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需要藉助宿主才能生存,可為什麼病毒要殺死宿主?

2020-11-25 騰訊網

病毒是什麼?

最早,人類把生物分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指有成型的細胞核的生物,而原核生物則沒有成型的細胞核。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屬於這兩類,然而病毒是個例外

病毒並不屬於以上兩種生物,它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在自然界中,病毒不能通過外界刺激獲取食物、自我繁衍,看起來像是死了一樣。

但是,當病毒到了生物細胞時,病毒就展示出生命的一面,利用宿主細胞的物質,來實現生存和繁衍。

所以,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是寄生關係,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會變成無生命形態,直到遇到下一個宿主細胞。

既然病毒需要寄生在宿主細胞裡,為什麼病毒還要把宿主殺死呢?

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

首先,我們要看病毒是怎麼殺死宿主的。

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它會釋放出自己的遺傳物質RNA,通過轉錄酶的作用,讓自己的RNA轉錄到細胞的DNA之中,我們知道DNA可以指導蛋白質生產,而RNA這種做法,相當於綁架了DNA,然後自己對蛋白質發布命令,命令這些蛋白質組裝自己的遺傳物質,這就是繁衍。

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繁衍的速度很快,6小時內能複製6000多次。最開始這些病毒可能只存在於1個細胞之內,當該細胞內充滿了病毒時,病毒就會釋放出溶解酶,將細胞膜溶解,病毒就可以趁機感染其他健康的細胞。

就這樣,當體內出現足夠多的病毒時,生物就會患病。而病毒有點類似於癌症,它會不停地繁衍自己,這無形當中就會對生物造成巨大的傷害,一部分病毒最終會殺死宿主。所以,並不是病毒想要殺死宿主,病毒只是想要繁衍。

變異速度快

我們知道,生物體內有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時時刻刻監視者入侵者以及病變的細胞,將其消滅或吞噬,所以即使有些病毒能夠入侵人體,也不會引起生物生病。雖然免疫系統足夠強大,但是病毒的求生欲是超乎我們的想像的。

病毒有個技能,那就是變異。快速的發生變異,可以使得病毒有可能產生有利於讓自己活下來的性狀。之所以病毒變異快,是因為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RNA是單鏈條結構,在進行自我複製時,沒有糾錯的環節,所以很容易出現複製錯誤的現象。

對於使用D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而言,出現複製錯誤的大多數後代會因為不適應外界的環境而死亡。但是病毒不怕,因為它可以大量自我複製。在這些後代中,總有一些沒有發生基因變異,還有一小部分能夠擁有有利的基因變異。這些基因變異,有可能可以幫助病毒躲過免疫系統。有的是甚至是對藥物免疫,或者演化出超級病毒,它們都可以使得病毒就可以在宿主細胞內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這也是為什麼病毒很難對付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可怕的是,還有一些基因突變,能讓病毒自身感染更多的生物。比如:以前只在動物身上發現的病毒,後來能感染人類。

那是不是病毒的毒性越強,就會讓人類難以對抗呢?

毒性的有利進化

其實,毒性越強的病毒,越不容易流行,比如:狂犬病,死亡率100%,但是每年患狂犬病的人卻有限,這是因為患有狂犬病的生物在發病後不久就會死去,無法感染其他生物。在自然環境下,雖然每年都會有生物患狂犬病,但由於它的毒性太強,導致這種疾病很難全球大規模流行。

所以,在地球歷史上,毒性強的生物反而會很快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而一些常見的病毒,毒性雖然不強,但是很容易擴散,這是因為宿主並沒有感到自己生病,或者只是生了小病,還可以自由活動,這將會幫助病毒傳播。

比如:美國2019年的流感季,至少已經感染了13000萬人,其中12萬人住院,6600人死亡,這比SARS感染的人數要多,也比SARS導致的死亡人數要高。

所以,對於病毒來說,有利的進化方向並不是毒性強,而是毒性稍弱,讓宿主不至於短時間死亡,再者傳染性強,可以幫助病毒傳播。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有利的演化就是:病毒演化出專門攻擊免疫細胞。

我們知道,免疫細胞是生物體內專門消滅病毒和病變的細胞,如果一種病毒能夠首先攻擊免疫細胞,讓免疫系統失靈,那麼該病毒也可以在生物體內很好的生活。

比如:愛滋病毒,它們並不致命。但它們會攻擊免疫系統,所以愛滋病病人大多數並不是死於愛滋病毒,而是其他病毒引發的併發症。

總結

其實,病毒的真正目的不是想要殺死宿主,它只是想要繁衍自己,這個過程會間接殺死宿主。

由於病毒變異特別快,導致病毒常常很容易演化出對於自身有益的性狀,這也就會讓它更容易流行起來。

相關焦點

  • 宿主死了,病毒也會死,為什麼病毒還要殺死宿主?
    從人類開始認識到病毒那天開始,我們就開始了和病毒的廝殺,有些曾經非常厲害的病毒,現在只能在書本上才能看到,因為它們已經徹底被人類消滅,但是現今仍有很多病毒是我們無法消滅的。既然病毒要依靠感染者才能生存,為何它們還要不停的破壞感染者的肌體,甚至要殺死感染者,難道這數十億年的進化都白進化了?流感常常出現,甚至人們現在都不太把流感當回事,當然流感病毒對於人體的傷害是比較小的,但是愛滋病病毒或者伊波拉病毒卻不常常出現,從這方面來看,流感病毒是不是就要比伊波拉或者愛滋病病毒進化的更加成功呢?
  • 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這樣不是更不利於生存嗎?
    寄生生物殺死宿主的情況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的鐵線蟲就有殺死宿主的習性,鐵線蟲在卵的狀態時進入宿主體內(通常是節肢動物,比如螳螂、蝗蟲),然後依託於宿主體內的營養物質發育,等到成蟲後再支配宿主來到水上,它再「破肚而出」進入水中,而它的離開必然會導致宿主的死亡,類似於鐵線蟲的還有寄生蜂
  • 病毒為什麼要弄死宿主?宿主死後病毒也得死,它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病毒的延續,依靠的不是「質量」,而是「數量」。 追求數量,就需要傳播給更多的宿主。 如果追求更多的傳播,就需要讓宿主的身體出現症狀,例如 咳嗽、噴嚏、流汗、噁心、嘔吐、腹瀉、皮疹、皮膚損傷、出血、壞疽,甚至神經錯亂等等。
  • 多維數字來看一看:病毒為什麼一定要殺死宿主,不知道在自殺嗎?
    病毒存在於地球上三十多億年,可以說是地球上有生物誕生開始,病毒就存在了。它存在的時間遠比人類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然而病毒感染了宿主,為什麼要殺死宿主呢?難道它活了幾十億年還不知道宿主死亡意味著自己也要死亡嗎?
  • 病毒的終極目的,究竟是為了殺死宿主,還是和宿主共生?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們的個頭非常渺小,只有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到。它們的結構非常簡單,僅由內部的DNA或者RNA的遺傳片段和蛋白質外殼兩部分構成,有的病毒的表面還有包膜和突刺結構。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和繁衍,不吃飯不排洩,沒有新陳代謝,必須要寄生在宿主的活細胞內,才具有生命力。而在宿主體內一心只做一件事,就是複製繁殖。
  • 既然有些病毒要依賴宿主,為什麼還要讓宿主死亡?
    人類和病毒抗爭是一段血淚史,有些病毒已經被我們徵服並載入史冊,有些病毒我們至今還拿它們沒辦法。縱觀人類傳染性疾病,我們會發現有些病毒十分溫和,比如普通的流感病毒,有些病毒則來勢洶洶,最嚴重的會殺死宿主,比如伊波拉病毒。
  • 病毒終極目標是殺死宿主,或與宿主共生共存?病毒:我無腦
    看到很多人都「義正辭嚴」地批判「病毒終極目標是殺死宿主」的說法,而誨人不倦地指出「病毒終極目標是與宿主共生」,或者「就是為了生存」。這是真的嗎?自然不是。那麼,病毒存在真正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四個字:漫無目的。
  • 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看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
    二是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我們人類對疾病可謂是聞之色變,感情上是恨之入骨,但有一個疑惑,那就是病菌從它的傳染開始啟動進而殺死宿主這一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樣的好處?這也是我們感到疑惑的問題。書中,作者也力求對這一困惑作出解釋。這一困惑包括:病菌在殺死人類的時候,自己得到了什麼樣的好處?
  • 病毒為什麼會殺死宿主?這不符合它們的生存進化啊?
    而對於病毒來說,它們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思慮,因為它們是沒有思維方式的,嚴格意義上來講病毒甚至算不上生命體,因為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生存繁殖都需要依靠於宿主細胞,它們不斷的藉助於細胞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從而導致細胞被破壞宿主生病,並且病毒在適應變異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向外傳播的情況。
  • 需要寄生在宿主體內才可以生存的病毒,為何會選擇「反殺」宿主?
    病毒究竟算不算是生物呢?這對於科學家們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題。雖然如今在科學界的概念中,將病毒劃分到微生物領域,不過,實際上病毒是沒有辦法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繁殖的,它必須寄生在宿主的體內才可以,由此可見,病毒如果算作是生物的話,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個「生命奇葩」。
  • 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這顯然不利於他們的生存進化?
    伊波拉病毒致死率很高,從而沒有大大面積傳播。但也有病毒和宿主幾乎共生了!伊波拉病毒死亡率在50%到90%,WHO將其列為對人類威脅嚴重的第四級病毒,要知道SARS才三級。伊波拉病毒多發於非洲剛果盆地國家,由於發病快,傳播快,死亡率高。往往還沒傳播出去,感染的人群,也就是宿主就被殺死了。所以很難造成全球大面積傳播。
  • 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病毒為什麼不知道殺死宿主就是自殺呢?
    ~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一部血淚史。有些病毒已經被我們徵服並記錄在歷史上,有些甚至下不了決心。在人類的傳染病中,我們會發現有些病毒非常溫和,比如普通流感病毒,有些更兇猛,最嚴重的會殺死宿主,比如伊波拉。現在的問題是,既然病毒是在宿主身上生存的,那麼在幾十億年的進化之後,它們怎麼能繼續殺死它們呢?每年都有流行性感冒,但伊波拉並不常見。從這個角度看,流感病毒似乎更多的是成功而不是伊波拉。
  • 病毒寄生在細胞內,為何還要殺死細胞?因為它要不斷繁殖、生存
    實際上病毒入侵細胞後,它並不想殺死宿主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目的是為了繁衍下一代,因為病毒本身缺乏增值需要的酶系統,需要藉助易感的活的細胞內才能進行增殖複製,所以病毒需要嚴格的寄生在活的細胞內。病毒入侵人體細胞首先是通過薄弱的或敏感的細胞進入人體,比如飛沫傳播,眼結膜等容易入侵的部位進行傳播,因為它就是一個壞蛋,它必須通過掠奪宿主的營養物質來生存和繁殖,但是在這過程中它只為自己著想,根本就不顧宿主的安危,反正它的目的與使命就是不斷繁殖,繁殖得越多越好。
  • 病毒如何在宿主體內細胞增殖的?
    病毒,是在地球上有別於細胞的另外一種生命形式。在體積上,病毒比細胞還要小,只有10到100納米之間。由於病毒比細胞還要小,這就決定了病毒結構及其簡單,其結構主要部分是: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的核。而病毒作為生命獨特形式,最大特點是不能獨立在自然環境生存,只能在宿主活的細胞中以增殖方式生存。
  •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無法存活,為什麼病毒不能與人類共生?
    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 人類為什麼不能直接殺死病毒?
    病毒是自然界最為簡單的生物,就是核酸加外面包裹的蛋白,大部分是蛋白質外殼包裹著幾個基因而已。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它身上只有10個基因,而我們人類身上有20000個基因。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必須嚴格在生物體內的活細胞內寄生。病毒的遺傳物質存在於它的核心,外面有衣殼蛋白包裹,某些病毒還有包膜。病毒核心遺傳物質DNA或者RNA,以及複製所需要酶類存在的部位。
  • 穿山甲體內病毒與新冠病毒相似度達99%,它會是潛在中間宿主嗎?
    據華南農業大學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導,穿山甲或為此次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那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具體來說是這樣的,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先是進行了宏基因組檢測對比,他們就驚訝地發現穿山甲的可能性是要更高一些的。於是,研究團隊就把之前穿山甲的樣本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測,就發現了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
  • 為什麼病毒不會讓它們原來的宿主生病?
    病毒從蝙蝠"跳"到了另一個物種,比如穿山甲,然後又"跳"到了人類。為什麼這種病毒沒有讓蝙蝠或穿山甲生病?事實證明,病毒是複雜的,有時還是致命的。1、這種新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有何不同?冠狀病毒科包含大約39種不同的冠狀病毒。在這些病毒中,只有7種冠狀病毒被報導會感染人類並導致疾病。
  • 病毒進化論:病毒把人類殺死了,自己也跟著宿主死了,它想幹啥?
    因此,我們還是要回到進化論! 在現在的地球上,仍然存在著一些RNA病毒,它們進入細胞的方式,似乎一直延續著38億年前的傳統。 RNA病毒是沒有DNA的,有DNA的病毒稱之為「DNA病毒」。我們所熟知的麻疹病毒、伊波拉病毒、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天花病毒、噬菌體則是DNA病毒。相對來說,RNA的變異能力強,DNA的變異能力要弱一些,因為DNA的修復機制更完善,而且RNA還是單鏈結構。
  • 揭示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的新機制
    該團隊發現,日本腦炎病毒基因I型(GI)對於基因III型(GIII)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這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III型向GI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