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腫瘤醫院微創治療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命續航

2020-12-05 瀟湘名醫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彭璐)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結直腸癌肝轉移極為常見,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超過2/3的結直腸癌患者最終出現肝轉移,且在未治療的人群中,肝轉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位生存期僅為6—9個月。

肝轉移灶的治療是結直腸癌患者治療的重中之重,目前認為,手術完全切除肝轉移灶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唯一可能的治癒手段,也是改善患者預後的最佳方案。在全球CRLM患者資料庫LiverMetSurvey 的一項涉及71個國家、326個 醫療中心、26280例患者的大型研究中顯示,在接受根治性肝切除的CRLM患者中,5年和10年生存 率分別為42%和25%,未切除的CRLM患者僅為9%。由此可見,根治性手術切除對延長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腸癌肝轉移,讓他幾近絕望

湖南省腫瘤醫院肝膽腸外科的病床上見到張先生時,他正坐在病床上和家人聊天,紅潤的臉色,充足的精氣神,說話條理清晰,下床走動都輕鬆自如,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剛經過「兩癌」切除不到一個星期的患者。

副主任醫師謝威介紹,張先生今年50歲,河南人。從今年9月初開始,他便感覺腸胃有些不適、消化不好,偶爾出現便血的症狀。身為一個身高不足170體重卻達到200斤的胖子,張先生並沒有引起重視,只認為,人上了年紀,身體會有些異常屬正常現象。直到10月底,張先生便血症狀加重,且出現大便形狀改變,才在家人陪同下來到當地醫院就診。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直腸癌並伴有肝轉移癌。

「肝臟是結直腸癌血行轉移最主要的靶器官,有25%的結直腸癌患者在被確診時已經肝轉移,另有25%的患者在5年內也會發生肝轉移。」謝威副主任醫師介紹,這是因為,大腸與肝臟之間比一般器官多一套血液循環通路,胃腸道(包括大腸)的癌細胞可通過這條「專線」快速地「直達」肝臟,形成肝轉移癌。而按照以往的概念,腸癌都出現轉移了,生存的希望立刻會變得渺茫。

微創技術,腸癌、肝癌「一網打盡」

難道就沒有治療的方法了嗎?對此,謝威表示,目前,外科手術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得以延長生命甚至治癒的最重要方法。然而,過去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大多不能進行手術治療,即使手術,也要採用「分步切」,即先切除腸癌,再行開放手術分期切除肝癌。這不僅會給患者造成二次手術的打擊,並增加僅切除原發灶後肝轉移灶迅速增大的風險。此外,開放手術還可能引起患者術後的疼痛和切口癒合不佳等,影響治療效果。

而微創同步切除肝臟內的轉移灶以及直腸癌,雖能避免上述問題,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痛苦,但由於技術要求醫生同時具有嫻熟的肝臟及結直腸腹腔鏡操作能力和助手的密切配合,且對術中麻醉監護及術後併發症管理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能常規開展的醫院並不多。

究竟是選擇同步手術切除還是分期手術?是採取腹腔鏡微創技術還是開腹手術?經過詳細的術前檢查及評估後,經科內討論和反覆研究,主任羅嘉考慮可為張先生實行直腸原發灶及肝轉移瘤的同期手術切除。由於張先生屬於嚴重肥胖病人,也大大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在該科康忠誠主任醫師的指導下,由謝威和副主任醫師張理在螢光腹腔鏡下完成了直腸前切除術+左肝外葉切除術+肝5段轉移瘤擴大切除術+膽囊切除術。手術耗時不到3小時,出血不到50ml,除穿刺孔外只有一條5cm的輔助手術切口,病人一周便完全康復出院,真正達到了微創、精準的手術治療理念。

MDT綜合評估,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近幾年,湖南省腫瘤醫院肝膽腸外科依託院結直腸MDT團隊,與消化內科、腹部放療科、介入科、放診科、超聲科、病理科等兄弟科室多學科協作,每年收治近百例結直腸癌合併肝轉移的患者,並採取了術前數位化技術精準規劃+微創手術(腹腔鏡下行結直腸原發灶及肝轉移瘤同期或分期切除)+加速康復外科+腫瘤營養+綜合治療的全新系統治療模式,讓患者的手術創傷大大減小,治療效果明顯改善,得到病友及同行的一致好評。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彩虹奇蹟」走進柳鐵中心醫院,為腫瘤患者帶來風雨後的彩虹
    8月12日下午,由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和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共同舉辦的「彩虹奇蹟——腫瘤多學科診療(MDT)交流會」在柳鐵中心醫院大禮堂舉行,醫院梁陳方副院長出席了會議並致辭。會議邀請到了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林源教授等多位專家與來自全區的150多位同仁共同分享和探討了腫瘤多學科診療團隊建設的經驗以及結直腸癌的多學科診療案例。
  • 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結直腸腫瘤合併出血或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完善新冠肺炎篩查後,可考慮行內鏡或介入治療,解除梗阻或行止血治療應儘早後續治療;如果出現嚴重出血、完全性腸梗阻、腸道穿孔或急性腹膜炎的結直腸患者,立即當地醫院急診手術治療。
  • 循環腫瘤細胞(CTC)為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後因素
    全文下載:Ann Surg 2014 Feb 6研究背景:結直腸癌(CRC)為目前世界第三大癌症,每年約有120萬新發病例,60.8萬死亡病例。癌症相關性死亡原因為腫瘤轉移。而肝臟為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約有50%的轉移性CRC患者會出現肝臟轉移且肝臟為唯一的轉移部位。由於無法順利決定最佳的治療手段,因此需要通過可信的預測變量,實現對適合接受相應治療方案的患者進行篩選。儘管相關人員已經提出了數種評分系統,同時也還需要對新型的生物標記物的預後及預測價值進行考察。
  • 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MDT綜合治療成功救治罕見遺傳病患者
    人民網長沙12月2日電 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在多學科會診(MDT)協作下,成功為一罕見遺傳病——Tucot症候群患者王女士先後實施腦部和腸道的腫瘤切除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不日將康復出院。
  • 解析重離子如何治療腫瘤
    專家指出,未來,多學科融合治療腫瘤將成為大勢所趨。隨著生物學、材料學、人文醫學等學科的發展,多學科綜合診治腫瘤將成為大勢所趨。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向華教授指出,多學科治療腫瘤能最大限度避免局部治療的弊端和疏漏,優化出最適合患者的方案,對病情複雜患者的診療效果更為明顯。
  • 「挑戰」晚期腫瘤——結腸癌伴多發肝、肺轉移患者終獲無瘤狀態
    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發生發展及診治非常複雜,在不同的治療階段,需多學科醫生共同討論為患者訂製方案, 而多學科(MDT)診療模式就成為了有力助手。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自成立以來,即確立了MDT為核心的診療模式,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將多學科的診治優勢強強聯合,以期達到臨床治療的最佳效果。普外科在楊國山主任帶領下,積極響應醫院要求,一直努力踐行MDT的模式。楊國山主任特別重視向兄弟科室學習,規範地依據病情進程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措施,綜合各學科力量挑戰晚期腫瘤。
  • 低位直腸癌苦不堪言 黑龍江省醫院精準微創手術幫患者極致保肛
    低位直腸癌苦不堪言 黑龍江省醫院精準微創手術幫患者極致保肛2020-11-26 15:01:18 作者:宣傳統戰部康豔立 董宇翔 瀏覽次數:01結直腸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低位直腸癌患者,還面臨著肛門是否可以保留的難題
  • 微創DNA甲基化檢測可識別至少四種常見腫瘤
    這項工作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康教授與中國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郝曉柯教授及中山大學徐瑞華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甲基是指一個碳原子和三個氫原子結合。DNA(脫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涉及甲基修飾DNA分子。
  • 開展微創技術革命 解除患者難言之隱 永康市一醫肛腸外科託起生命...
    自2015年獨立設科後,該科在短短幾年間迅猛發展,成為永康市醫學重點專科,2019年出院人次超2000人,結腸鏡檢查人次超1700人,在金華縣市級醫院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兩年,該科又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綜合治療,讓更多患者受益。
  • 微創DNA甲基化檢測可識別至少四種常見癌
    以張康教授為首的研究人員利用美中三個腫瘤資料庫,分析了約2800個腫瘤樣本和約590個相應正常組織的DNA甲基化水平,腫瘤樣本包括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四種常見惡性腫瘤。  他們發現,利用特定位點DNA甲基化水平的差異,在三個資料庫中區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的準確率超過95%,與傳統的診斷方法相當,但樣本僅需少量,且過程更加簡單快捷。更重要的是,利用結直腸癌特異性的DNA甲基化標記,可準確識別97%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病灶和94%的結直腸癌肺轉移病灶。
  • 名醫專訪 上海新華醫院普外科陸巍:結腸癌的診斷和治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陸巍一路為醫、精益求精,竭盡全力醫治普外科疾病,真誠對待每一位患者。懷揣白衣天使的理想,牢記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胃腸腫瘤,微創手術,創傷小、恢復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讓瀕臨死亡的生命起死回生,把生命的蠟燭重新點亮。
  • 仁濟醫院腎上腺多學科團隊微創手術為反覆低鉀危及生命患者成功...
    老何(化名)有多年的高血壓病史,三年前突然出現右手持物不穩的現象,當時查電解質發現血鉀值僅為1.8mmol/L(正常值為3.5-5.5mmol/L),已是危急值水平。之後患者長期口服保鉀藥物和補鉀治療,但血鉀仍偏低。老何反覆低鉀,治療效果差,究竟該如何治療長期困擾著他。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專家介紹:馮強,協和醫科大學腫瘤外科博士,醫科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乳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和內臟轉移的比例較高,在《腫瘤瞭望》的採訪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為大家介紹骨轉移、肝轉移的治療要點。
  • 「一把刀」聚焦超聲波精準殲滅癌細胞-射頻消融 微創治療 海扶...
    原標題:「一把刀」聚焦超聲波精準殲滅癌細胞  據《勞動報》報導,射頻消融、海扶刀,在治療肝癌、胰腺癌或轉移性腫瘤領域,「第四種武器」正日益崛起。昨天,記者從第三屆腫瘤微創治療上海論壇上獲悉,據最新臨床統計,小於5釐米的肝臟腫瘤經上述技術治療後,1年生存率已能達到92.6%,療效與傳統手術相當,而費用更為低廉。
  •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近日,我院胸外科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指導下成功施行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王阿姨女兒通過網絡查詢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是縱隔腫瘤方面的知名專家,並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擔任胸外科學科帶頭人,王阿姨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丁建勇教授的專家門診。經診治,診斷考慮胸腺瘤,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腫瘤。
  • 「穿刺」檢查會導致腫瘤轉移? 腫瘤醫院:尚無穿刺轉移案例
    對於需要穿刺的患者來說,這常常是壓在其心頭的兩塊巨石。惡性腫瘤常見的基本特性表現為侵襲性、轉移性。我們通常看到的腸癌肝轉移、乳腺癌骨轉移、胃癌盆腔轉移等就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即便不做穿刺,惡性腫瘤本身也會有相當大的轉移風險。那麼穿刺會不會造成腫瘤轉移得更快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專業規範的穿刺操作可在有效穿刺獲取病理組織的同時,避免腫瘤「種植」的可能。
  • IVIS視角 | 醛縮酶B介導的果糖代謝誘導了結腸癌肝轉移過程中的...
    特別是肝轉移細胞通過GATA結合蛋白6抗體 (GATA6) 上調醛縮酶B (ALDOB)的表達,提高果糖代謝,為腫瘤細胞增殖過程中的主要中心碳代謝提供能量。靶向ALDOB或降低膳食果糖可顯著降低肝轉移性生長,但對原發腫瘤幾乎沒有影響。
  • 全世界最先進的PET/CT落戶湖南省腫瘤醫院,患者完成全身常規掃描僅...
    他立馬在當地醫院進行檢查,胃鏡病檢提示胃癌,CT提示右頸淋巴結轉移。一聽到這個結果,向來身體還還算健朗的劉先生嚇得一晚沒睡著,他不敢相信眼前的檢查結果,第二天清早就趕到湖南省腫瘤醫院。 為求進一步確診,該院建議劉先生進行PET/CT全身掃描。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東協國際腫瘤整合醫學論壇腫瘤微創技術...
    馬中抗癌協會、中國抗癌協會團體會員單位——聖丹福廣州現代醫院共同承辦了東協國際腫瘤整合醫學論壇。本次大會邀請了東協各國的腫瘤專家學者,聚焦東協腫瘤整合醫學新進展、腫瘤精準治療、腫瘤微創治療及腫瘤整合醫學四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