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與古老病毒共生!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態...
生命起源的自然條件--生命起源的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生命起源應該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不論我們是否認識到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都是存在的。
現在人們有一個認識已經比較確定,即生命是產生於原始的海洋中,即認為產生於水中。這可能是不對的。這個原始海洋不是由水組成的,而是由液態的宇宙物質組成的。天文學和地質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的海水是固體地球形成後開始的火山爆發噴出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的。也就是說生命的產生比水產生得早。天文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氧氣是產氧生物產生的,所以,生命產生時地球上還沒有氧氣。這樣,我們就知道生命產生的基本狀態是三高三無,即:高溫、高壓、高密度,無光、無水、無氧。這些可能與我們關於生命起源的條件的一般想法相差很遠,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才沒有找到研究生命起源的突破口。
生命產生的時間,科學家在研究巖石中細菌化石的時候推斷, 這些細菌產生於35億年前,再以此為根據推斷,最早期生命產生的時間可能是38-40億年前。現在科學界公認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所以,可以說生命是產生於地球誕生的早期階段。在我們知道了這個信息以後,我們不僅會看到生命的複雜神秘,還會體會到生命的頑強並使人敬畏。可以說生命確實是在地球誕生的烈火中誕生的。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態,生命的最早期形態可能就是核酸。從病毒的定義可以看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像漂浮在空中的幽浮微粒,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在生命產生的那個時候,核酸周圍有足夠的物質和足夠的能量保證核酸的合成。也就是說,核酸就產生並生存在能產生核酸的那些物質原料中。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核酸一定是裸露在這些原料中的。核酸的修復和複製都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結構就可以與原料之間直接進行。
現在我們知道,核酸是在細胞核裡面,核酸複製的原料要由細胞質來提供。那麼,我們可以設想在生命產生的時候,整個自然界就是核酸的細胞質。 後來,硬質地殼形成,地心的熱量與地表的氣態物質之間不能進行交流,地表的氣態物質熱量不斷向宇宙空間散失,地表溫度下降。這時火山噴發出的水蒸氣凝結成雨水降到地面,形成海洋。這時早期生命物質也隨著雨水落到海洋中。這樣,核酸生命不僅存在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周圍的物質密度變得稀薄了。為了保持核酸周圍的物質密度,生命進化出一層膜,把原料物質仍舊積聚在核酸周圍,這樣就形成了細胞結構的生命形態。這是生命的一個進步。這時,一部分核酸生命進化成細胞生命,但是也有一部分核酸生命沒有進化成細胞生命,而是繼續保持自己的單純的核酸形態。當然,由於環境的惡化,它還是弄了一個蛋白質膜把自己包了起來。因為沒有原料的供應,這樣的核酸生命已經不可能進行複製。為了複製,它不得不進入新形成的細胞生命中利用細胞生命的原料。這樣一個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誕生了,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病毒。從以上敘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說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後裔,也是比細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態。
「共生」是生命進化的主要方式 現代生物學研究揭示,核酸可能是生命的早期形式。如病毒這種生命形式,就是在 DNA或RNA外面包一層蛋白質膜。而細胞生命則是較晚期的生命形式。細胞中的細胞核很可能是核酸進入細胞寄生的表現。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書中所說,細胞,乃至人體只不過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是基因住的房子。如果我們仍把細胞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那么,這個生命其實是兩種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生命共生的形式。即「細胞」與「核酸」共生。生物學還指出,在現代細胞形成的過程中,除了核酸是外來戶外,還有許多細胞器也是外來戶。最典型並為大家公認的如線粒體、鞭毛等。這樣看來,我們現在所說的單細胞生命,就已經是一個幾種原始生命的共生體了。對於多細胞高等有機體來講,共生的成分就更多了。幹細胞是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白細胞是比幹細胞高級的變形蟲一類的單細胞生物。像紅細胞等專職細胞、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等,則屬於最新時期的「最高級」的細胞了。正是所有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水平的生命體有機的共生在一起,才形成了複雜的高等有機體。除了這種共生外,還有另外一種共生。在複雜高等有機體中寄生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如在人的腸道中細菌的總數就超過人體機體細胞的總數。這些寄生的細菌,大部分通過自己的代謝與寄主在某種生理功能上有協作關係。這些細菌被稱作有益細菌。另一部分細菌是無明顯有益作用的,但也無明顯有害作用的細菌。它們是單純的住客。真正有害的細菌只是少數,或者是一些無害細菌在特殊條件下轉變成有害細菌。後現代醫學認為共生是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疾病是因為不同生命形式之間關係發生了改變造成的。因此,治療的目的主要應放在改變關係,而不是消滅對方。這是兩種醫學在思維方法方面的重要差別。我們的中醫就是這種方式。
共生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機體內部不同組織、細胞之間的共生。第二個是機體與寄生的其它微生物的共生。第三個是機體與自然界其它生命的共生。 美國著名科學家馬古利斯是共生理論的研究者,她提出的連續內共生理論在科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該理論認為,比細菌大的生物都是通過細菌菌體合併而共生起源產生的超級生物體。 這就是可以理解病毒是同我們這個機體共同生息演化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