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病毒共生

2020-08-27 頑石262

我們可能與古老病毒共生!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態...

生命起源的自然條件--生命起源的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生命起源應該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不論我們是否認識到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都是存在的。

現在人們有一個認識已經比較確定,即生命是產生於原始的海洋中,即認為產生於水中。這可能是不對的。這個原始海洋不是由水組成的,而是由液態的宇宙物質組成的。天文學和地質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的海水是固體地球形成後開始的火山爆發噴出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的。也就是說生命的產生比水產生得早。天文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氧氣是產氧生物產生的,所以,生命產生時地球上還沒有氧氣。這樣,我們就知道生命產生的基本狀態是三高三無,即:高溫、高壓、高密度,無光、無水、無氧。這些可能與我們關於生命起源的條件的一般想法相差很遠,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才沒有找到研究生命起源的突破口。

生命產生的時間,科學家在研究巖石中細菌化石的時候推斷, 這些細菌產生於35億年前,再以此為根據推斷,最早期生命產生的時間可能是38-40億年前。現在科學界公認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所以,可以說生命是產生於地球誕生的早期階段。在我們知道了這個信息以後,我們不僅會看到生命的複雜神秘,還會體會到生命的頑強並使人敬畏。可以說生命確實是在地球誕生的烈火中誕生的。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態,生命的最早期形態可能就是核酸。從病毒的定義可以看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像漂浮在空中的幽浮微粒,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在生命產生的那個時候,核酸周圍有足夠的物質和足夠的能量保證核酸的合成。也就是說,核酸就產生並生存在能產生核酸的那些物質原料中。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核酸一定是裸露在這些原料中的。核酸的修復和複製都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結構就可以與原料之間直接進行。


現在我們知道,核酸是在細胞核裡面,核酸複製的原料要由細胞質來提供。那麼,我們可以設想在生命產生的時候,整個自然界就是核酸的細胞質。 後來,硬質地殼形成,地心的熱量與地表的氣態物質之間不能進行交流,地表的氣態物質熱量不斷向宇宙空間散失,地表溫度下降。這時火山噴發出的水蒸氣凝結成雨水降到地面,形成海洋。這時早期生命物質也隨著雨水落到海洋中。這樣,核酸生命不僅存在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周圍的物質密度變得稀薄了。為了保持核酸周圍的物質密度,生命進化出一層膜,把原料物質仍舊積聚在核酸周圍,這樣就形成了細胞結構的生命形態。這是生命的一個進步。這時,一部分核酸生命進化成細胞生命,但是也有一部分核酸生命沒有進化成細胞生命,而是繼續保持自己的單純的核酸形態。當然,由於環境的惡化,它還是弄了一個蛋白質膜把自己包了起來。因為沒有原料的供應,這樣的核酸生命已經不可能進行複製。為了複製,它不得不進入新形成的細胞生命中利用細胞生命的原料。這樣一個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誕生了,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病毒。從以上敘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說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後裔,也是比細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態。


「共生」是生命進化的主要方式 現代生物學研究揭示,核酸可能是生命的早期形式。如病毒這種生命形式,就是在 DNA或RNA外面包一層蛋白質膜。而細胞生命則是較晚期的生命形式。細胞中的細胞核很可能是核酸進入細胞寄生的表現。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書中所說,細胞,乃至人體只不過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是基因住的房子。如果我們仍把細胞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那么,這個生命其實是兩種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生命共生的形式。即「細胞」與「核酸」共生。生物學還指出,在現代細胞形成的過程中,除了核酸是外來戶外,還有許多細胞器也是外來戶。最典型並為大家公認的如線粒體、鞭毛等。這樣看來,我們現在所說的單細胞生命,就已經是一個幾種原始生命的共生體了。對於多細胞高等有機體來講,共生的成分就更多了。幹細胞是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白細胞是比幹細胞高級的變形蟲一類的單細胞生物。像紅細胞等專職細胞、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等,則屬於最新時期的「最高級」的細胞了。正是所有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水平的生命體有機的共生在一起,才形成了複雜的高等有機體。除了這種共生外,還有另外一種共生。在複雜高等有機體中寄生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如在人的腸道中細菌的總數就超過人體機體細胞的總數。這些寄生的細菌,大部分通過自己的代謝與寄主在某種生理功能上有協作關係。這些細菌被稱作有益細菌。另一部分細菌是無明顯有益作用的,但也無明顯有害作用的細菌。它們是單純的住客。真正有害的細菌只是少數,或者是一些無害細菌在特殊條件下轉變成有害細菌。後現代醫學認為共生是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疾病是因為不同生命形式之間關係發生了改變造成的。因此,治療的目的主要應放在改變關係,而不是消滅對方。這是兩種醫學在思維方法方面的重要差別。我們的中醫就是這種方式。

共生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機體內部不同組織、細胞之間的共生。第二個是機體與寄生的其它微生物的共生。第三個是機體與自然界其它生命的共生。 美國著名科學家馬古利斯是共生理論的研究者,她提出的連續內共生理論在科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該理論認為,比細菌大的生物都是通過細菌菌體合併而共生起源產生的超級生物體。 這就是可以理解病毒是同我們這個機體共同生息演化的。

--END--

相關焦點

  • 共生HPV病毒或可預防皮膚癌
    CD45+白細胞(灰色)和CD3+T細胞(黃色)攻擊感染了共生乳頭瘤病毒的癌細胞(紅色)。圖片來源:Jonathan L.Messerschmidt 北京時間10月31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雖作為潛在的癌症製造者而人人避恐不及,但至少有一類生活在我們皮膚上的病毒,即所謂的「低風險」病毒——人類乳頭狀瘤(HPV),似乎在保護我們免受皮膚癌的侵害。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本報訊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節肢動物與其體內的共生微生物之間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共生微生物同時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著蟲媒對於蟲媒病毒的易感性1。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無法存活,為什麼病毒不能與人類共生?
    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 病毒終極目標是殺死宿主,或與宿主共生共存?病毒:我無腦
    看到很多人都「義正辭嚴」地批判「病毒終極目標是殺死宿主」的說法,而誨人不倦地指出「病毒終極目標是與宿主共生」,或者「就是為了生存」。這是真的嗎?自然不是。那麼,病毒存在真正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四個字:漫無目的。
  • Cell | 共生微生物通過誘導IFN-β調節抗病毒感染
    隨著DNA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進步,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對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和動態變化了解得越來越多。但目前對特定共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還不夠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在調節宿主生理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微生物如何與宿主相互作用不僅能夠填補生物學上的空白,也對人類疾病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一個平臺。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
  • 羅崇敏 I 共生宣言
    我們要致力於建設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市場化的經濟制度、法制化的社會制度和生態化的環境制度,為發展共生經濟、共生政治、共生文化和共生環境提供制度安排。反對和制裁經濟壟斷、獨裁政權和人治國家。創建巜人類共生法》和巜區域共生法》,捍衛自由,堅守正義,維護公平。我們要以國際化視野,本土化行動,打破國家壁㽮,全面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象參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一組指標,這組指標從不同角度分別反映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而且象參量也具有動態性,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在共生關係中,質參量和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共生單元的的相互關係。在共生單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單元特徵主要有共生度、共生係數、親近度、同質度、關聯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等六個指標。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結合國內外關於人體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腸道菌群與慢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從生命起源與協同進化的角度考慮,提出需要正視微生物本身應有的生存空間與生存邏輯,辯證分析並重構人與病毒、人與菌群之間的平衡關係,從人菌共生、人菌共贏的角度出發,通過改善人體共生微生態環境,提高人體免疫力,為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供新思路。
  • 共生浮遊生物是供應者還是寄生蟲?
    Acantharians最有趣的事情是:他們與體內的光合藻類形成共生關係。藻類向這些浮遊生物他們提供有機碳,使他們能夠生活在其他許多生物無法生存的低營養環境中。這些微小的浮遊生物及其藻類伴侶,可能在「消除大氣二氧化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讓一些研究人員相信,細胞核可能是通過一種共生關係而產生的,就像人們認為產生線粒體的那樣。但這其中存在一個關鍵的區別:負責產生細胞核的夥伴可能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一個細胞,而是一種病毒。真核生物是什麼的問題,正是所謂『新興的複雜性』科學的經典例子。早在2001年,研究人員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假說,並在今年9月更新了這一理論。
  • 由一個病毒而展開 ——大班《我們的動物朋友》課程故事
    聞:大背景下的疫情2002年的非典給我們帶來的是恐懼,「新冠病毒」又在2020年給了孩子一個特殊的寒假,是「新冠病毒」奪走了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原來熱熱鬧鬧、開開心心、走親訪友的新年變成了足不出戶、冷冷清清的年,在我們的周圍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為什麼不能出去玩?為什麼出門要帶口罩?為什麼一直不上學?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據基礎科學工作網站報導,近日紐約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州州立大學的特聘科普作家發表文章,揭示了地球生物共生現象的神奇奧秘。作者希望通過文章,讓所有人了解我們的地球和我們的家園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和充滿神奇魅力。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微生態系統,我們的身體裡居住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細菌及病毒,分布在我們的皮膚、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腸道等部位,構成了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的人類微生物組。其中,微生物細胞總數約1014個,其數量是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左右,其編碼的基因數量至少是人體自身基因數量的100倍。人體微生物佔到了我們身體重量的1%~3%。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人類對自然的任何傷害最終會受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造成極其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最後只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彙:比較哲學 共生 同體共生借用布賴恩·斯託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 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
  • 科學好故事|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讓一些研究人員相信,細胞核可能是通過一種共生關係而產生的,就像人們認為產生線粒體的那樣。但這其中存在一個關鍵的區別:負責產生細胞核的夥伴可能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一個細胞,而是一種病毒。真核生物是什麼的問題,正是所謂『新興的複雜性』科學的經典例子。早在2001年,研究人員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假說,並在今年9月更新了這一理論。
  • 病毒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或許是解開生命起源的密碼
    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都知道蝙蝠是一個行走的病毒庫,它體內攜帶著大量的不同種類的病毒,但是它自己卻不會發病,原因就在於蝙蝠與病毒在長期共生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不斷進化和免疫系統的不斷升級,以至於即便是與各種病毒長期共處,哪怕這些病毒的進化和變異的速度非常快,蝙蝠也能夠Hold住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