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和轉移是腫瘤患者不願意遇到的,因為這意味著抗癌徵程的難度和長度再次增加。腫瘤的轉移和復發似乎「悄無聲息」,但其實身體的一些改變可能會在早期預示其發生。以下這6種預示復發轉移的徵象,要警惕!
要注意
單靠症狀無法確定腫瘤是否發生復發或轉移,需要影像學或者病理檢查結果來確認,所以,出現不適請第一時間就診檢查。
1、體重不明原因下降
腫瘤本身就是一種消耗性疾病,癌細胞的生長比正常細胞快,因此在生長過程中會比正常細胞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另外,手術後禁食,放化療導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因素,都容易導致患者體重下降。
雖然,體重下降是腫瘤患者常見的體徵,但在治療之後,體重應該保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如果出現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特別是變動幅度超過4.5斤,應警惕。
2、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轉移是腫瘤常見的轉移方式,因此,腫瘤患者在結束治療後,要關注身體是否出現淋巴結腫大,可經常檢查頸部、鎖骨上下、腋窩,腹股溝等部位。
淋巴結分布全身,常呈組群分布。不同組群淋巴結收集相應引流區域的淋巴液:
耳後、乳突區淋巴結群:收集頭皮範圍內的淋巴液;
頜下淋巴結群:收集口底、頰黏膜、牙齦等處的淋巴液;
頸部淋巴結群:收集鼻、咽、喉、氣管、甲狀腺等處的淋巴液,此處轉移灶的原發部位可能源自頸部、甲狀腺、頸段食管、支氣管等部位;
鎖骨上淋巴結群:左側收集食管、胃等器官的淋巴液;右側收集氣管、胸膜、肺等處的淋巴液;此處轉移灶的原發部位可能包括乳腺癌、肺癌、胃腸道癌、食道癌和宮頸癌;
腹股溝淋巴結群:收集下肢及會陰部的淋巴液。此處轉移灶的原發部位可能源自肛門癌、直腸癌、前列腺癌、外陰癌(女性)、睪丸癌(男性)。
3、疼痛
癌痛是腫瘤患者的一個重要症狀,病灶可能侵犯神經或壓迫組織而造成疼痛,超50%的癌症患者會遭受癌痛折磨。生活中,需要對於一些新出現的、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疼痛引起重視。
骨轉移:骨骼、關節的持續性疼痛,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
肝轉移:肝區疼痛持續性的劇烈疼痛,可能還伴有食欲不振、消化功能障礙等,嚴重時出現黃疸、腹水。
腦轉移:持續性頭痛,嚴重的會出現噴射性嘔吐,視力下降等,輕症很難與普通頭痛區別開。
4、出血
出血是腫瘤患者常見症狀之一,常見的包括涕中帶血、痰中帶血、嘔血、黑便、陰道流血、尿血等。
出血的原因有多種,除了腫瘤侵犯周圍血管引起出血,腫瘤的壞死、治療後血小板較少也會導致出血。
5、 發熱
腫瘤病人會不同程度地存在發熱現象。發熱的原因有多種:
腫瘤性發熱
指由腫瘤本身引起的發熱,一些實體瘤如腎母細胞瘤、淋巴瘤、肝癌、腎癌以及白血病等易發生腫瘤熱。
感染導致發熱
白細胞減少容易發生感染,引起發熱;腫瘤患者身體可能留置各種導管,也比較容易引起感染髮熱。
藥物反應
化療藥物應用過程中引起的發熱較多見,伴有全身不適感,寒戰,淋巴結腫痛;
放療後可能發熱;
幹擾素、白介素、唑來膦酸等藥物的常見副作用有發熱;
輸血/血製品、輸白蛋白也會導致發熱。
腦轉移
當腫瘤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侵犯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會引起發熱,需要作腦CT或者核磁確診。發熱特點為: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41℃,高熱卻無面部潮紅,皮膚乾燥、四肢發涼。
6、 阻塞/壓迫
腫瘤病灶的增大、轉移,可能會壓迫周圍臟器,或者直接造成體內管腔的狹窄甚至阻塞。
新出現的阻塞/壓迫徵象需要注意:
吞咽困難、噎著:食管阻塞
心慌缺氧:胸腔縱隔阻塞
黃疸:膽道阻塞
鼻腔通氣困難:鼻腔阻塞
氣短、聲音嘶啞、無法出聲:氣管或咽喉阻塞
小便不暢、無尿:泌尿系統阻塞
排便困難:腸道阻塞
寫在最後
我們還沒有找到如何杜絕復發轉移的方法,但不代表我們對此束手無策。
第一,手術切除並不是治療的結束,術後的輔助治療對於降低腫瘤復發/轉移風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完成所有的正規治療。
第二,定期複查。常規隨診是早期發現復發轉移的主要方法,其中影像和血液學檢查(如腫瘤標誌物)是必要的,腫瘤標誌物檢查還可能比影像學檢查更早發現腫瘤復發的跡象。
第三,通過健康的飲食、運動,減低復發轉移的風險。
第四,不適隨診,治療一定趕早不趕晚。
參考文獻
[1]李曙光, 黎莉. 乳腺癌術後早期發現復發轉移方法的回顧性分析[J]. 中國腫瘤臨床, 2003, 30(11):79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