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揭示B肝病毒相關性肝癌的多維蛋白基因組學特徵

2020-11-23 科學技術部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佔所有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的85%-90%。HCC誘發的主要原因包括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酗酒以及代謝症候群。其中,85%的中國HCC患者是由HBV感染引起的。儘管既往研究已經成功地繪製了HCC的遺傳圖譜,但是HBV感染誘發HCC的過程中遺傳突變驅動癌症表型的機制仍然未知。

  2019年10月3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及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聯合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利用多種先進技術平臺對159例B肝病毒相關性肝癌(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患者的腫瘤和癌旁組織進行了多維蛋白質基因組學測定。研究結果揭示了全景式中國肝癌隊列的蛋白基因組學與關鍵信號通路的激活狀態和肝特異性代謝相關蛋白表達異常之間的關係。通過多維組學數據分析,可將HBV-HCC分為三個亞型: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和增殖驅動型,並發現了兩個與亞型相關的生物標誌物PYCR2及ADH1A。

  本研究利用最先進的組學技術對HBV-HCC進行多維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進行全面分析,研究結果不僅為肝癌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同時也為肝癌的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關焦點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根據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官網介紹,該研究對159例感染慢性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的癌組織和配對癌旁肝組織樣本進行了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s)研究,完整地揭示了肝癌的分子特性,全面解析了肝癌的發生和發展機制,為肝癌的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之一,目前,全球B肝病毒慢性感染者人數較多。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在人體肝臟細胞核內可形成cccDNA、整合入人體基因組等病毒DNA形式穩定存在,這是HBV維持長期慢性感染的關鍵。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病毒一般特徵有哪些?B肝病毒屬於B肝病毒科,他只感染人類和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肝細胞。B肝病毒在血液中,有幾種不同形式。感染型的Dane粒子直徑為42nm,包含一個部分雙鏈環狀DNA基因組,基因組與一個由核衣殼和3個被稱為大(L)、中(M)、小(S)表面蛋白的多聚酶相連。
  • 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之一,目前,全球B肝病毒慢性感染者人數較多。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在人體肝臟細胞核內可形成cccDNA、整合入人體基因組等病毒DNA形式穩定存在,這是HBV維持長期慢性感染的關鍵。
  • 【期刊導讀】合併脂肪肝的慢B肝患者抗病毒療效更佳,肝硬化/肝癌...
    最近由山東省立醫院李婕教授作為一作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IF = 5.022) 上的最新研究發現,脂肪肝與慢B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後HBsAg清除率提高以及肝硬化/肝癌風險降低顯著相關。這可能為未來慢B肝患者抗病毒治療方案的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田志剛課題組與山東大學藥學院教授張彩課題組合作,揭示了B肝病毒感染導致機體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B肝全長基因組序列,德國科學家牽頭完成,提供藥物設計測試方法
    全球B肝新藥開發,離不開早期對B肝病毒變異突變的深入探索。來自德國慕尼黑感染研究中心(DZIF)和慕尼黑理工大學病毒學研究所3名研究人員Stoyan Velkov、Ulrike Protzer、Thomas Michler,2020年11月23日在科學雜誌《Viruses》發表了關於分析公開測序數據,發現臨床相關B肝病毒變異全球發生率。
  • B肝替諾福韋HCC相關性試驗,幹擾病毒DNA合成,隨訪中位數下降
    核苷酸類似物,當前依然是B肝治療的首選方案,基於眾多讀者對目前一線治療藥物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和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的試驗設計,在使用後對肝癌(HCC)的發生率的影響,小番健康簡單介紹2019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上一項韓國科研人員公開的信息。
  • B肝病毒是如何引發肝硬化和肝癌的?醫生作出講解,通俗易懂
    導語:我國是肝癌大國,而有80% 左右的肝癌患者都是由B肝發展而來的,B肝跟肝癌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那麼,B肝病毒是如何引發肝硬化和肝癌的呢?只要得了B肝就會變成肝癌嗎?此文醫生為大家作出講解,通俗易懂,希望看完後大家能對B肝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避開認知誤區。
  • B肝患者如何降低肝癌風險?
    不少病例報導提示,有些依從性很好的患者,經過了長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肝酶一直正常、DNA一直陰性,連表面抗原都清除了,但最終還是發生肝癌了。為什麼不能完全杜絕B肝相關肝癌的發生呢? 其實,這些依從性很好的患者是經過了長期的抗病毒治療。這個長時間就是問題所在。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2018-08-黃松 攝   中新網成都8月1日電 (記者 賀劭清)記者8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2018年8月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關於溫泉蛇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較基因組學研究解析變溫動物蛇類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溫泉蛇。
  • 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近期《肝臟學》(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慕鈞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即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B肝最後都會發展成為肝癌嗎?
    3.5億人生活在B肝病毒的陰影下,中國屬於「重災區」,B肝病毒攜帶者約有1.2億,相當於1/10人口感染了B肝病毒。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快,治療難度較大,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癌中之王」。 全世界每年新發肝癌60萬人,居惡性腫瘤第五位,我國發病人數佔其中的55%。可怕的是,我國肝癌患者中約90%有B肝病毒感染的背景(不是90%B肝患者會得肝癌)。
  • B肝顆粒附著細胞表面,詳解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低親和力結合
    將根據B肝病毒顆粒是附著於細胞表面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的低親和力結合,詳細介紹B肝病毒進入機制。與硫酸化程度較低的硫酸軟骨素相比,高硫酸化抑制劑能更有效地阻斷B肝病毒與細胞結合。這一結果表明,HBV只與主要存在於肝細胞表面的高硫酸化熱休克蛋白相互作用,而不與內皮細胞和真皮細胞表面硫酸化程度較低的熱休克蛋白相互作用。
  • B肝!重大進展!靶向作用載體蛋白E或有望徹底清B肝病毒
    近日,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體載脂蛋白E(apoE,apolipoprotein E)或能促進B肝病毒感染和產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研究表明,幹擾apoE生物發生、分泌以及與受體結合的抑制劑或作為一種新型療法來消除慢性B肝感染。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此外,B肝病毒(HBV)相關肝細胞癌(HBV-HC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棘手問題,其早期檢測和治療選擇有限。儘管miRNA在肝癌中的調節作用在早期就有了應用前景,但這一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進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