫瘤細胞壞死,從而誘導靶細胞凋亡。其他趨化因子(如CCl 3、CCl4、CCl5和CCl10)通過化學梯度將免疫效應細胞定向到腫瘤部位,而其他如IL-10和IL-6則在產生部位增強免疫活性。
  • 環特研究 | 通過斑馬魚觀察腫瘤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對基底膜區的蛋白水解和機會性突破
    ,先天免疫細胞與斑馬魚皮膚中的腫瘤前細胞直接接觸。對於癌症相關的成纖維細胞(CAF),也描述了類似的「 tunneller and follower cell」情形,因為它們通過蛋白水解降解基質,為癌細胞轉移提供了途徑,並且還可能使異種移植的癌細胞遷移,因為中性粒細胞首先使斑馬魚癌症外植體附近的膠原蛋白基質變形。最近的一項體外研究表明,免疫細胞會在其附近採樣基質中的大孔,從而使其選擇抵抗力最低的路徑。
  • 研究人員揭示腫瘤轉移前的免疫逃逸機制
    這種劃分使得對癌症早期演化的機制研究變得簡單起來,但是對於侵襲前病變組織的缺乏限制了我們對癌症發生過程中分子和免疫機制的理解。  近日,來自法國巴黎大學的Jér?me Galon研究組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mmune evasion before tumor invasion in early lung squamous carcinogenesis的研究論文,通過對肺鱗狀細胞癌發生過程中基因表達情況的檢測,對侵襲前病變組織和腫瘤微環境的基因表達時序改變以及相關細胞定位進行了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的重塑促進了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遠端轉移。
  • ...通過修飾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觀環境驅動腫瘤轉移 腫瘤異質性及...
    本期IVIS視角小編帶您探究一下Nature最近發表的論文:《亞克隆合作通過修飾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觀環境驅動腫瘤轉移》單克隆、多克隆原發灶和轉移灶的上皮細胞及基質細胞表達譜分析顯示了這種協同作用是間接的,是通過局部和系統微環境介導的。作者確定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白細胞群受表達IL11小亞克隆的調節,敲除中性粒細胞的表達,可以阻止腫瘤轉移的生長。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腫瘤治療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免疫共刺激分子PD-1/PD-Ls作為負性免疫調節分子,在介導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除了癌細胞以外,還包含有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和周細胞等,以及非細胞性基質蛋白成分。這些獨特的腫瘤相關細胞和基質成分一起構成了腫瘤微環境。免疫系統對於突變的腫瘤細胞很可能具有識別、監視和清除的作用。基於腫瘤免疫學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經發展出諸多針對腫瘤細胞的免疫療法,如腫瘤疫苗和T細胞過繼轉移治療等。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了篇53分的頂級綜述|細胞|腫瘤微環境|免疫|腫瘤|腫瘤細胞|葡萄糖
    腫瘤微環境和免疫微環境抗腫瘤反應的代謝腫瘤免疫逃逸的代謝利用差異代謝可塑性結論和展望腫瘤微環境和免疫微環境腫瘤細胞特有的高度活躍的代謝途徑可以對腫瘤微環境內的營養成分和其他小分子的組成產生深刻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對免疫反應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因此,腫瘤不僅可誘導惡病質,並可維持惡病質持續存在。荷瘤大鼠實驗表明,惡病質誘導因子的本質上是體液,因為促惡病質因子可通過循環轉移。這種體液因子可直接由腫瘤細胞分泌,或者腫瘤微環境中的非腫瘤細胞或遠處器官分泌。使用原發腫瘤和轉移模型研究均表明,惡病質誘導循環因子的來源和功能各不相同,包括促炎和抑炎細胞因子、金屬離子、激素和生長因子(圖1)。
  • 如何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來釋放免疫...
    研究人員通過對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進行研究識別出了殘留的癌症幹細胞(CSCs)或許會作為癌症對免疫療法耐受的機制,靶向作用CSCs或有望增強免疫療法的效率從而減少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的發生。利用細胞追蹤技術,研究者表示,HNSCC的CSCs就能代表一類不同的細胞群體,其主要特點就是能表達BMI1,研究者利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化學誘導的HNSCC模型進行研究,評估了組合性免疫療法對BMI1+CSC群體的而影響,當利用順鉑和抗PD-1治療後,研究者表示,雖然這種聯合療法能減少舌頭HNSCC的病變和轉移,但BMI1腫瘤細胞或許會被優先誘導細胞凋亡,從而促使腫瘤中的BMI1+CSCs
  • 專家點評NCB|癌症幹細胞的免疫逃逸獨特分子機制
    2007年,美國Stowers研究所李凌衡課題組(第一作者為何曦)也曾報導過Akt可直接將β-catenin的C末端(包括Ser552胺基酸)磷酸化而增強β-catenin的活力,從而促進小腸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擴增,最終導致產生腸道腺瘤【3】,揭示了Wnt-β-catenin與PI3K-Akt在腫瘤中的協同作用。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免疫抑制
    機體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屏障,可通過活化天然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來識別和消除異常細胞(比如腫瘤的發生發展),進而保護人體免受損害並維持機體平衡。,乳酸能促進腫瘤侵襲轉移,乳酸對於腫瘤血管生成非常重要等。
  • Cancer Res:凋亡和壞死細胞藉助胞葬作用促進腫瘤進展
    2018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體內每天都有數十億的細胞因正常損耗、組織更新以及炎症反應而死亡,機體會通過多種途徑有效識別和清除死亡細胞,其中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就是一種在發生進一步的壞死並釋放細胞內的炎症誘導成分之前清除凋亡細胞的清除過程。
  • 「穿刺」檢查會導致腫瘤轉移? 腫瘤醫院:尚無穿刺轉移案例
    穿刺取得的病變組織經過病理診斷,可以明確患者疾病的病理分類、免疫組化以及基因檢測等結果,從而進一步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穿刺術後皮膚無需或僅需輕輕按壓即可止血,穿刺過程簡單、安全。「但穿刺結束後穿刺針還是要拔出來的,會不會在皮膚上『種植』一個腫瘤呢?針扎一下腫瘤會出血,那腫瘤細胞不就順著血液『逃逸』到其他地方了麼?」
  • 腫瘤和免疫,逃離和調控,如何發生去往何處?
    目前所發現的常見的免疫檢查點有PD-1 、 PD-L1和CTLA-4 。PD-1 是一種主要表達於活化的CD4+T細胞、CD8+T細胞、B細胞、NK細胞 單核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中的跨膜蛋白,主要功能是促進T細胞的成熟。正常情況下,PD-1通過調節外周組織中T細胞的分化方向進而調控機體對外來或自身抗原的免疫應答反應,防止免疫過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