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2.0時代到來?免疫抑制劑聯合靶向藥物療效增強機制詳解

2020-11-30 騰訊網

6月10日晚,領星醫學的兄弟平臺——NEJM醫學前沿邀請IMbrave150重要研究者和論文主要作者,哈佛醫學院教授、嘉會國際腫瘤中心主任、領星醫學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朱秀軒教授(Andrew X. Zhu),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主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副所長任正剛教授在線深度解讀肝癌免疫治療。NEJM醫學前沿副主編趙劍飛博士則從編輯角度分析了如何在腫瘤領域發表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

IMbrave150是肝癌治療領域探索免疫聯合方案的標杆

作為IMbrave150研究的主要參與者和作者,朱秀軒教授首先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單藥在HCC治療中的應用概況講起,簡要闡述了阿替利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這兩類藥物的不同生物學作用機制,隨後著重講解了IMbrave150的詳細數據及ICI聯合靶向藥物使療效增強的可能的原因。

朱教授指出,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發現阿替利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單藥具有抗HCC腫瘤細胞的活性,而兩者聯合應用的療效在一項名為GO30140的1b期試驗中也已展現曙光,其陽性結果促使 IMbrave150 3 期研究設計迅速落地。朱教授認為「IMbrave150是目前肝癌領域從設計到獲得陽性結果再到獲批耗時最短也最成功的研究」。

IMbrave150 的研究結果讓臨床如此關注,得益於兩個主要研究終點(OS和PFS)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的差異。此外,與索拉非尼單藥相比,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的免疫聯合方案使得患者死亡風險降低42%,同時使得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降低41%。此外,免疫聯合方案組的腫瘤客觀緩解率(ORR)達到27%,其中完全緩解(CR)達6%,疾病控制率(DCR)為74%,均優於索拉非尼單藥組。在安全性結果方面,免疫聯合方案組普遍耐受性良好且毒副反應在可控範圍,除阿替利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的單藥已知的不良事件如高血壓、蛋白尿等外,沒有發現新的安全性問題。

除了上述結果,免疫聯合方案還能延緩患者報告的生活質量發生惡化的時間(至惡化的中位時間,11.2個月vs. 3.6個月)(圖1)。朱教授指出,這是評估一項治療方案對患者獲益影響的重要臨床指標。

圖1.患者報告的結局

由靶向藥物貝伐珠單抗引起的出血是臨床醫生使用該方案時較關心的問題,朱教授建議對未治療或未完全治療的靜脈曲張有出血或出血高危患者應用免疫聯合治療方案時必須進行食管胃十二指腸鏡檢查(EGD),且密切監測患者的肝功能代償及血小板情況。

在探討免疫聯合方案使患者顯著獲益可能的生物標記物時,朱教授提到在研究中觀察到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高表達和調節T細胞(Treg)增加可能與對免疫聯合方案的療效增強有關(圖2)。

圖2.免疫聯合方案療效增強可能的分子標記物

在分享的最後,朱秀軒教授為聽眾介紹了2項正在進行的免疫聯合方案試驗,如他剛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 2020)上分享的「侖伐替尼聯合帕博利珠單抗治療 HCC 的 1b 期試驗」結果。另一項名為HIMALAYA的隨機、3期試驗也值得持續關注,旨在探討「雙免疫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曲美利木單抗)在 HCC 中的一線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朱教授指出,未來的研究需評估對治療反應、耐藥、治療相關毒性有重要意義的分子生物標誌物,並繼續探索提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的聯合治療在輔助治療和中期肝癌患者中的應用。

協同增效:免疫聯合靶向療效增強的機制詳解

任正剛教授主要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詳細闡述了PD-L1抑制劑和靶向VEGF通路抑制劑單藥及二者聯合的抗腫瘤活性,同時在朱教授演講的基礎上為聽眾加深了對IMbrave150研究設計思路及療效、安全性等結果數據的認知。

任教授指出,PD-1和PD-L1兩個靶點的機制是不一樣的。PD-1主要表達於活化的T細胞上,與腫瘤細胞的PD-L1結合,只參與腫瘤細胞殺傷環節。而PD-L1在T細胞的啟動和激活階段,和後續的腫瘤細胞殺傷階段,多環節參與了抗腫瘤免疫應答的下調。

在啟動激活階段,樹突細胞上的B7.1和T細胞表面受體CD28結合,抗原呈遞活化T細胞為細胞毒性效應T細胞。其中,T細胞會上調表達PD-L1,它比CD28具有更高的親和性,能競爭性結合樹突細胞上的B71。同時,樹突細胞本身也可表達PD-L1與B7.1發生螯合反應,減少T細胞的活化。在腫瘤細胞殺傷環節,PD-L1表達可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抗腫瘤T細胞活性。活化的效應T細胞可浸潤腫瘤,直接攻擊腫瘤細胞,同時分泌幹擾素γ募集免疫細胞,擴大免疫效應。這個過程中,腫瘤細胞和腫瘤浸潤免疫細胞表面會適應性表達PD-L1,與慢性免疫刺激期間,活化T細胞上高度表達的PD-1結合,使效應T細胞失活,逃避免疫攻擊。因此,PD-L1抑制劑可以在這兩個環節阻斷PD-1與PD-L1的結合,增加免疫活性。(圖3)

圖3.PD-L1 通路在兩個不同水平下調抗腫瘤免疫應答

不僅機制如此,一項系統性薈萃研究匯總分析了CTLA4抗體,PD-1抗體和PD-L1抗體等ICI用於治療各類腫瘤時發生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結果顯示PD-L1抑制劑的安全性最優。阿替利珠單抗作為第一個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的PD-L1抑制劑,任教授認為,它具備三個方面的優勢:1、直接靶向作用於腫瘤細胞和腫瘤浸潤免疫細胞上的PD-L1,重新激活T細胞;2、可雙重阻斷PD-1和B7.1;3、同時保留PD-L2/PD-1交互作用,有助於將正常組織自身免疫反應最小化。

在探討靶向VEGF通路抑制劑的抗腫瘤活性生物學機制時,任教授指出,多項研究證實VEGF會阻礙樹突細胞的成熟,同時上調骨髓來源抑制細胞、調節性T細胞這些免疫抑制細胞的水平,形成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貝伐珠單抗作為VEGF抑制劑可以在這些環節上活化免疫,糾正腫瘤免疫抑制的微環境,促進樹突狀細胞成熟。除了免疫協同作用外,其作為一個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使腫瘤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正常化,改善缺氧環境,促進T細胞以及藥物的有效遞送。

值得一提的是,在GO30140研究中探索性分析顯示客觀緩解(CR/PR)的患者的 VEGFR2、Treg水平呈明顯下降趨勢。任教授指出,臨床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靶向VEGF治療,除了抗血管生成以外,還可作用於免疫抑制細胞,有效改善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

有了上述的認知,任教授指出,為了建立適合免疫系統發揮最大潛力的環境最終達到消除腫瘤的目的,研究人員設計了「阿替利珠單抗+貝伐珠單抗」的免疫聯合方案即IMbrave150臨床試驗,以期得到「1+1>2」的疊加作用,同時保證安全性。

在談到免疫聯合方案獲得療效增強結果的機制時,任教授解釋道,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可通過抑制VEGF相關免疫抑制作用、促進T細胞腫瘤浸潤以及啟動和激活T細胞對腫瘤抗原的應答,從而進一步增強PD-L1抑制劑激活免疫系統殺滅腫瘤細胞的能力。反之,PD-L1抑制劑又可以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兩者相輔相成,起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目前該方案已進入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最新版指南,作為一線治療新選擇推薦。

三個原則:試驗嚴謹、發現新穎、臨床實用

作為主辦方,《NEJM醫學前沿》副主編趙劍飛一開講便直奔主題講解了三個核心問題:1、如何設計一個高質量的研究試驗?2、《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編輯們覺得好的研究論文應該具備哪些要素?3、什麼樣的研究論文大概率會被NEJM拒稿?此外,他還介紹了投稿NEJM的幾項細節,比如撰寫cover letter和摘要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選擇同行評議的人選等。

趙博士指出,一項值得發表的研究試驗應該是新穎的,新思路、新觀點、新技術皆可;同時建議儘早讓統計學家加入整體研究設計,確保準確性。另外,在談到科研工作者關心的同行評議專家意見是否會影響論文發表的結果時,趙博士指出,「雖然非常重要,但一項研究論文是否會發表,最終決定權在雜誌編輯,參與同行評議的專家意見僅作為參考。」

那麼,什麼樣的研究論文大概率會被NEJM拒稿呢?

趙博士提到了三個方面:研究質量、研究新穎性和課題廣泛性。第一種情況是,若一項研究不是基於科學事實,或者在設計上存在明顯缺陷,可能會被拒稿;第二種情況是,雖然一項研究有科學依據,但此前已有類似結論的研究論文發表,或者在該專業領域內並沒有突破性的創新,對臨床沒有實質性的改進,可能會被拒稿;第三種情況是,雖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質量,但是研究本身意義不夠重大,NEJM編輯可能會建議您轉投與其所屬領域更加匹配的期刊。

相關焦點

  • 洞察| 國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進展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與其他藥物聯合用藥,發揮腫瘤殺傷上的互補作用,克服I/O應答率不足目前已成為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免疫聯合治療策略包括免疫檢查點抗體、化療、放療、抗血管生成藥物、放化療聯合等等。
  • 對話楊拴盈教授,聊聊肺癌免疫治療、免疫聯合化療與四藥聯合
    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改變研發的靶向藥物效果都不好,這些靶向藥物臨床前有效,一到臨床試驗就無效,數十個研究鎩羽而歸,近40年來都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由於分子靶向治療的出現,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快速進入了一個更加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時代,隨著二代測序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肺癌驅動基因被發現
  • 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治療耐藥的關係及應對
    通過靶向CAF表面FAPα特異性抗原的sibrotuzumab在I-Ⅱ期臨床研究中顯示可維持晚期FAPα陽性腫瘤患者疾病穩定,但單藥有效率仍有待考究。此外,在小鼠體內靶向抑制參與基質纖維形成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可以增加效應T細胞的浸潤及藥物到達,進而增強免疫療效和延長小鼠生存期。IL-15激活的自然殺傷細胞或CD40的特異性抗體可以降解纖維蛋白並促進免疫細胞浸潤,進而增強免疫療效。
  • 肺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目前已有8種免疫藥物
    根據君實在WCLC2019大會上公布的特瑞普利單抗在肺癌領域的首個臨床數據顯示,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卡鉑/培美曲塞具有良好的抗腫瘤療效,客觀緩解率(ORR)為50%,疾病控制率(DCR)達到87.5%;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7.0個月;整體人群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7.0個月。亞組分析看到PD-L1陽性患者,ORR為60%,中位PFS達到8.2個月。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分子靶向藥物已成為結直腸癌個體化治療和綜合治療的一線方案。有問必答1、什麼是靶向治療?如果把惡性腫瘤比作一把鎖的話,那麼靶向治療就好像開這把鎖的鑰匙,而基因檢測就是尋找這把鑰匙的最有效的方式。2、為什麼要考慮結直腸癌靶向治療?
  • 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前景
    癌症治療的現狀及常用手段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俗來講就是人體免疫細胞會產生抑制自身過度活化的蛋白分子。腫瘤細胞利用這種機制來抑制免疫細胞,從而從人體免疫監測系統中逃脫存活下來;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類藥物就可以解除這種抑制作用,進而讓免疫細胞重新激活,發揮消滅癌細胞的作用。
  • 肺癌的免疫治療
    肺  癌免疫治療抗癌「神藥」,療效持久       近幾年在晚期肺癌的治療方面已由傳統化療時代發展到精準分子靶向治療時代,繼而發展到了免疫治療時代。相較於之前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雖然有效率不高,但對於有效的患者,其療效持久,能達到五年、十年不復發、不進展、長期生存,實現臨床治癒,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肺癌的免疫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才出現的PD-1抑制劑。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最近一項單臂、Ⅱ期FOENIX-CCA2研究表明,曾接受吉西他濱聯合鉑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口服應用futibatinib治療的客觀緩解率(ORR)為37.3%,疾病控制率為82.1%,PFS中位持續時間為7.2個月[4]。
  •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引言:不斷發展的免疫療法(上海市胸科醫院 王家明)過去幾年,癌症免疫領域發展迅速,免疫治療可以說是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療效最為確切的新療法。其是一種通過增強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性,或者解除癌症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來達到對抗癌症目的的治療方式,屬於生物治療的一種。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放療治療晚期頭頸鱗癌:未來之路|免疫治療|...
    多項研究報導放療後TIL增加,其主要機制包括: 血管內皮改變、增強免疫細胞外滲和趨化因子表達增強促使免疫細胞遷移和浸潤。2 免疫聯合放療在HNSCC中的研究進展到目前為止,在clinical trial上登記的數十項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正在探索ICI聯合RT治療HNS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剝繭抽絲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耐藥機制
    靶向CTLA-4和PD-1/PD-L1軸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在多種腫瘤中已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臨床活性,並迅速改變了醫學腫瘤學實踐。細胞毒性化療和小分子抑制劑(「靶向治療」)主要作用於癌細胞,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可以通過共抑制性T細胞信號傳導來重新激活抗腫瘤免疫應答。
  • JCI:自噬抑制劑或可增強特定化療藥引起的抗腫瘤免疫
    2016年10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化療藥物不僅可以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治療癌症,一些特定類型的化療還會驅動免疫應答進而靶向摧毀剩餘的腫瘤細胞這種免疫靶向作用是由死亡細胞釋放的叫做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的分子引起的。正常情況下DAMP分子會通過自噬過程發生降解,有研究表明限制自噬效率可以提高一些化療藥物的作用效果。但是由於自噬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的其他一些方面也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抑制自噬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反而使化療引起的免疫靶向作用大打折扣。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眾多的患者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對於肺癌的研究與藥物開發也一直是國內外在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元年,隨後的十數年裡多款肺癌靶向藥物相繼上市給患者提供了多種選擇,2018年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
  • 不斷創新的聯合免疫治療策略 或可有效防治腫瘤
    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免疫治療可能是一種對抗癌症的新方法。細胞因子治療癌症在20世紀80年代的臨床試驗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使用interferon-α(IFN-α)和高劑量白介素2(2)獲得了批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療法針對幾個主要和轉移性癌症。1991年,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s)中成功分離出黑素瘤抗原,為治療性疫苗的設計鋪平了道路。
  • 新一代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突破還是延續?
    雖然聯合應用ipilimumab和nivolumab可顯著提高轉移性黑色素瘤的ORR至40%,但大多數患者都有明顯的irAEs。  儘管有上述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表現出很好的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但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約10–30%)表現出長期、持久的反應,而對於許多其他腫瘤類型,如胰腺癌,患者對免疫療法表現出完全的抵抗。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靶向自噬作為新的腫瘤治療方法日漸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抑制自噬能夠增加腫瘤細胞對放療或化療的敏感性,增加細胞死亡,達到增強療效的目的。我們通過一系列研究證明,真核細胞延長因子-2激酶(eukaryote elongation factor-2 kinase,eEF-2K)是一個重要的自噬調節因子,其在藥物誘導的腫瘤細胞自噬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靶向eEF-2K抑制自噬能夠明顯增強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研究成果為開發以自噬為靶點的腫瘤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 肝細胞癌免疫治療現狀|深度綜述
    本綜述將討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在HCC中的應用現狀。 ICB在晚期HCC的療效 目前已有幾種ICB在針對晚期HCC的1、2和3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驗證。ICB單藥治療的緩解率(ORR)為15%-23%,聯用靶向治療或其他ICB的ORR可達到30%(表1和表2)。
  • 綜述| 肝細胞癌免疫治療現狀
    本綜述將討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在HCC中的應用現狀。 ICB在晚期HCC的療效目前已有幾種ICB在針對晚期HCC的1、2和3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驗證。ICB單藥治療的緩解率(ORR)為15%-23%,聯用靶向治療或其他ICB的ORR可達到30%(表1和表2)。
  • 雙免疫組合療法首次獲批,肺癌去化療時代到來!
    上個月,美國FDA一口氣批准了納武利尤單抗(俗稱O藥)聯合伊匹木單抗(俗稱Y藥)的兩種雙免疫療法,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這是肺癌治療領域首次批准「免疫+免疫」的組合療法,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Y藥(伊匹木單抗)屬於CTLA-4抑制劑。由於它在中國大陸還沒上市,因此大家了解比較少。事實上,它才是第一個上市的現代腫瘤免疫治療藥物,早在2011年,它就在美國獲批上市用於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療。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本人是NEJM的鐵粉,但是沒有免疫學背景,憑藉一些在PD-1抑制劑的臨床研究設計、不良反應管理共識和檢查點抑制劑指南撰寫的粗淺經驗,翻譯這篇綜述如下:免疫耐受的機制胸腺和中央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誘導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