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愛管家-抗癌管家提示:肺癌向來以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著稱,在肺癌死亡中,90%都和肺癌發生轉移相關。可以說,肺癌不可怕,轉移才可怕。正因如此,許多癌友都談「轉移」色變,常常引起恐慌。
老張就是一個對「癌症轉移」提心弔膽的人。在確診之前,醫生建議行穿刺檢查以確診老張肺內腫塊的性質。老張聽說要活檢死活不樂意,原因很簡單,害怕穿刺會引起腫瘤擴散和轉移。在確診之後,老張一直忌口,生怕吃錯東西。再加上平時身體常有不適,每次老張都要懷疑是不是轉移引起的。
但是,這些恐慌真的有必要嗎?關於肺癌轉移都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編輯
誤區1:活檢穿刺會導致轉移
癌症的確診最終是要靠活檢穿刺病理明確的。大部分人會擔心腫瘤細胞有可能沿著穿剌孔道種植轉移,的確,從理論上講,對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針刺、切除、取活組織或其他檢查,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以及麻醉藥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擠壓等,都可能造成癌細胞的脫落和擴散、轉移。
但是臨床上這種概率是極低的。隨著穿刺技術的發展,目前所用的穿剌針大多有套管等防護設計,分內外兩層結構,當穿剌針快要碰到腫瘤的時候,就停下來按一下手柄,將帶有凹槽的針芯彈出,扎入腫瘤;再按一下手柄,針芯就會回縮到套管內。這個外殼就是一個保護通道,在穿刺針拔出的過程中,就避免了腫瘤細胞的外漏,對人體做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並且,即使存在腫瘤細胞的外漏,也不意味著會形成轉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約有50%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惡性腫瘤細胞。癌細胞雖然可以進入血液,但難以在血中存活,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殺死或殺傷。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漏網的癌細胞才會在機體某些部位「落戶」,從而生長為轉移癌,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再者,穿刺活檢之後會進行常規治療,腫瘤擴散轉移的風險是可以通過治療來抵消的。在所有檢查中,包括穿刺活檢在內的病理活檢是診斷腫瘤的「金標準」,為後續的治療提供堅實的基礎。腫瘤放著不管遲早也是會轉移的,承擔一點點風險,及早進行治療,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誤區2:吃發物容易轉移
從字面上講,「發」包含發作、誘發、復發之意。「發物」是中醫特有的術語,泛指辛辣、燥熱、肥甘厚味的食物,如帶魚、黃魚、海參、鱔魚、雞肉、羊肉、狗肉、驢肉、韭菜、香菜、茴香、荔枝等。
腫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現為消瘦和惡液質,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對治療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富含高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能促進機體的康復,特別是腫瘤患者大多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後,機體狀況較虛弱,急需補充營養,以修復機體。
「發物」大多富含高蛋白和維生素,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是腫瘤患者的極佳食物,不僅可以吃,而且應該多吃。而傳統中醫認為「發物」有可能引發或加重腫瘤病情,應該戒食「發物」。
中、西醫的不同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缺乏科學實驗的依據。在現實中通常採取折中的態度,在食物種類豐富的條件下,儘可能不食「發物」,實在想吃的話,僅淺嘗而已;在食物種類不豐富或食慾很差的情況下,則不加忌諱。
誤區3:疼痛就是轉移
雖然腫瘤轉移刺激人體後,會發出「疼痛」的早期信號,但並非所有疼痛都意味著轉移。
癌症患者年齡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為腫瘤的原因導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樣,是因為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等非腫瘤原因導致的。還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腫瘤治療導致的,比如胸部術後肋間神經痛、腰椎術後腰背痛、比如化療後周圍神經炎、放療後神經痛等。
一般來說,遵醫囑按時複查,已經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穩定,如果發生轉移可以第一時間查出來。疼痛和轉移沒有必然關係,疼痛也需要專門的止痛治療。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是需要和醫生聯繫的:
出現新的部位的疼痛,或原有疼痛惡化。
疼痛沒有得到預期的緩解,或緩解的時間維持的不夠長。
除疼痛外,出現任何新症狀(例如:不能走路、不能進食、不能小便等)。
誤區4:復發和轉移一樣
大部分癌友對復發和轉移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混為一談。實際上,復發強調的是腫瘤曾有個消退的過程,間隔一段時間後再重新生長出來。而轉移是指癌症從原發部位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了,如肺癌腦轉移、骨轉移等。如果出現轉移,一般都是中晚期。
誤區5:骨鹽代謝減低(活躍),就是骨轉移
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肺癌是老年病,年輕人不會得。確實,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人,但很多單位體檢經常發現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查出肺結節,進一步確診為肺癌的不在少數。另一方面, 中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減退的原因,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骨鹽代謝紊亂,誤以為發生了骨轉移。其實這和骨轉移並沒有必要的聯繫。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一般骨轉移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痛,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等,部分患者就是因為骨折就診才發現腫瘤骨轉移的。對於腫瘤患者,為了早期發現骨轉移,可以定期做骨掃描檢查進行篩查。
誤區6:CEA、NSE等指標升高就代表轉移
腫瘤標誌物在有些醫院又叫做腫瘤標記物,其實是一個東西。這是一種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物質,由腫瘤細胞基因表達所產生,或者由人體對腫瘤細胞的反應而產生的一類物質。
這項檢查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操作起來比較容易,抽血就能查,可以用來對高危患者進行篩查,也可以用來動態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預測復發或轉移等。肺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有癌胚抗原CEA、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細胞角蛋白19抗原Cyfra21-1、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但腫瘤標誌物水平的一次升高,並不能說明癌症一定出現了復發或轉移,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連續測量,動態監測才有參考價值。當然,對於復發或轉移,臨床上最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影像學診斷,而腫瘤標誌物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加便於監測病情變化,因此腫瘤標準物的升高≠腫瘤轉移。
誤區7:手術切除了就不會轉移
手術切除後,依然存在轉移風險。這是因為在惡性腫瘤形成之初,腫瘤的轉移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這樣的轉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見瘤體的「隱形轉移」。這種隱形轉移並不一定會形成轉移灶,因為癌細胞可能在轉移途中就被人體的免疫系統幹掉了。但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當腫瘤細胞轉移的部位發展成適宜腫瘤生長的環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會慢慢長出我們看得見的轉移性腫瘤。
正因如此,才會有術後的輔助治療,也就是手術後進行一段時間的放化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以殺死身體裡可能存在的轉移腫瘤細胞,避免日後出現復發轉移病灶。
同時,定期複查可以及時發現轉移病灶,及早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誤區8:跨過5年就不會轉移
對於肺癌患者來說,早中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預後較好。《CSCO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中,對早中期患者的複查時間,專家們一致推薦:前5年複查更加頻繁,早期每3~6個月複查一次;5年後每年隨訪一次。
這是因為大部分的腫瘤復發和轉移發生在5年內,其中又特別是在前3年,5年後才復發、轉移的情況很少。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情況就不存在。因此,每年的隨訪還是必要的。
誤區9:一旦發生轉移就沒救了
肺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等到有症狀發現時多已是晚期了,確診時已有轉移。然而,這並不可怕,只要經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去的較好的效果。目前晚期肺癌最主要的就是綜合治療,可以採取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抗血管生成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
化療是將化療藥物通過靜脈輸注、動脈灌注和口服等方式給藥後進入血液,屬於全身性的治療,對轉移病灶有一定的作用。但副作用較大,且治療效果有限。
靶向治療就是使合適的抗癌藥物瞄準癌細胞上的分子靶點,實施「精確打擊」殺傷癌細胞的獨特治療。與化療相比,靶向治療可以極大地提升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在生活質量和耐受性上有顯著優勢。
免疫治療就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從以前不到5%提升到現在的16%,部分患者可以長期生存。
抗血管生成治療就是阻斷腫瘤血管,不僅能切斷腫瘤的營養供給,餓死腫瘤,還能進一步阻止腫瘤通過血管擴散和轉移。
即使是發生了轉移的肺癌,依然有很多可選擇的治療方法,隨著對肺癌認識的不斷深入,有希望把肺癌這種以前的不治之症變為慢性病狀態。
轉移雖可怕,謠言更兇猛。大家切不可聽信謠言,人云亦云,因此而耽擱了病情,危及生命!
本文轉自肺癌康復圈(由「抗癌管家網站-康愛管家」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