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2020-12-01 科學網

 

近期《肝臟學》(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慕鈞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即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調控beclin 1基因表達從而影響飢餓誘導的細胞自吞噬(autophagy)。

 

B肝病毒(HBV)感染不僅可引起急、慢性肝炎, 而且與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在HBV編碼的蛋白中,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被認為是參與慢性B型肝炎病理過程和誘發肝癌的最重要的蛋白質。B肝病毒X蛋白間接調控宿主細胞內許多基因的轉錄,廣泛影響宿主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調節細胞凋亡,抑制細胞DNA的修復,幹擾細胞有絲分裂和細胞周期進程等等。

 

趙慕鈞研究組的唐紅博士生等多人參與研究,發現了HBx的一個新功能——調節宿主細胞的自吞噬。自吞噬是細胞通過自我降解細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從而產生核苷,胺基酸和脂肪酸的循環利用過程,可以在營養物質缺乏時維持細胞生存。人beclin 1基因是哺乳動物中第一個被發現的誘導自吞噬的基因。該研究組發現beclin 1基因在HBV陽性肝癌組織中表達升高,當他們將HBx導入肝和肝癌細胞發現可以提高細胞內源Beclin 1的表達水平。然後,他們鑑定了beclin 1基因啟動子,證明HBx可增強beclin 1啟動子活性,提高胞內Beclin 1蛋白質水平。Beclin 1是自吞噬的關鍵分子之一,它與ClassⅢ PI3K結合形成複合物,促進早期自吞體膜結構的形成。進一步的工作證明HBx通過上調Beclin 1的表達,增強了細胞對飢餓引起的自吞噬的敏感性。在對HBV陽性肝細胞的研究中也發現,HBV感染增強了宿主細胞的自吞噬,而這一作用正是HBx依賴的。上述研究結果提示了HBV感染的肝細胞在飢餓環境下一種可能的生存機制,為研究HBV感染與肝癌發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項工作受到了國家863項目(2006AA02Z190和2002AA711A02)的經費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肝臟學》(

Hepatology

),Volume 49 Issue 1, Pages 60 - 71,Hong Tang,Mujun Zhao)

 

相關焦點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例如,C肝病毒能與至少14種宿主細胞因子相互作用,以確保有效的細胞感染。但目前科學家對於B肝病毒進入所需的共受體和宿主細胞因子尚未完全闡明。已知被發現的是NTCP對B肝病毒有效感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B肝病毒進入需要通過NTCP與肝細胞結合後,才能夠進入細胞,這一發現揭示了宿主細胞因子參與B肝病毒內化過程。
  • B肝CRL4複合物影響,美國科學家發現,潛在宿主限制因子列表
    B肝病毒(HBV)的調節蛋白HBx是感染所必需的,因此,它與細胞損傷DNA結合蛋白1(DDB1)的結合是該功能的關鍵。在轉染質粒的細胞中,增加HBx的量並沒有顯示競爭性的DCAF與cullin4(CUL4)-DDB1結合。因此,美國研究人員的結果提出了一個模型,其中HBx通過直接或間接降解多種細胞限制因子而有利於病毒複製。本研究主要是探討B肝病毒感染與複製,對人肝細胞CRL4複合物的影響。
  •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無法存活,為什麼病毒不能與人類共生?
    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B肝複製深入研究,中德科學家發現,O-glcN醯化調節自噬
    B肝病毒本身無法自我繁殖複製,它與其他病毒相似,都需要依靠感染其他宿主細胞,來實現「寄宿複製」。,中德科學家發現,O-glcN醯化調節自噬當B肝病毒感染宿主後,主要感染人體肝細胞,正鏈需要以負鏈為模板進行複製和延長,以實現完整環狀。
  • B肝顆粒附著細胞表面,詳解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低親和力結合
    將根據B肝病毒顆粒是附著於細胞表面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的低親和力結合,詳細介紹B肝病毒進入機制。熱休克蛋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並與許多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粘附到細胞中有關。HBV進入宿主細胞,需要與HSPGs的低親和力結合,然後是與病毒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B肝!重大進展!靶向作用載體蛋白E或有望徹底清B肝病毒
    近日,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體載脂蛋白E(apoE,apolipoprotein E)或能促進B肝病毒感染和產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研究表明,幹擾apoE生物發生、分泌以及與受體結合的抑制劑或作為一種新型療法來消除慢性B肝感染。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HBx被發現屬於一種重要的細胞內的B肝病毒蛋白,在肝細胞的宿主細胞中,起著幹擾轉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進程、凋亡以及染色體穩定性的作用。科學家也因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新藥研發靶點。
  • B肝病毒出現耐藥後,為什麼在更換新藥的同時,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
    目前我們已為患者調整了用藥,將抗病毒藥換成替諾弗韋,並給予了中西醫結合的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對此,患者表示不解,以前只吃抗病毒藥就行了,為什麼現在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呢。,並且在系統檢查的時候發現,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這也是導致病毒反彈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們給出的治療方案是調整抗病毒藥物+抗纖維化治療+調節免疫力治療,其中在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方面,中醫優勢非常明顯,所以會充分發揮中藥扶正固本和軟肝散結的作用,爭取讓患者的病情儘快好轉,並達到長期的穩定,這些也是單純抗病毒治療達不到的效果。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B肝病毒耐藥後,為什麼在更換新藥同時,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
    目前我們已為患者調整了用藥,將抗病毒藥換成替諾弗韋,並給予了中西醫結合的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對此,患者表示不解,以前只吃抗病毒藥就行了,為什麼現在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呢。 人體免疫力是抵禦外界病原體入侵的強有力武器,對於免疫力正常的成年人來說,感染B肝病毒80%可以自己清除病毒而達到自愈,感染只表現為急性感染,而這一切大部分都歸功於成年人強大的免疫力,這也足以見得免疫力在清除B肝病毒過程中的地位之重,因此科學家相關研究證明,調節或增強機體免疫力或可達到B肝的臨床治癒。
  • 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之一,目前,全球B肝病毒慢性感染者人數較多。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在人體肝臟細胞核內可形成cccDNA、整合入人體基因組等病毒DNA形式穩定存在,這是HBV維持長期慢性感染的關鍵。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該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威利資料庫《胃腸肝病學》上,正在開發的有作為免疫調節劑,幹擾B肝病毒複製的特定步驟,或是作為改變宿主細胞功能來抑制病毒複製的宿主靶向劑,或是作為免疫調節劑。
  • B肝病毒如何進入人體內興風作浪的?新研究:細胞內吞機制是原因
    B肝病毒進入過程中的關鍵機制 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在多種內吞途徑中起著重要作用,病原的進入很大程度上依賴細胞內吞,該研究團隊首先探究了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在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潛在作用,結果發現HBV進入是一個依賴肌動蛋白的內吞過程。
  • B肝病毒攻破「城牆」第二步——穿入?原來病毒如此「狡猾」
    上一篇文章中主要給大家講解了B肝病毒進入的第一步:吸附。 在本篇文章中,將著重給大家說一說B肝病毒吸附後如何穿入細胞當中!HBV在細胞穿透過程中是否與其他受體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已知病毒會與幾種宿主因素相互作用以啟動進入,C型肝炎病毒與至少14種宿主細胞因子相互作用,以確保建立有效的細胞感染。 NTCP對於有效感染顯然是必要的,但還不夠。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進入人體主要宿主是肝細胞,進入肝細胞並在其中組裝釋放進入血液。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近年來,B肝新藥開發靶點之一,幹擾核衣殼或病毒形態發生和細胞內運作已成為一種潛在抗病毒策略。HBV感染細胞,在感染性病毒顆粒外釋放出2種形式的非感染性亞病毒顆粒(球體核細絲),它們由表面蛋白組裝而不含外殼與核酸。此外,B肝病毒複製細胞釋放裸衣殼。感染性病毒顆粒與細絲,通過多體釋放;球體由經典的組成性分泌途徑分泌。科學家目前對裸衣殼的釋放還不完全清楚,所以,我們對自噬過程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