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侵襲性、轉移性。雖然腫瘤首次發現時進行了手術清除,術後也給予輔助治療等手段進行鞏固治療,但仍然會有一部分患者發生復發或轉移。
有時候即使我們發現了癌症病灶並進行手術切除,但是此時往往已經有少量癌細胞轉移到了其他部位,由於數目極少,一般無法知道具體的轉移部位和數量,而這些細胞本身就是與身體防禦機制鬥爭的勝利者,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和逃避打擊能力,所以即使殘存數目極少,也很有可能死灰復燃。而化療目前還沒有辦法達到精準、完全的消滅癌細胞。根據來源不同,各種腫瘤的好發轉移部位也不同,比如乳腺癌的常見轉移部位就是腦、肺、骨骼和肝臟。癌症出現復發轉移時,往往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
消瘦、體重減輕,癌症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與體內瘤體總重呈正向相關。腫瘤組織因其代謝方式為無氧酵解,營養物質消耗量很大。若較長時間體內無瘤,代謝也是平衡的,體重一般也就沒有變化,若有瘤、瘤的數目增多、瘤的體積增大,也就要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體重減輕、消瘦或成必然。病人可能存在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情況,或因治療等副損傷導致病人營養攝入不足,也會引起病人消瘦、體重減輕,所以不一定是腫瘤復發轉移。若原因不明,體重下降5、6斤左右就要小心了。
淋巴轉移是癌症擴散的主要方式之一,淋巴網遍布全身,頸部、鎖骨上窩、腹股溝等表淺淋巴結多可觸及到,若腫大、質硬、融合成團、固定等表現,腫瘤復發的可能性就大些。
腫瘤恢復期間大多病人沒有明顯疼痛,若新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疼痛就得警惕了。腫瘤產生疼痛的原因多是浸潤、壓迫周圍組織導致的,包括原發灶、轉移灶。骨、肝、腦是很多腫瘤都容易轉移的部位,轉移灶導致最多的症狀就是疼痛,起初大多隱約,若較長時間、超過兩三周沒有明顯緩解,做相應檢查,比如腰痛查一下全身骨核素掃描,上腹部疼痛超聲、CT查查,腦有沒有轉移最好查增強磁共振。
腫瘤血管異常易出血,若發現痰中帶血、涕中帶血、嘔血、黑便、尿血等情況,需要注意。出血原因較多,要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比如血小板減少、凝血障礙等。
腫瘤增大或壓迫、阻塞周圍的管道導致相應的症狀,比如食管癌進食後食物停滯感,若腫瘤壓迫支氣管可能出現氣短咳嗽,直腸癌復發壓迫輸尿管致腎積水、腰痛,膽道腫瘤導致梗阻、黃疸等。
術後需要嚴密隨訪,以便及時發現可能的復發或轉移。主診醫師通常會給患者制定一個隨訪計劃,定期進行相關的檢查。比如說肺癌,在最初的2年,每3個月檢查一次,隨後每年一次;結直腸癌,在最初的2年,每3-6個月檢查一次,隨後每6個月檢查一次,共5年。檢查項目通常包括體格檢查、血液腫瘤標記物、CT和B超等影像學檢查,消化道腫瘤患者還包括胃鏡、腸鏡檢查。體格檢查、血液腫瘤標記物、B超等這些檢查可以經常做一做,而CT、內鏡等檢查間隔時間相對要長一些。
一旦CT等檢查發現有轉移灶,這時通常還需要做一個穿刺病理學檢查,以明確是否是轉移,或者是不是第二種腫瘤,防止誤診誤治。PET-CT檢查雖然可以了解全身轉移的情況,但並不作為常規檢查使用,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選擇。
目前癌症治療理念和原則是綜合性治療,也就是說僅僅使用單一的治療手段,癌症復發轉移的機率較高,儘可能通過多種治療方式相結合,比如手術、放療、化療、中醫中藥等等,經過綜合性治療,癌症復發機率可以明顯下降。其中中醫藥近些年來,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臨床上。中醫認為「正不抑邪」,是腫瘤復發轉移的關鍵。經過手術、放療、化療後,體內仍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腫瘤病灶,即中醫所謂的「餘邪」;加之治療後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即中醫所謂的「正虛」,隨著正氣的耗散,正虛進一步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過正氣的抗病力,疾病進一步發展,出現臨床症狀和體徵,癌毒發生擴散,從而出現腫瘤的復發與轉移。所以,中醫藥治療不只是局限在縮小腫塊、消滅腫瘤細胞本身,更是從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相協調的全身情況來考慮。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和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祛除腫瘤生長的環境,殺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從而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功能,平衡陰陽,激發人體自身正氣,達到強身壯體、祛除病邪、防止復發轉移、延長生存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