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顆粒附著細胞表面,詳解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低親和力結合

2020-12-01 小番健康

科學家必須弄清楚B肝病毒(HBV)進入細胞的機制,才能夠基於這項靶點開發HBV進入抑制劑。將根據B肝病毒顆粒是附著於細胞表面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的低親和力結合,詳細介紹B肝病毒進入機制。

B肝顆粒附著細胞表面,詳解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低親和力結合

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HSPGs)是一種糖蛋白,含有1條或多條硫酸乙醯肝素鏈,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胞的細胞表面和細胞外基質中。熱休克蛋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並與許多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粘附到細胞中有關。HBV進入宿主細胞,需要與HSPGs的低親和力結合,然後是與病毒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

這些研究結果由法國圖爾大學的Charline Herrscher、Philippe Roingeard、Emmanuelle Blanchard發表在Cells雜誌上,這些證明是基於肝素,一種糖胺聚糖(GAG)對B肝病毒附著的幹擾。與硫酸化程度較低的硫酸軟骨素相比,高硫酸化抑制劑能更有效地阻斷B肝病毒與細胞結合。這一結果表明,HBV只與主要存在於肝細胞表面的高硫酸化熱休克蛋白相互作用,而不與內皮細胞和真皮細胞表面硫酸化程度較低的熱休克蛋白相互作用。

此外,最近法國研究人員觀察表明,HBV優先結合glypican 5,一種在肝臟中強烈表達的HSPG,這可能部分解釋了HBV的強肝向性作用。然而,這些結果並不能解釋HBV如何避免與HSPGs結合,並在到達肝臟之前,被隔離在其他細胞中!最近,HBV病毒離子在結合HSPGs的能力方面,有2種不同的構型。與HSPG的結合,是通過帶負電的HSPG與存在於所有HBV包膜蛋白中的S結構域抗原環區域中的2個帶正電荷的殘基(Arg122和Lys141)之間的靜電相互作用介導的。

這種低親和力的相互作用,可以穩定細胞表面的病毒,促進B肝病毒與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B肝在研新藥之一開發靶點,HBV進入抑制劑是使用在B肝病毒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治療的研究藥物,因為B肝病毒與肝細胞膜上的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HSPGs)相互作用,尤其是glypican 5。B肝病毒與其受體牛磺膽酸鈉共轉運多肽(NTCP)及其共受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

這種內化複合物與N-糖基化NTCP相關的E-鈣粘蛋白。這種結合,允許NTCP重新定位到質膜上。HBV-NTCP-EGFR複合物,通過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細胞。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分選機,在內質體網格中協調HBV的轉運。可能是由於某些內部融合的存在而導致了B肝病毒的不完全融合。觸發內體融合的線索尚待明確闡明。

在內質逃逸後,游離核衣殼被認為是利用微管網絡轉運到細胞核,在核孔複合體處解離。一旦進入細胞核,鬆弛的環狀DNA轉化為cccDNA,作為B肝病毒轉錄模板!2012年,Yan等人確定了NTCP是HBV和HDV病毒的受體,這一發現得到了Ni等人的獨立證實,他們比較了分化和未分化HepaRG細胞的基因表達譜,並證明NTCP基因敲除阻斷了HBV感染。此外,人或樹狀NTCP的外源性表達,使肝癌細胞株對HBV感染敏感。這些都揭示了,使肝癌細胞易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程。

NTCP由SLC10A1基因編碼,這種蛋白質主要位於肝細胞的基底外側膜上,負責從血液中攝取結合膽汁酸。NTCP在中分化到高分化的HCC中表達,但在低分化HCC中不表達。在大多數人類肝臟疾病中,其表達下調。分離原代人肝細胞後,NTCP表達迅速丟失。這些觀察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惡性肝癌細胞不支持HBV和HDV感染,以及為什麼原代肝細胞在分離後,僅幾天內易受HBV感染。

小番健康結語:以上是法國圖爾大學3位研究人員對B肝病毒進入細胞的機制詳解,雖然也許將令行業外人士感到晦澀難懂,簡單的講,科學家已經深入探明B肝病毒生命周期的早期事件,為B肝病毒顆粒附著於細胞表面給出最新科學研究解讀(2020年6月18日 Cells)。

相關焦點

  • Nature Materials:新型納米顆粒可能廣譜抗病毒
    圖片來自:pharmaceuticalintelligence.com一個由美國、紐西蘭、義大利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抗病毒納米顆粒,可以廣譜的針對各種不同的病毒,例如單純皰狀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登革熱病毒和慢病毒。
  • B肝在研新藥兩項靶點,核糖核酸酶H或核心抑制劑,詳解作用機制
    ,核糖核酸酶H或核心抑制劑,詳解作用機制核糖核酸酶H(RNase H)靶向性,其作用機制是,先要認識包裹在病毒核心顆粒中的,可以從rcDNA的解包與釋放、傳遞到核孔藍、核衣殼的形成與pgRNA的包裝,最後在形態發生的最後階段與B肝表面抗原(HBsAg)相互作用。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不同的HBV特異性顆粒通過不同的途徑釋放。近年來,B肝新藥開發靶點之一,幹擾核衣殼或病毒形態發生和細胞內運作已成為一種潛在抗病毒策略。HBV感染細胞,在感染性病毒顆粒外釋放出2種形式的非感染性亞病毒顆粒(球體核細絲),它們由表面蛋白組裝而不含外殼與核酸。此外,B肝病毒複製細胞釋放裸衣殼。感染性病毒顆粒與細絲,通過多體釋放;球體由經典的組成性分泌途徑分泌。科學家目前對裸衣殼的釋放還不完全清楚,所以,我們對自噬過程進行了討論。
  • JBC:多糖化合物通過抗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機制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糖生物學及糖化學實驗室丁侃課題組對多糖的抗腫瘤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該課題組從中藥天麻中提取、純化修飾得到多糖化合物WSS25,發現該多糖化合物通過靶向骨形成蛋白BMP2及其受體,阻斷BMP/SMAD/ID1信號通路對抗血管生成進而在體內發揮肝癌細胞瘤生長的抑制作用。
  • B肝在研新藥1種入第3期,法國科學家詳解,HBV輸入過程
    B肝在研新藥1種入第3期,法國科學家詳解,HBV輸入過程 B肝病毒是一種具有部分包膜的雙鏈簡單的講,病毒進入抑制劑主要是基於科學家已經認識到B肝病毒內化到細胞過程。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B肝病毒進入需要通過NTCP與肝細胞結合後,才能夠進入細胞,這一發現揭示了宿主細胞因子參與B肝病毒內化過程。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確定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一種啟動B肝病毒內化宿主進入輔助因子。與這一發現相一致,HepG2細胞系的EGFR水平明顯低於其他肝細胞系,這可能是其低感染率的原因。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病毒一般特徵有哪些?B肝病毒屬於B肝病毒科,他只感染人類和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肝細胞。B肝病毒在血液中,有幾種不同形式。感染型的Dane粒子直徑為42nm,包含一個部分雙鏈環狀DNA基因組,基因組與一個由核衣殼和3個被稱為大(L)、中(M)、小(S)表面蛋白的多聚酶相連。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Nature: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在完整病毒顆粒上的結構和分布
    當通過低溫電鏡(cryo-EM)成像時,β冠狀病毒呈近似球形顆粒,直徑在100納米上下浮動,內含緻密的病毒質(viroplasm),由突脂質雙層包圍著,S蛋白三聚體(下稱S三聚體)從脂質雙層中突出。SARS-CoV-2的S三聚體結合到靶細胞表面上的受體ACE2,並介導隨後的病毒攝取和融合。在這樣做的過程中,S蛋白經歷了顯著的結構重排,從融合前的構象切換到融合後的構象。
  • B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 吃什麼預防
    B肝就是一種比較難治的疾病,因此,很多人會進行檢查。那麼,B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預防B肝吃什麼比較好呢?B肝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B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B肝病毒進入人體之後,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免疫系統當中的B淋巴細胞會分泌出特異的免疫球蛋白G,這就是表面抗體。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細胞的外表面就好比人的臉,要識別細胞是好是壞,比如是免疫T細胞還是腫瘤細胞,最重要的就是看它表面有些什麼。」鐘聲教授解釋說,「細胞的表面分子協助了細胞的通訊和相互作用。」
  • 【微生態常識】酵母細胞壁多糖簡介及功效
    前者讓細胞能夠相互識別並與環境相互作用,後者決定細胞的穩定性,形狀及形態。在釀酒酵母中,a-D-甘露聚糖和b-D-葡聚糖是其兩大主要的多糖,佔細胞壁乾重的90%,具有與宿主免疫系統互相作用的顯著特性。通過免疫細胞的特異性受體與兩種多糖結合,調節黏膜免疫力,對於動物健康及抗病能力有著有益的作用。飼料中含有的特異商業酵母細胞壁多糖能有阻隔致病菌的菌毛,防止其附著在黏膜上皮上。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該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威利資料庫《胃腸肝病學》上,正在開發的有作為免疫調節劑,幹擾B肝病毒複製的特定步驟,或是作為改變宿主細胞功能來抑制病毒複製的宿主靶向劑,或是作為免疫調節劑。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2019年1月9日/生物谷BIOON/---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納米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細菌)並對它們作出反應。納米顆粒經輸入淋巴被運送到淋巴組織中,經內化和加工後用於樹突細胞的抗原呈遞,並且通過B細胞受體(BCR)的結合激活B細胞。
  • 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近期《肝臟學》(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慕鈞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即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
  • B肝新藥開發應用,基於抑制cccDNA形成,RNAi理論基礎
    ,基於抑制cccDNA形成,RNAi理論基礎B肝病毒(HBV)的病毒粒子,或Dane顆粒,有大、中、小表面抗原嵌入周圍的包膜。核衣殼位於被膜內,由一個20面體衣殼組成,該衣殼通常由120個核心蛋白二聚體組成,帶有包裹的病毒鬆弛環狀DNA(rcDNA)和聚合酶蛋白。除了完整的感染顆粒外,B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還含有大量的亞病毒顆粒,這些亞病毒顆粒主要由小的表面蛋白組成。
  • 化親和力為武器 假體蛋白能抑制新冠病毒及其突變株
    此前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劫持」了原本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既然ACE2蛋白是病毒入侵人體的閘門,是否能設計出一個ACE2假體蛋白,用誘敵戰術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