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城市共生

2021-01-21 白小刺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它是如此深刻且無時不刻地在影響我們生命的運行,以至於我們日常絲毫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本性就厭惡任何生物獨佔世界,所以地球上絕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地球上也不會存在不與周邊地區發生互動的城市,城市裡也決不會存在不與他人沒有往來的個人。


共生會給生物帶來三種結果,有害(-),有益(+),無損(0)。排列組合一下,一共會產生六種共生關係,寄生(+-)、附生(+0)、競爭(--)、共利(++)、片害(-0)、無關(00)。這六種關係的互相影響,產生進一步的次生關係,層層迭進,此消彼長,構成了地球生命史的廣闊又冗長的樂章,有管樂與弦樂的呼應,有主部與副部的對唱。


在這個樂章裡,某個短小到幾乎不易覺察的樂句裡出現了人類與城市,這必然也以共生為其底層規則,如果人類城市有底層作業系統的話,共生規則是這個作業系統的機器語言,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的《貨幣論》……等等一系列比較著名的APP運行在這個系統之上。


深圳的誕生,就出自於地緣政治上的競爭共生,城市之間競爭的是三樣資源,資金、人和技術,分別可以對應自然界的能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再進一步轉換就是陽光、底層生產者(浮遊植物)和化能轉換方式。四十年前,深圳和其他國內城市一樣,整個生態群落處於封閉狀態,陽光,浮遊植物很難進入這個系統,,萬物成長靠太陽,陽光是無限的,但投射到單位面積上的光能是有限的,為爭奪陽光,生物各盡所能。在熱帶雨林裡,植物們極力進化出各種形態,增大受光表面積,宛如城市出臺各種投資優惠政策,儘可能地把外部資金納為己用。如果誰率先打開通道,在時空上,它將比同類早建立先發優勢,這種優勢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產生積極的指數效應,與周邊城市的差距,將隨著時間標尺的推移發生難以彌補的差距。這方面,深圳搶跑了一步,率先引入外資,這個先發效應到了四十年後,還在發生深遠的作用。

有了陽光,還需要有底層生產者,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才能讓能量在生態體系裡流通。在海洋生態系統裡,這部分的工作由浮遊植物完成,這些肉眼不可見的細微物體,它們讓細胞內的葉綠體高負荷運轉,能生產出幾十億噸的有機物質,為能量進入更高層級的流通打好物質基礎。而深圳率先打開了戶籍藩籬,讓廣大的內陸腹地的勞動力湧入這個城市,這塊幽閉了幾千年的土地,忽然湧入了大量初級生產者,他們在歷史上無名無姓,紛紛進駐到適合自己的生產單位裡,夜以繼日地為城市生產物質資料,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塑膠花、搪瓷杯、塑料聖誕樹會進入全球貿易的洋流裡,為這個城市帶來下一個升級迭代的機會。


這個生產者湧入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過,持續了四十年還在繼續,它們帶來了物質資料的極大豐盛,在海洋生態系統裡,底層生產者的局部繁盛有可能帶來赤潮等自然災害,在城市經濟系統裡,生產力爆棚的持續後果是物價貶低最終通貨緊縮,大量的物質資料被生產出來,一部分成為外匯儲備囤積起來,一部分在市場上造成局部赤潮。


1987年,深圳啟動了土地招拍賣制度,這為深圳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帶來了更多的城市能量,藉此而生的房地產為消化快速生產導致的「局部赤潮」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房地產業也在這一年走上了關鍵物種的演化之路,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對保持生態群落的結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影響著生態系統中其他許多生物,並決定了群落中各種物種的種類與數量。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年中,房地產業與多種城市業態建立了共利共生關係。在城市產業的生態系統裡呼風喚雨,一時風光無兩。它甚至催生了好幾輪「自造陽光」運動,當自然界的陽光不夠用了,人就自己製造陽光。並且這部分自造出來的陽光只供給房地產業用,與城市其他產業的不公平的共生競爭愈演愈烈。


2000年,另外一個關鍵物種網際網路產業在深圳出現,彼時力量尚小,但他們掌握的技術——一種通過計算機加通信協議互相連接的方式開始進入大規模民用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網際網路業還慢慢蓄積了中高級生產者——掌握社會流行話語權的人,最後又用技術囊括了資金,生態系統裡的三位一體第一次聚合在這個城市產業群落的超級物種身上,目前它在生態能量塔上的遮蔽效應正在顯現。首先與它發生衝突的是文化多樣性,網際網路產業的技術先發優勢和乘數效應結合人性弱點,讓文化多樣性碰到彪悍的網際網路文化時,顯得弱不經風。就像細菌們碰到青黴菌分泌的青黴素一樣,一觸即潰。這種共生關係叫偏害共生,對其中一方生物體有害,對其他共生成員沒有影響,胡桃科的植物也會如此,它們分泌胡桃醌來抑制其他植物生長,但自己並不會有收益。這種「毀滅你與你無關」的共生關係,在科幻小說裡叫降維打擊。


在宏觀層面,一個生態系統的健康,需要有關鍵物種,也需要有底層生產者;還需要有分解者,這樣才能形成碳氮循環,當一個生態系統崩潰的時候,其碳氮循環必定出了梗阻。在微觀層面,除了偏害共生和競爭共生之外,還有共利共生,既然地球上也不會存在不與周邊地區發生互動的城市,城市裡也決不會存在不與他人沒有往來的個人。人類作為生活在城市生態系統裡的共生者,更希望偏害共生少一些,共利共生多一些,讓生物體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 +),共利共生最典型的案例是鼠鳥同穴,在中國西部高原,因缺乏大樹築巢,鳥只得用鼠穴營巢下蛋,而鼠以鳥為它們報警,謹防老鷹侵犯。鼠在穴內,鳥在穴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同樣的案例在海洋裡也有,槍蝦與塘鱧的合作,堪稱海洋版的鼠鳥同穴, 槍蝦會挖洞,但視力很差,塘鱧便負責擔任起警戒的工作,只要一察覺潛在的威脅靠近,塘鱧會立即擺動尾鰭通知牠的夥伴槍蝦儘快躲進洞穴中。


在中文中,我們會以「共生者」來表示獲得利益的一方;而英文,則以 「commensal」一詞表示,本意為「分享食物(sharing of food)」;事實上「commensal」一詞是來自拉丁語的「com mensa」,原意為「共用餐桌」(sharing a table)。


願城市美好,萬物共生。


相關焦點

  • 深圳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當前,深圳開啟了「雙區」建設的新徵程,站在灣區「C位」的深圳大學,將繼續肩負起特區高等教育「長子」的使命,擁抱城市、服務大灣區,以大學之擔當驅動「雙區」之發展。今日,我們推送專題之一:《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今年初,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深圳大學研發的快速檢測試劑盒和「隱形手套」備受關注,為疫情診斷和醫療防護提供了巨大助力。
  • 沈體雁:倡導城市共生,實現城市善治
    於是,我們又提出了「城市共治共生體」的概念。這又具體牽涉到社會共生(人與人的角度,涉及的主要關鍵詞包括鄰裡、社區組織和政府等)、經濟共生(人與物的角度,涉及的主要關鍵詞包括市場、產業集群等)、自然共生(人與自然的角度,比如農業綜合的問題)、空間共生(人與空間的角度,涉及的主要關鍵詞包括城市功能區、地域綜合體等)。
  • 新時代·新城市·新文學——第七屆深圳文學季開幕
    作為第21屆深圳讀書月的重點主題活動之一,本屆深圳文學季將市區聯動舉辦系列文化活動,推動深圳文學創作、鑑賞、普及和推廣,助力深圳建設原創文學高地和書香社會。  「深圳文學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前進同步,從40年前摸著石頭過河的先行一步,到今天形成有力潮頭、創新發展的可喜局面。深圳建立了一套較為先進的良性運轉的文藝機制,創造了城市文學發展史的『深圳速度』。」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深圳2020年供應土地1238公頃 為建設全球標杆城市提供堅實國土空間...
    2021年伊始,隨著《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深圳市創新型產業用房管理辦法》等一批法規政策先後發布,深圳灣超級總部等六大總部基地、光明科學城等18個城市重點片區和中國中車、今日頭條、小米集團等一批深圳全球招商大會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加快落地,深圳正以堅實的國土空間保障,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加速邁向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 打造美麗中國「深圳樣本」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意見》也要求深圳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 城市原點 更新生活,GOOD CHANGE悄然發生
    央廣網深圳12月9日消息(記者黃倩)昨天(8日),《城市原點 更新生活——南頭古城保護利用GOOD CHANG 對話會》在深圳南頭古城舉行,百餘位跨界嘉賓及當地居民共論古城的保護與更新。  隨著深圳第二次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保留有深圳城市歷史建築清晰迭代的南頭古城被選為2017年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主展場,以「城市共生」為主題的場地改造成為了城市更新的新嘗試。
  • 2019深圳海洋城市宣傳片發布
    金秋十月,在2019海博會召開之際,首部深圳海洋城市宣傳片《濱海深圳 與逐夢者同行》震撼發布。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精彩出品的該宣傳片,以壯闊、震撼、炫美的效果,展現最美海岸和城市奇蹟,展現深圳從建設經濟特區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偉大跨越,展現深圳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挺進「深藍」的雄心與夢想。宣傳片使用了大量壯美的航拍和深潛鏡頭。
  • 深圳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深圳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出臺也標誌著深圳進入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階段。 建設海綿城市是深圳發展的必然要求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間,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5年的56.1%。這種壓縮型的快速城鎮化,導致城市建設歷史欠帳較多,城市建設「重面子、輕裡子,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較為普遍,深圳也不例外。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城市規劃留的後遺症 深圳高爾夫球場何去何從?
    新華網深圳8月23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周強)    深圳鹽田區人均高爾夫球場面積是其人均社區公園面積的8倍,福田區社區公園面積總和不及深圳高爾夫俱樂部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寶安區(含龍華新區)5個球場總佔地面積達2026公頃……或許,沒有哪座城市能夠在高爾夫球場的面積上跟深圳匹敵
  • 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展 五大洲268件作品參展
    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幕式 李小芳 攝中新網深圳12月10日電 (記者 鄭小紅)12月10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開幕,共有來自五大洲61個國家的268件作品參展,其中中國作品191件,國際作品77件。
  • 港中大(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與深圳燃氣集團「結對子」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馬明霞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與深圳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現場港中大(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教授在致辭中表示,雙方具有紮實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前景。希望在未來的合作過程中能積極推動技術示範性研究,爭取制定一系列標準化的技術規範;能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路徑,爭取形成一套成熟的產業化方案;能積極促成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爭取打造成為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經典案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發展。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解樹森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在深圳,自然與都市共存,共享著這片繁榮的棲息地。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 共享共建,深圳打造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深圳是一座創新城市,也是一座創造無限可能的城市。40年的披荊斬棘,它從中國改革開放先鋒,發展成為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引領者。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深圳構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步伐越來越堅定,與成為全球智慧城市標杆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象參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一組指標,這組指標從不同角度分別反映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而且象參量也具有動態性,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在共生關係中,質參量和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共生單元的的相互關係。在共生單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單元特徵主要有共生度、共生係數、親近度、同質度、關聯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等六個指標。
  • 見證潛能與創造力的共生共長 深圳國王學校迎來首個周年校慶
    深圳2020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11月19日,深圳市南山區坎特伯雷國王學校(以下簡稱「深圳國王學校」)迎來首個周年校慶活動,K3、G1年級學生的家長受邀到現場,與總校長Geoff Cocksworth、英方園長John Astbury、中方園長楊煉紅以及全體師生一同歡度這個紀念意義非凡的校慶日,在孩子們精心準備的現場表演中感受他們的無限潛能和創造力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服務「海洋強國」重大戰略,深圳牢記囑託、勇擔使命,努力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夙願,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深圳發展海洋事業有決心有信心2020年9月30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次官宣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最新「年報」。
  • 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區別?《深圳城市更新探索與實踐》:一體兩面
    過去提到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很多人會混為一談,事實上,直到今天,在我國,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依舊纏繞在一起,界限模糊。那麼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有何區別?大家不妨從深規院《深圳城市更新探索與實踐》一書中尋找答案。回首過往,時光飛逝,風雲激蕩,深圳這座傳奇城市已經走過了40年頭。
  • 向海而生:深圳加速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7年5月出爐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列為城市四大戰略定位之一,並納入最新版本的深圳城市總體規劃。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塑造區域發展新格局,壯大海洋經濟,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的「九大戰略任務」,其中之一是「堅定不移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海洋中心城市」。