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
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病毒
病毒一般是由一個蛋白質外殼包裹著一段DNA或者RNA,利用宿主細胞進行自我複製。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可能存在病毒,但是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被鑑別與發現。
1899年馬丁烏斯·貝傑林克發現並命名了第一個已知病毒——菸草花葉病毒。關於病毒的起源主要有三種理論:
1、 逆向理論。病毒可能是寄生在大細胞中的小細胞,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非必須基因丟失。
2、 漂蕩理論。病毒可能是從較大生物體基因中逃離的DNA或者RNA進化而成。
3、 共進化理論。病毒可能進化自蛋白質和核酸複合物,與細胞同時遠古時期,並存在至今。
病毒形態各異,大多數病毒直徑在10-300納米,主要有螺旋形、正二十面體形、包膜型、複合型。
病毒的生命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附著:病毒衣殼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特定受體之間發生特異性結合。
入侵:通過胞吞或膜融合進入細胞。
脫殼:釋放病毒核酸。
合成:完成基因的複製與轉錄以及病毒蛋白的合成。
組裝:蛋白質外殼和病毒核酸組裝完成。
釋放:病毒釋放。
病毒與人體
不同的病毒有著不同的致病機制,有些病毒也可以無害的存在與人體內,比如噬菌體只侵襲細菌。病毒可以使細胞裂解,最後導致細胞死亡,當過多的細胞死亡就會導致疾病。
同樣一些病毒可以在人體內自我複製而不受人體防禦系統影響,引起慢性感染,比如B肝。還有例如HIV病毒,不受免疫系統影響,可以持續性感染。病毒還是導致癌症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肝炎病毒可以導致感染誘發肝癌。
病毒和人類共存?
有些病毒第一次和人類接觸,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毒性,導致宿主快速死亡,最終導致自身無法大規模傳播。病毒理想的一種進化方向,就是毒性減弱,傳染性增強。
如果毒性太強,宿主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社交活動傳染,很快傳染鏈條就會斷掉,比如伊波拉病毒。
如果病毒毒性太弱,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被免疫系統發現直接給消滅了,更加沒有生存競爭力。如果僥倖沒有被免疫系統發現,一個人體內有病毒a和病毒b,病毒a慢慢的繁衍,病毒b瘋狂擴張,資源就那些,誰搶到算誰的。比如病毒性感冒和新冠肺炎誰更勝一籌?
病毒沒有意識,生存的本性促使它們必須在更大範圍的擴張。只有毒性低、傳染性強、致死率低、潛伏期短的病毒才可以在瘋狂擴張中勝出,比如新冠病毒。
結語
病毒和人體共生的情況比較困難,人體的免疫系統也不會允許有其它生命形態吸食自己的能量繁衍。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又無法存活與繁衍,病毒又沒有意識,它也不會收斂。
病毒為了更好地繁衍,會產生變異,在瘋狂複製中,那些毒性降低、傳染力增強的變異病毒能夠更好的繁衍,所以會逐漸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