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介入科主治醫師
2016-11-17 12:56 來源:澎湃新聞
惡性腫瘤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對惡性腫瘤來說其病理分類、分型甚至基因檢測是否有突變是疾病診療過程中的首要問題,其診斷結果直接決定了抗腫瘤藥物的使用及療效。在眾多檢查手段中,穿刺活檢術是幫助醫生和患者獲得病理結果的關鍵一步。然而部分患者心存顧忌,認為穿刺活檢術會造成腫瘤的種植及轉移,事實如何呢?
CT導引下經皮穿刺活檢術作為一項有創操作,通常在病變部位皮膚選取穿刺點,經常規消毒、局麻後,以18G(約相當於原子筆頭金屬部分粗細)或更細20G(約相當於常見回形針金屬粗細)的細針刺破皮膚,以「最短」穿刺路徑命中病灶,取得病變組織後即完成穿刺。穿刺取得的病變組織經過病理診斷,可以明確患者疾病的病理分類、免疫組化以及基因檢測等結果,從而進一步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穿刺術後皮膚無需或僅需輕輕按壓即可止血,穿刺過程簡單、安全。
「但穿刺結束後穿刺針還是要拔出來的,會不會在皮膚上『種植』一個腫瘤呢?針扎一下腫瘤會出血,那腫瘤細胞不就順著血液『逃逸』到其他地方了麼?」 對於需要穿刺的患者來說,這常常是壓在其心頭的兩塊巨石。
惡性腫瘤常見的基本特性表現為侵襲性、轉移性。這就是為何我們會談「腫瘤」色變,因為惡性腫瘤不會老老實實地待在一個地方等待手術切除,通常情況下惡性腫瘤本身會通過:
1.直接侵犯;
2.淋巴道轉移;
3.血液轉移;
4.種植轉移;
四種途徑「擴張領土」,從而侵害患者機體。我們通常看到的腸癌肝轉移、乳腺癌骨轉移、胃癌盆腔轉移等就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即便不做穿刺,惡性腫瘤本身也會有相當大的轉移風險。
那麼穿刺會不會造成腫瘤轉移得更快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專業規範的穿刺操作可在有效穿刺獲取病理組織的同時,避免腫瘤「種植」的可能。
這是因為針芯外層設計為保護套管,切取腫瘤組織後,套管將腫瘤組織封閉在針芯內,隔離了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接觸的機會,減少了腫瘤「種植」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穿刺針體非常纖細,並不容易損及較粗大的血管,從而使得病灶後穿刺後引發出血的可能性很小,通常僅僅為極少許的滲血甚至不出血,極大地減少了腫瘤細胞順著血管「溜走」的可能性。
隨著穿刺技術的提高,一次命中病灶的成功率也非常高,通常一次穿刺整個過程僅需十分鐘左右,從而也減少增加穿刺次數導致出血過多或者種植增加的可能性。
腫瘤細胞並非像種植樹木一樣,種子在合適的土壤裡方能萌芽,癌細胞也必須依賴於機體特殊的環境方能存活。通常情況下對於人體而言,癌細胞屬於「敵對分子」,在癌細胞還未能夠到達合適的環境存活之前,機體的免疫系統可以通過特異性免疫反應進行吞噬、殺傷。
此外,如果明確了病理診斷後,患者均即刻進行了腫瘤針對性治療,腫瘤還來不及發生轉移或者種植就已經被殺死了。因而穿刺活檢導致的腫瘤細胞「逃逸」或者「種植」微乎其微,也並無證據表明穿刺活檢術會導致腫瘤轉移速度加快。
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介入科為例,自2005年開展穿刺活檢工作以來,年接待穿刺患者逾3500人次/年,目前尚無穿刺術後導致種植轉移患者的案例。
總而言之,穿刺活檢術可以安全、有效地幫助患者和醫生早期診斷腫瘤性疾病,並明確病變的病理分類分型,指導臨床及早幹預,並能進行基因突變等特殊檢測,實現對腫瘤的「精準殺滅」。穿刺活檢術造成的「種植轉移」與腫瘤本身造成的轉移相比「微乎其微」,值得患者信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癌症檢查,穿刺,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